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812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识记基础梳理1环境问题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理解要点突破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及表现运用考向通关(2018福建莆田一中月考)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常用下列指数反映景观格局特点: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形状指数(LSI,斑块形状越偏离正方形时值越大)。据此回答12题。广东省19732013年红树林景观指数变化表指数年份NP斑块数量PD斑块密度LPI面积指数LSI形状指数1973年4871.466.539.221990年7836.933.8842.132000年6959.133.6638.452010年8648.985.342.262013年12277.323.4953.8719732013年广东省红树林面积变化示意图1下列对广东省红树林景观变化情况推测正确的是()A斑块形态总体趋于规则B景观趋于破碎化C最大斑块面积先减少后增加D景观总面积一直减少2下列因素中对广东省红树林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小的是()A生物入侵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C林区捕捞和采挖海产品D台风活动1B2.D第1题,读图表可知,斑块形态总体趋于破碎化,最大斑块面积先小后增再小,景观总面积先减少后增加,选B。第2题,红树林根基深,可以抵御台风侵袭,所以,台风对于红树林的影响最小。(2016天津高考)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34题。 【导学号:92040101】3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4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3D4.B第3题,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黄河沿岸地区取水量增加,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第4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会导致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导致其携带的泥沙量减少,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河流的流量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故黄河水量减少会使其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河流入海水量减少,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基本没有影响。考点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应学生用书第144页)识记基础梳理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问题原因表现后果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理解要点突破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酸雨成因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中氟氯烃增多自然原因:地形、大气运动。人为原因: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分布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危害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腐蚀建筑物对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2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减少;人为原因: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自然原因: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分布中亚、西亚、北美和我国西北地区等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对策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水库和防护林体系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成因分布危害对策水体富营养化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城镇郊区,江河湖海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赤潮自然原因: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人为原因: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4资源短缺问题表现原因对策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开源”“节流”相结合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生态环境问题(2018河北衡水金卷)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处。崇明东滩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1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生物多样性增加B生物多样性减少C围海造陆D海岸受到侵蚀2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A抗寒B抗旱C抗盐D抗病虫害1B2.C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引种的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原有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面积不断减小,甚至可能消失,且总面积不断减少,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沿海滩涂,海水经常入侵,而互花米草生长良好,说明其抗盐,C正确。考向2环境污染问题3(2015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解析第(1)题,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第(2)题,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2)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完成46题。4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南方近岸海域城市近岸海域北方近岸海域乡村近岸海域ABCD5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6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使污染区域更集中加剧污染程度使污染区域更分散减轻污染程度ABCD4A5.D6.D第4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第5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D。第6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故选D。考点三|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对应学生用书第146页)识记基础梳理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对人地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极为低下采集与狩猎极为有限,被动适应环境肤浅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有较大发展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农耕加大,要求改造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出现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时间人地关系理论主要核心思想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20世纪初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二战”以后和谐论(人地协调论)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理解要点突破借助生产力发展的社会阶段掌握主要的人地关系思想运用考向通关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92040102】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 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22000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思维流程1A2.B第1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大,则人地关系越不紧张。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第2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3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BCD4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 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3A4.D第3题,图生产活动以狩猎采集为主,说明是原始社会时期;图生产活动表现为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工业社会时期;图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导,说明为现代文明时期;图狩猎采集下降,种植畜牧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农业社会时期。第4题,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表现为人类中心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