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56880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宋哲学家张子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子厚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B.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C. 文中引用出塞目的是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子厚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B.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C.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C.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答案】1. D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第一段说的是“北宋哲学家张子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B项,“他们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误,从文中来看,“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选项偷换概念。C项,“文中引用出塞目的是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故选D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文章二、三两段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既也”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第二段是说“边塞况味”,第三段是说“忧国忧民”,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而是并列关系。故选B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且说法太绝对。文章第二段只是说“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并没有说“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故选C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的怀念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B. 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C. 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D. 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5. 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6.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4. B 5. 爱美、讲究。中年后头发还烫得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却不失讲究。心灵手巧。会织各种毛衣,做的吉他套也非常漂亮,并且汤圆也做得晶莹剔透,香甜酥糯。关爱子女。因为“我”怕黑,常哄“我”入睡;“我”生病怕死,不断安慰“我”;“我”出国留学,分别时常偷偷流泪。爱岗敬业。作为物理老师,常常早出晚归,晚上还批改作业和考卷。勤劳。每到周日休息时,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房间。 6. 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浓郁、深沉;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并在北方去世,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很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 进一步升华;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作者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作铺垫,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工作很忙”;C项,“母亲艰辛的一生”概括错误,文章第四段交代了母亲小时候家境是“殷实”的;D项,全文主要是回忆性叙述,并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错误。【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主要是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爱美、讲究,心灵手巧,关爱子女,爱岗敬业,勤劳。结合文本内容分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最后一段在文中起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内容上: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季节,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通过想象,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点睛: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共,字田常。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共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中为江、淮宣抚使,共不书录黄。上怒,谓宰相曰:“张共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地耳!”命再下,宰相召共谕旨,共曰: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中命乃寝。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共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南旱,郴州宜章县李金为乱,共知湖南安抚使。入境,移书制使沈介,请以便宜出师,介即遣田宝、杨钦以兵至,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钦与宝连战破贼,贼党曹彦、黄珙执李金以降。支党窜匿者尚众,共谕钦等却兵,听其自降,贼相率纳兵,给据归田里。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者。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刘应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薨,年五十七,谥忠肃。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注:言者:指谏官。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B. 中命乃寝 寝,停止C. 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 蠲,免除D. 置场平价振粜 粜,买米8.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B. 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C. 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D. 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共为人正直,有慷慨之气。秦桧想追赐父亲谥号,召集礼部官员询问,张共不到;金人犯境,宋军出征,张共替皇帝拟写的诏令、檄文言辞激昂。B. 张共忠于朝廷,尽心国事。群臣认为张浚是主持军务的最佳人选,但皇上任命了杨中,张共以大局为重,支持皇上;病重时,仍向朝廷举荐贤才。C. 张共精明果断,以仁治乱。担任湖南安抚使时,张共犒赏军士,重用杨钦;抓住叛乱首领李金后,下令撤兵,让贼人余党自行投降。D. 张共体恤民情,救济百姓。安南进贡大象,所经之地侵扰百姓、加剧负担,张共为此上奏;建康遇灾,他上奏免税,并派官员到外地买米赈济。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答案】7. D 8. D 9. B 10. (1)御史王新言弹劾宦官张义之,违抗圣旨被贬值,张共没有草拟文诰,王新言得以不去职。(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置场平价振粜”的“粜”如解释为“买米”,则与语境不合;“粜”可以从字形上推测,“粜”由“出”和“米”组成,合起来就是“出米”,由此可以推测“粜”应解释为“卖米”。故选D项。【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这段话是说“张共知道士兵在暑天行军疲劳倦怠,派人到几里外迎接他们,换下他们背负的物品,军队到达后,张共对他们犒劳、赏赐,超过了将士们的期望,军士们感动振奋。张共知道杨钦可以重用,命令各军都受他调遣,下令除去能捕斩同伙报告官吏的盗贼的罪名并奖赏”,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共”“之”“军士”“钦”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发夫数程外迎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谓宾齐全,意思是“派人到几里外迎接他们”,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和C两项。“知钦可用”的主语是“共”,“共知钦可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D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张共以大局为重,支持皇上”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最后说“执奏如初,中命乃寝”,由此可知,张共坚持己见,杨中的任命于是停发。故选B项。【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忤”,违抗;“左迁”,被动句,被贬职;“草制”,草拟文诰;“得”,得以;“去”,去职。第二句,“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进入”,偏意复词,偏于“进”;“非常”,古今异义,意外变故;“者,与”,判断句。【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张共字田常。凭借祖上有功补任承务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张共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秦桧死后,张共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金人侵犯边界,宋军出征,皇上所下的诏令、檄文多出自张共之手,言辞慷慨激昂,听到的人都流泪。御史王新言弹劾宦官张义之,违抗圣旨被贬值,张共没有草拟文诰,王新言得以不去职。张共随从皇上到建康,皇上将要返回朝廷,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认为张浚是合适的人选。等到诏令出来,杨中担任江、淮宣抚使,张共不书写诏令。皇上发怒,对宰相说:“张共的父亲是张浚的好友,张共这是特意为张浚。”皇上再次下命令,宰相召张共告诉他圣旨,张共说:“我为国家打算,哪里有时间为张浚谋划。”依旧像原来一样上奏,杨中的任命于是停止。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张共上奏说:“大象用于郊礼祭祀,不见于经书。况且让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湖南旱灾,郴州宜章县李金叛乱,张共担任湖南安抚使。张共一到境内,寄信给制使沈介,请他相机出师,沈介立即派田宝、杨钦率兵前往,张共知道士兵在暑天行军疲劳倦怠,派人到几里外迎接他们,换下他们背负的物品,军队到达后,张共对他们犒劳、赏赐,超过了将士们的期望,军士们感动振奋。张共知道杨钦可以重用,命令各军都受他调遣,下令除去能捕斩同伙报告官吏的盗贼的罪名并奖赏。杨钦与田宝连续几次打败敌人,贼人同伙曹彦、黄珙抓住李金投降。余党逃跑、藏起来的很多,张共命令杨钦等人撤兵,让贼人自行投降,贼人争着交出兵器,张共发给他们凭证,让他们回乡。淳熙二年,张共调 任建康知府。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夏粮税钱六十万缗,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全境几十万人,没有一人饿死逃亡。张共升迁为观文殿学士,接连生病,请求退休。病重时,起草遗奏说:“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 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共同祭祀他。(二)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乌巾:多为古代隐士不仕者的帽子。禁春:消受春光;流连春景。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C.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D. 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12.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1. B 12.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2)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解析】【11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错误,选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虽然“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故选B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题干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诗歌最后两句使用的手法,二是表达的情感。第一个问题,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明显的提示,即“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由此可知,尾联“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中运用“小乌巾”这一典故,“乌巾”多为古代隐士不仕者的帽子,诗人在尾联中说“什么时候能够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像刘岩那样隐居”,结合前面几联对韦曲景色的描写来看,诗句中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再结合注释中对创作背景的介绍来看,“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可见诗人是因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而生发归隐之念。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古诗文默写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的场面,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赴难的名句是:_,_(2)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放壮阔,更有毛泽东词中“_,鱼翔浅底,_”的勃勃生机。(3)王维使至塞上中“_,_”一联,写出了诗人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4)再别康桥中诗人运用比喻,借用对柳的描写,表达了挚爱情感的两句诗是_,_。【答案】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 鹰击长空 (4). 万类霜天竞自由 (5). 大漠孤烟直 (6). 长河落日圆 (7). 那河畔的金柳 (8). 是夕阳中的新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写易水送别的场面,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赴难的名句是”“诗人运用比喻,借用对柳的描写,表达了挚爱情感的两句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萧萧”“兮”“竞”“畔”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前一段时间,电视剧楚乔传热播,许多观众不禁想问:魏贵妃到底是何等身份,竟可以在皇上面前说话一言九鼎?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集团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如虎添翼:比喻强大的事物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不忍卒读: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望文生义。鱼龙混杂:意思是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不合语境。厝火积薪: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不合语境。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A.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B. 事实上,旅游服务品质没有保障、市场是否规范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也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瓶颈。C.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D. 大力开展公厕革命,使洁净厕所覆盖全域,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是民心所向,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欢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搭配不当,“加大”与“趣味性”不搭配。改为“增强”。B项,两面对一面,前面说“是否”,是两种情况,后面说“是”,是一种情况。C项,“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成分残缺,属于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去掉“使得”。故选D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祖”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祖先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提到了这种仪式。B.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季排行最小。伯夷,叔齐兄弟俩的名字就体现了这样的排行。C.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D.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留侯都是用爵位称呼其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祭祖先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错误,“祭祖先”错误,“祖”应是出行前祭路神,并非祭祀祖先。故选A项。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别着急,我先喝口水,再来向你赐教。”你对向你请教数学问题的同学这样说。B. 他看完老师的作品后诚恳地说:“老师,您的大作我已拜读,对其中几处,我认为不太恰当,就斗胆改了一下。”C. “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某涂料厂的广告语,D. 张鑫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家父身体是否安康?久在他乡甚为牵挂,回家时我一定登门看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赐教”,敬词,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句中的语境是“你对向你请教数学问题的同学这样说”,谦敬不当。C项,“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是谦辞,句中说“保您蓬荜生辉”,用在别人身上,不当。D项,“家父”,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从句中来看,句中是称对方的父亲,不当,可以改为“令尊”。B项,“大作”,敬辞,称别人的作品。使用正确。故选B项。【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18.下列各项中含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 咒语 嘱目 荆棘 颓圮 堰旗息鼓B. 棺材 停泊 荡漾 峥嵘 中流激水C. 辉煌 糟糠 长蒿 苍茫 夜色阑珊D. 凌辱 凋花 哀怨 飘扬 改旗易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然后依据字义和字音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嘱目”的“嘱”应为“瞩”,“瞩目”,注视,注目,而“嘱”意思是“嘱咐,嘱托”。“堰旗息鼓”的“堰”应为“偃”,“偃旗息鼓”原意是放倒军旗,停止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活动。“偃”,放倒。B项,“中流激水”的“激”应为“击”,“击水”指游泳。C项,“长蒿”的“蒿”应为“篙”,“长篙”指在小舟之上,用于使船在溪流小河中间无忧地滑行的、长度大的、用木质竹竿或用杉木做的船桨。D项,“凋花”的“凋”应为“雕”,“雕花”一种工艺,在木器上或房屋的隔扇、窗户等上头雕刻图案、花纹。故选A项。【点睛】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19.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大王来何操以其无礼于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此天子气也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夫晋,何厌之有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沛公安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考生要明确文言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文言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辨析。本题中,都是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的标志是“者,也”,“此天子气也”的标志是“此也”。都是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应为“大王来操何”,“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沛公安在”应为“沛公在安”,这三句都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以其于晋无礼”。都是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中“为”表被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中“见”表被动。是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为“太子及知其事的宾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为“侍殿上的群臣,不得持尺兵”。故选D项。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此其志不在小A. 项伯杀人,臣活之常以身翼蔽沛公B.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共其乏困C. 又前而为歌曰群臣怪之D. 乃朝服,设九宾道芷阳间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考生要先明确加点字本来的词性,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中“函”是名词做状语,用匣子;“此其志不在小”中“小”是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B项,“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兄”是名词做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共其乏困”中“乏困”是形容词做名词,缺乏的东西。A项,“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动词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是名词做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C项,“又前而为歌曰”中“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群臣怪之”中“怪”是形容词意动,对感到奇怪。D项,“乃朝服,设九宾”中“朝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朝服;“道芷阳间行”中“道”是名词做动词,取道。故选B项。21.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匕首见D. 距关,毋内诸侯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本题中,A项,“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中“反”同“返”,返回;“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没有通假字。B项,“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没有通假字;“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中“卒”同“猝”,突然。C项,“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已”同“矣”,句末语气词,了;“而匕首见”中“见”同“现”,显露。D项,“距关,毋内诸侯”中“距”同“拒”,拒守,“内”同“纳”,让进入;“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中没有通假字。故选C项。2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被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子亦有不利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本题中,A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B项,“持千金之资币物”中“币”古义指礼物;今义指货币与物品。C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非常”古义指意外变故,今义是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子亦有不利焉”中“不利”古今意思一致,没有好处。故选D项。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何厌之有(讨厌)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殿前的台阶)B. 比诸侯之列(比较)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丢下)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