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5708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五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语文2019.4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论老实话朱自清美国前国务卿贝尔纳斯退职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老实话。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宴会,大家谈起这个书名,一个美国客人笑着说,“贝尔纳斯最不会说老实话!”大家也都一笑。贝尔纳斯自题这样一个书名,想来是表示他在做国务卿时有许多话不便“老实说”,现在无官一身轻了,不妨“老实说”了。中外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可见“老实话”是不易听到的。常听人说“我们要明白事实的真相”,既说“事实”,又说“真相”,叠床架屋,正是强调的表现。说出事实的真相,就是“实话”。买东西叫卖的人说“实价”,问口供叫犯人“从实招来”,都是要求“实话”。人们为什么不肯说实话呢?归根结底,关键是在利害的冲突上。自己说出实话,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容易制自己,也容易比自己抢先一着。在这个分配不公平的世界上,生活好像战争,往往是有你无我;因此各人都得藏着点儿,让人莫名其妙。于是乎勾心斗角,捉迷藏,大家在不安中猜疑着。向来有句老话,“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拋一片心”,这种处世的格言正是教人别说实话,少说实话,也正是暗示那利害的冲突。老实话自然是有的,人们没有相当限度的互信,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了。但是实话总还太少,谎话总还太多,社会的和谐恐怕还远得很罢。不过谎话虽然多,全然出于捏造的却也少,因为不容易使人信。麻烦的是谎话里掺实话,实话里掺谎话。日常的话多多少少是两掺的,人们的互信就建立在这种两掺的话上,人们的猜疑可也发生在这两掺的话上。即如贝尔纳斯自己标榜的“老实话”,与他同国的那位客人就怀疑他在用好名字骗人。谁能知道他的话老实或不老实到什么程度呢?人们在情感上要求真诚,要求真心真意,开诚相见。但是“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不看什么人就掏出自己的心肝来,人家也许还嫌血腥气呢!所谓“推心置腹”、“肺腑之谈”,总得是二三知己才成,若是泛泛之交,只能敷敷衍衍,客客气气,说一些不相干的门面话。这可也未必就是假的,虚伪的,他至少眼中有你。有些人一见面冷冰冰的,拉长了面孔,爱理人不理人的,可以算是“真”透了顶,可是那份儿过了火的“真”,有几个人受得住!本来彼此既不相知,或不深知,相干的话也无从说起,说了反容易出岔儿,乐得远远儿的,淡淡儿的,慢慢儿的。不过,就是彼此深知,像夫妇之间,也未必处处可以说真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总有些不愿意教别人知道的秘密,若是不顾忌着些,也会碰钉子的。真话之难,就在这里。毫无事实的空头宣传没人信,有事实可也掺点儿谎,就有信的人。因为有事实就有自信,有自信就能多多少少说出些真话,所以教人信,自然,事实越多越分明,信的人也就越多。不过正反错综,一般人眼花缭乱,不胜其烦,就索性一句话抹杀,说一切宣传都是谎!可是宣传果然都是谎,宣传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还当分别而论。贝尔纳斯将他的书题为老实话,那本书总不能够全是谎罢?一个人也决不能够全靠撒谎而活下去,因为那样他就掉在虚无里了。(选自论雅俗共赏,有删改)1.下列关于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很多人不肯说实话,是因为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B.人们不说实话的关键在于社会的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存在利害的冲突。C.生活中有老实话存在,人与人才能互信;老实话的多少,决定社会是否和谐。D.日常的话是实话和谎话两掺的,在两掺的话基础上建立起互信,也产生猜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以贝尔纳斯题为老实话的书,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题。B.第段再以贝尔纳斯为例,揭露其用“老实话” 的好名字骗人的本质。C.结尾又以贝尔纳斯的书名,作为宣传若都是谎言就没法存在的佐证。D.三次引用贝尔纳斯的例子,既使例证的运用经济高效,又使文章连贯。3.作者为何说“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结合第段分析。 (6 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其其格姨鲍尔吉.原野其其格姨是我妈的伯父的独生女。此姨年轻时漂亮得没有办法,是盟文工团的。我妈起初也是文工团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是了,我认为由于她不及我姨漂亮。那时候她穿一件浅灰色的大翻领西服、高高挺着胸脯,傲慢而美丽。在赤峰这样一个小城市,我姨是明星。赤峰虽然小,也有盟长和司令一类的长官,北京或内蒙来了更大的官,盟长或司令就请我姨到宾馆跳舞。她还拍过电影,是什么电影我就不知道了。后来,其其格姨到赤峰七小当音乐教师,这是使我心花怒放的一件事。我一年级,其其格姨进来上课,全体学生“哗啦”起立。我分视左右,他们为我姨起立,不亦快哉。坐下。我姨教我们唱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时,我唱的声最大,我要使劲唱!每个乐句,我都抢唱半拍,别人唱完了,我的延长音还在教室回荡不已,因为这是我姨教的。你们有姨吗?我坐在第一排,目睹其其格姨穿高跟鞋起伏踩踏风琴,双手飞掠键盘。她有时以眼神递我倘若我声音过大或拖音太长眼神中带着忍俊不禁的笑意和责备,这时我的歌喉愈响亮,因为我姨不仅是我姨,而且看我。那时我最爱上音乐课,铃响之后,我屏住呼吸等待其其格姨走进教室,她美丽矜持地扫视大家,目光最后必落在我身上。幸福呵!虽然只有一年级,但那一瞬间,心里像鲜花像爆竹一样迸然开放啦!况且我姨脸上总含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美丽的哈瓦那,唱!”多好。下课时,我对同学们说:“我姨要是不教你们,你们根本不会唱这个歌!”彼等无不诺诺。这是我姨,知道不?后来,我姨到了锡林郭勒盟。我在学校也只好陷于平庸。其其格姨聪明、好胜,但命并不好。离婚后,她在锡林郭勒与一位多子女的军队干部结婚。我这位姨夫名叫布和,厚道善良。为了拉扯他那么多的孩子,我姨大约吃了许多的苦。我姨和姨夫在锡盟离休后,迁至呼和浩特的部队干休所。前几年,我由宁丁舅舅陪着,去看望其其格姨。到了她家楼下,我锁住车往里走,宁丁舅舅拉住我说:“你姨在这儿呢。”我转身看,一个枯瘦的蒙古老太太,笑对着我。我真不敢信,其其格姨当年神采飞扬的样子哪里去了?她的骄傲、矜持和美丽全都被岁月淹没了。我真奇怪(我的奇怪不止一次了),那些蒙古妇女,无论当演员或官员,无论进北京或呼和浩特,到晚年无一不像牧区的从未走出过艾里(村子)一步的蒙古老太太。我感慨于岁月真是风刀霜剑,把一个美丽女人的汁水全都戕尽了。我其其格姨,眼窝的皱纹和脸上的皱纹密集太多,我想就是用鞭子抽用刀砍也不会使一个优雅丰腴的女人如此沧桑。而我又高出她一头多,竟不知所措了。二十年、也许是二十五年未见其其格姨。在她家楼前,我不禁失声痛哭。我一边流泪,一边走进她家的小楼。她家甚好,楼中有楼,归一家住。我坐在沙发上,只觉得需要大哭,一洗襟怀,把什么东西哭出来,我姨静默着,略有不安。宁丁舅舅尊重地看着我哭。哭过,说了几句话,要走。我姨上楼取姨夫毛料裤子送我,收下了。出门骑车,回头看其其格姨瘦小身影,泪复下矣。又有好多年没见她了。这个岁月。(节选自我妈的娘家亲戚)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盟长或司令邀请其其格姨到宾馆陪北京来的高级领导跳舞这个细节,侧面展现了她年轻时的惊人的美丽和风采。B第六段中“我的奇怪不止一次了”这句话饶有深意,它暗示读者:其其格姨这种情况在蒙古妇女中并非个例,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C看着我哭,其其格姨“略显不安”,显示她的善良;宁丁舅舅“尊重地看着我”显示出他良好的修养,看似闲笔却准确揭示出人物性格。D在第六段和第七段中,作者不止一次流泪痛哭,他是为岁月无情、风霜催人而感慨落泪,更是为其其格姨半生的坎坷遭遇而伤心痛哭。5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6作者在谈及其其格姨离婚再嫁这段经历时,用语俭省、一笔带过,这种写法带来了怎样的好处?(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在当天下午于国家会议中心(上海)举行的进博会分论坛“贸易与创新平行论坛”上,微软公司创始人、泰拉能源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称,希望与中国的创新人才一起努力,以创新来减少全球贫困、战胜疾病、应对气候变化。“我每次来到中国都很开心,第一次是将近25年前。中国这25年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市场开放能够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尔盖茨首先盛赞中国脱贫成果,称中国可以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力量。“中国和印度是全球第二次脱贫浪潮的例子,其中,中国的极端贫困率从66%降到4%。现在,非洲等地区正在推行第三次脱贫浪潮,中国将成为第三波脱贫浪潮的催化剂。”盖茨认为,中国可以为非洲国家脱贫提供成功经验。盖茨称,中国的很多创新成果不仅能服务中国,而且能服务世界。比如,盖茨基金会正与中国合作进行药物研究,帮助中国克服艾滋病、结核病、营养不良等疾病。他透露,本周晚些时候,他将前往北京为设在清华大学的药物研发机构揭牌,这一合作机构将主要研发针对发展中国家人群健康需要的新药,希望改变低收入人群无法购买药品的问题。盖茨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在该领域已有合作基础。2017年3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盖茨基金会与清华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在京启动。该机构关注全球健康问题,针对影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重大疾病研发新药,充分发挥中国研发各方面的优势,开展国际药物研发合作,加快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向临床药物的有效转化。盖茨称,他们正尝试用人工智能抗击疟疾。“低收入人群往往无法购买所需药物,我们正在利用AI抗击疟疾,每年45万人被疟疾夺走生命。AI诊断和人类专家一样准确。”盖茨基金会还在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疫苗设备。相关设备在使用特殊冷却剂的基础上,不要电力和电池,只要冰就能完成药物的保存。在非洲缺电地区,这种冰桶式的设备大有用武之地。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比尔盖茨曾表示自己有三个理想:一是每人有一台电脑,都用上windows系统;二是消灭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每人有平等的医疗机会;三是让穷人都能够用上清洁经济的电。2006年,在评估了所有已在理论上被研究和讨论过的核反应堆类型后,比尔盖茨选择了行波堆,并创立了泰拉能源公司来发展该项技术。在此次论坛上,盖茨以泰拉能源董事会主席的头衔参会。盖茨认为,中国在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探索对全球都有积极意义。“我相信核电的光明未来,但我们必须要解决成本、核废料和安全问题,这就是泰拉能源的使命,行波堆能解决上述问题。”盖茨说道。近年来,比尔盖茨造访中国的频率颇高,主要原因是来华推销其引以为傲的第四代核能技术行波堆。目前,泰拉能源已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研发并推动行波堆落地。“我们在中国有合作伙伴,希望用核电支持中国和其他国家高速发展需求。”行波堆属于钠冷快中子反应堆,在设计上属于第四代核电技术。“行波堆”在形成核裂变后,推动中子往复燃烧,形成行波状,因此得名。天然铀中只有约0.7%的同位素能被直接利用,但是利用行波堆技术,铀资源的30%-40%,甚至60%-70%可以物尽其用。(虞涵棋、杨漾比尔盖茨参加进博会,澎湃新闻,2018年11月5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论坛上,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表达了希望与中国的创新人才一起努力的愿望,以创新减少全球贫困、战胜疾病、应对气候变化。B.比尔盖茨盛赞中国脱贫成果,称中国可以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力量,中国已成为第三波脱贫浪潮的催化剂。C.比尔盖茨相信核电有光明的未来,他认为,行波堆能解决成本、核废料和安全等问题。D.近年来,比尔盖茨造访中国的频率颇高,他已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他希望用核电支持中国高速发展需求。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盖茨基金会正与中国合作进行药物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人群健康需要研发新药,降低现有药品价格,改变低收入人群无法购买药品的问题。B.盖茨基金会正尝试用人工智能抗击疟疾,并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新设备,这种设备只要冰即可完成药物保存,在非洲缺电地区将大有作为。C.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的三个理想都高度关注普通人群,让普通人拥有电脑,拥有平等医疗机会,用上清洁经济的电。D.行波堆在设计上属于第四代核电技术。它推动中子往复燃烧,从而形成核裂变。利用这个技术,铀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大幅提高。9.材料集中体现了比尔盖茨的哪些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梅圣俞墓志铭欧阳修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 。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注: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属路不绝 属:连接B. 吾能得之,用以自矜 矜:夸耀C. 未尝忤于物 忤:抵触D. 余辄不报 报:上报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梅圣俞去世后,众多的贤士大夫前去吊唁痛哭,他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第二年,他的儿子将他安葬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B. 梅圣俞的诗广受欢迎,每天都有人登门求诗。他的诗风富于变化,他的文章怪僻拘泥。C. 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留用梅圣俞,他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D. 梅圣俞把自己编撰的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的二十六卷唐载献给了朝廷,其后,他又受命完成了对唐书的编修工作。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3分)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3分)(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3分)13. 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虞美人刘辰翁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注】 刘辰翁:南宋词人。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居于深山。 窖群:地窖、羊群。指苏武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14.“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15.请赏析上阕“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6.(1) ,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2)今两虎共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4)诚能见可欲,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5)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6)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诗经 静女)(7)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17.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变化莫测。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 B.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C.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 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18下列句中加点的惯用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敢问您高龄?”。B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C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顿首。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恰然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A. B. C. D.20.下列诗词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四、名著阅读 (7分)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平凡的世界以城乡“交叉地带”为典型环境,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代表的创业者,以孙玉厚为代表的乡村生活固守者,还有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B鲁迅先生的小说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问题寄予了深切的关注。其小说中的女性在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摧残之下,全都逃脱不了悲惨的结局,尤其是作品中的农村妇女,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C. “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他们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他们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这些“看客”对揭示作品主题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D平凡是世界第一部中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学习和劳动都好,与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互相爱怜,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乡生产。但他并没有消沉, 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2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兔和猫)结合兔与猫全文内容,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什么观点?(4分)五、作文(70分)阅读下面文字,请按要求作文。偶得,即偶然间得到。读书偶得,会友偶得,散步偶得每个人和不同的人、事、物接触时都会在看似不经意中有所领悟,生活中的偶得很多,这些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充实精彩。请以“偶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苏州五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C 老实话的多少并不决定社会是否和谐。2.B 原文第4段中,贝尔纳斯同国的客人怀疑他在用好名字骗人,对于贝尔纳斯的话到底老实不老实是未知的,所以选项 B 说揭露其用“老实话” 的好名字骗人的本质是错误的。3.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只能对少数知己说;泛泛之交只能说些不相干的门面话;个人的秘密对最亲密的人也有所顾忌。(共6分。每点2分)4D 作者落泪的主要原因是其其格姨的巨大变化让他产生了“岁月无情、风霜催人”的感伤情绪,其其格姨的不幸遭遇并非作者感伤的主要原因。 5含义:美丽的其其格姨老来却变得瘦小枯干、毫无风采。作用:(1)表达了我对其其格姨衰老的震惊;(2)“戕”字强调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无限感慨。(从比喻句“风霜刀剑”切入分析亦可。) 6(1)其其格姨的这段经历,作者并未亲见,只是耳闻,这样写更加真实可信;(2)对其其格姨离婚、再婚等复杂经历一语带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3)让读者意识到使其其格姨衰老的并非某个具体事件,而是无情的岁月,从而强化出了岁月催人老的主题。以上为内容角度(4)突出了文章主要内容,详略得当;(5)使对比更加鲜明,突出了本文主旨。(1点1分,5点6分)7.B “已成为”应是“将成为”。8.C A“降低现有药品价格”无依据;B“只要冰”错,还需要“特殊的冷却剂”;D“推动中子往复燃烧,从而形成核裂变”应是“形成核裂变后,推动中子往复燃烧”。9.创新理念,合作理念,人本理念,平等理念。(每点2分,三点6分)10.D(报:批复)11.B(他的文章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12.(1)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每句1分)(2)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每句1分) (3)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痛心”、“焉”、“相逐”各1分)13. 人品好,仁厚乐易。诗文成就高,影响大。(每点1分)14.描绘出枝头梅花凋谢,冬天逝去,春天到来的景象。(1分)交代了时令,(1分)引出下文春寒少的感受,与后文描绘的雪和风的山中景象形成对比(1分)。15.山中的环境尽管阴冷恶劣,仍胜过当年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1分)运用了对比(1分)、用典(1分)的手法,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1分)。16.略17. B18. D(“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19.B20.C21.B22.母亲”是一个恕敌、修善的驯良百姓形象。(2分)鲁迅借母亲的形象针砭社会现状。旧中国,这样的百姓太多太多了。正是这样驯良的百姓,才助长了统治者的凶恶气焰,使得凶暴者更加凶暴,软弱者更加软弱。(1分)鲁迅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弱小的百姓,革命者必须呐喊;只有呐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的人们,换取渴望中的平等和自由。(1分)【参考译文】 嘉祐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