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57917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A军功爵制B世卿世禄制C三公九卿制D九品中正制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3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4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5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6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7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8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9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10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11范仲淹说:“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两人均强调()A改革科举,选拔实用型人才B改变宋初以来的冗官局面C整顿吏治,废“恩荫”特权D确立太学的教育垄断地位12美国新政时期农业部长华莱士曾指出:“王安石在1068年的重大困难之下所遭遇的问题,与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虽然时代悬殊,几乎完全相同,而其所采办法,也非常相似。”王安石变法中,通过贷款缓解农民困境的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募役法1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 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14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15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16俄国作家恰达耶夫是十二月党人的杰出代表,他在1837年的著作疯子的辩护中写道:“热爱祖国是美好的,但还有更为美好的事业,这就是热爱真理。”这里的“真理”是指()A歌颂亚历山大二世改革B总结克里米亚战败原因C称赞工业革命带来财富D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17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A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制度阻碍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改革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18“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此后,俄国通过改革()A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C解决了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D促进了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1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BCD20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18531856年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是()A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B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C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D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21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这表明()A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B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C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D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22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23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社会平等B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C用西方基督教改造日本本土的宗教D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国家军事化24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 年份 1868年 1871年 1873年 1875年 地税 61% 512% 70% 80% A1868年,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无相关性B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C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D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25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二、材料阅读题(共4大题,共50分,第26、28题各10分,第27、29题各15分)26 (10分) 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 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2分),27 (15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5分)28 (10分)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2分)29 (15分)基于社会转型视角的改革 材料一 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现代化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间,很多后进国家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由于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这被称为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中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措施。(6分) (2)结合所学,列举两个19世纪通过“外源”途径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2分)并以其中一国变革的史实,论述以上观点。(7分)参考答案1【答案】A 【解析】“富贵之门必出于兵”说明靠军功得富贵,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故A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传承政治权力的世官制,没有军功也可以继承先辈权位,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官制,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答案】B 【解析】什伍连坐制度是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不是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错误;“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和什伍连坐制度都是打击贵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保障兼并战争的胜利是奖励农战的措施,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故D项错误。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可知,商鞅力图通过法律来加强专制君王的统治,故A项正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向来只有人治而无法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民本”观念的提及且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商鞅向来强调的是法律而非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教育及其与法律关系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4【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其主要依据是商鞅在政治方面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官员均由君主任命,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故A项正确;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与“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不符,故B项错误;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与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故C项错误;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与“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不符,故D项错误。5【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加强了对人口的管理,迁徙与择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禁止弃农经商,私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创建新权力结构,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6【答案】A 【解析】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从而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有利于鲜卑族的移风易俗和汉化,但这不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故B项错误;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谈不上社会的转型,故C项错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与社会转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7【答案】C 【解析】材料看不出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只能看出北魏时期汉化改革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园林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与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影响广泛,甚至影响到园林领域,故C项正确;材料无意于评价孝文帝迁都的正确与否,故D项错误。8【答案】D 【解析】A项与“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腐败的问题,故B项错误;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可知当时北魏都城平城不利于改变风俗推行汉化改革,故C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平城不利于文治和移风易俗,而洛阳是帝王之地,故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9【答案】B 【解析】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是从社会发展角度体现出了均田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了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项正确;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与均田制的作用无关,故C项错误;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与均田制作用无关,故D项错误。10【答案】B 【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使用,而不是分地主土地,故A项错误;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是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C项“完全”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均田制有关于如何授田的明确规定,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从材料“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可知二人都认为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不能满足时代要求,主张改革科举,选拔实用型人才,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二人认为选拔官吏不具有实用性,没有涉及改变宋初以来的冗官局面,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科举制选官的弊端,没有体现吏治黑暗,故C项错误;太学教育垄断地位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了,故D项错误。12【答案】C 【解析】农田水利法为王安石变法中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分摊到户的做法,与贷款环节农民困境无关,故A项错误;“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与材料中的贷款缓解农民困境无关,故B项错误;青苗法是指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材料在中信息吻合,故C项正确;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3【答案】A 【解析】/王安石的幕僚家族的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北方势力的矛盾和争论,故A项正确;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故B项错误;北宋初“三冗”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属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王安石南北多地为官影响其观念的复杂性,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4【答案】C 【解析】王安石认为冗官冗兵只是末节问题而不是根本,故A项错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属于国家结构形式的问题,与题干设问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王安石认为导致国家贫困的原因,不是开支过多,而是生产过少,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兼并和繁重的徭役,故C项正确;在王安石看来,战争费用和“岁币”只是开支,不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16【答案】D 【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克里米亚战争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尚未在俄国发生,故C项错误;根据这个阶段的阶段特征,此时农奴制和专制制度发展,结合材料中爱国但是更爱真理,故D项正确。17【答案】B 【解析】在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在改革过程中俄国是由皇帝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日本则进行了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封建势力,故B项正确;俄日两国通过改革均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C项错误;俄日在改革的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材料中“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反映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并没有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制,贵族地主继续控制着大量土地,故A项错误;俄国1861年农奴制并没有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依然是封建沙皇统治,故B项错误;由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封建农奴制残余使农民在改革后政治上仍然受压迫,经济上照旧依附于地主,因而改革不可能解决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故C项错误;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因而推动工业化,促进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故D项正确。19【答案】B 【解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俄国君主专制的政体,故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从而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故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将农奴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故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从而提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20【答案】D 【解析】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不可能取得地中海霸权,故C项错误;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与英法也有很大差距,这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与军事改革,故D项正确。21【答案】A 【解析】抓住材料中“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为国家元首”这些关键词可以得出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可以看出日本天皇掌握行政权,故C项错误;从大日本帝国宪法可以看出天皇权力很大,故D项错误。22【答案】C 【解析】鹿鸣馆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故A项错误;鹿鸣馆成立于明治维新后,幕府统治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鹿鸣馆是当主张向西方学习,脱亚入欧的精英聚会的地方,故C项正确;“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与尊崇天皇不符,故D项错误。23【答案】B 【解析】明治维新只是实现四民间形式上的平等,故A项错误;明治维新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故B项正确;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故C项错误;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国家军事化是属于军事方面的改革,故D项错误。2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可知图表中地税的提高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因而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是有关系的,故A项错误;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允许土地买卖,并不是只针对农民,故B项错误;图表中的地税是根据日本国内的土地征收,与对外扩张无关,故C项错误;图表信息显示地税逐年增高,从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因而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25【答案】D 【解析】材料与“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无关,故A项错误;“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说明忠孝精神在日本依旧流行,故B项错误;材料与“强化等级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体现了“现代技能”,“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体现了“培养忠顺臣民”,故D项正确。26【答案】(1)“取信于民”:重视农桑,奖励耕织;(2分) “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分) (2)理由: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成为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募役法:免役钱不断增加,对穷人是沉重的负担,以增加税赋的方式直接为国家敛财。(4分) (3)因素: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法制的保障程度;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2分, 答对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第一小问“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意思是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什么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结合所学知识相应的改革措施有重视农桑,奖励耕织;第二小问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有实行军功爵制。 (2)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主要有青苗法,有强制性,利息偏高,农民的负担相当沉重,成为政府掠夺农民财富的手段;募役法,农民可以交钱代替服徭役,免役钱不断增加,对农民是沉重负担,直接为国家敛财。 (3)第一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得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有要关注民生、民意,要有法制保障,改革要取得社会的认同;第二小问视角,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一、二得出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是从社会对改革措施的认同的角度来研究的。27【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4分,每点1分,4点即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分)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4分,每点2分,2点即可)(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改官职,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第二小问现象,据材料“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据材料“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得出汉化是主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汉化方式具有多样性。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隋唐实现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8【答案】(1)措施:整顿太学。(1分) 特点:教育与仕进相结合。(2分) (2)领域:办学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教学内容。(3分) (3)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2分) (4)认识: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得出整顿太学,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得出教育与仕进相结合。 (2)据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得出改革教育涉及办学管理机制,据材料二“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得出改革教育涉及办学机制,据材料二“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得出改革教学内容。 (3)据材料三“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得出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认识主要有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现实相结合,要培养实用人才。29【答案】(1)政治:废分封,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2分) 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初步建立职业官僚制。2分) 经济: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分) (2)国家:日本、俄国、中国等。(答出二点即给2分) 示例1: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受到西方国家入侵的压力下,为了克服民族危机而发生的现代化运动。(2分)政治上通过“废藩置县”、“四民平等”、颁布宪法等措施,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使平民社会地位提高;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兴办近代企业;文化和生活上实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3分)最终使日本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分) 示例2:俄国1861年改革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俄国的内忧外患,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现代化发展障碍的背景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的改革。(2分)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废除等级法院;经济上农奴高价赎买份地;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教育和思想观念逐步近代化(3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保留了封建残余。(2分) 示例3:中国的现代化始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1分)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略带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办近代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开设新式学堂,迈出了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第一步。(3分)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它有利于社会进步,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步。(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可以看出当时的关键措施是废分封,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初步建立职业官僚制;根据所学知识,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第一小问国家,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西方冲击而开始转型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俄国等;第二小问论述,可以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或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进行论述,如示例1: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受到西方国家入侵的压力下,为了克服民族危机而发生的现代化运动。政治上通过“废藩置县”、“四民平等”、颁布宪法等措施,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使平民社会地位提高;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兴办近代企业;文化和生活上实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最终使日本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示例2:俄国1861年改革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俄国的内忧外患,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现代化发展障碍的背景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废除等级法院;经济上农奴高价赎买份地;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教育和思想观念逐步近代化;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保留了封建残余。示例3:中国的现代化始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略带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办近代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开设新式学堂,迈出了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第一步。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它有利于社会进步,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