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燕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56640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燕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燕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燕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燕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60分)1、“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B.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2、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这种“天人感应”思想主要继承了儒家的哪一思想()A. 仁政 B. 制天命而用之 C. 敬鬼神 D. 礼3、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下列主张与之类似的是( )A. 墨家 B. 道家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4、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B.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源在于四大发明的传入C.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D. 四大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5、唐代有人“自颈下遍刺白舍人(白居易)诗”,名之“白舍人行诗图”;有歌伎“诵得白学士长恨歌”,“由是增价”。这反映了白居易的文学作品( )A. 具有向世俗化发展的倾向 B. 为一些文人士大夫所不屑C. 体现了唐代诗歌为高雅艺术 D. 媚俗低下,难登大雅之堂6、宋明时期,儒家学者普遍对自然知识以及科技感兴趣,或对科技有所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宋代儒家所形成的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对于宋明科技达到高峰起到积极作用。这说明了( )A. 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 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C. 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 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7、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杂剧( )A. 产生的背景复杂 B. 反映的内容丰富C. 演出的情态逼真 D. 刻画的人物生动8、蔡邕曾云:“秦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锋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该今书是也。”蔡邕所说的这一字体,下列哪一书法家尤其擅长 ( ) A李斯 B王羲之 C柳公权 D苏轼9、 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到:“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是指( )A. 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B. 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C. 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D. 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10、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汰无所作为 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11、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A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 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D 学习西方成为共识12、 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这说明( )A. 中国军队士气低落 B. 林则徐思想极保守C. 学习两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 D. 大多数士大大极其藐视西方13、“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近代中国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B.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C.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D.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4、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以及学会的创办人( )A. 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 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 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 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15、梁启超认为假使曾国藩“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这是因为曾国藩( )A.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 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倡导君主立宪制 D. 倡导民主共和制16、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 )A. 突出民族革命目标 B. 重点反对列强侵略C. 缺乏动员民众意识 D. 弱化宪政民主任务1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 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C.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18、邓小平认为,探索中国模式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但也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可知中国模式( )A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模式 B只能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C可能被其他国家成功复制 D是中国实际和世界经验的融合19、毛泽东一生著作无数,其中有很多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在海外流传。在西方最早介绍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是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于1928年写成中国大众一书,对毛泽东著作部分内容做了简介。这本书内容不会包括( )A介绍了湖南农民运动情况 B有关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情况C遵义会议的情况 D有关湘赣边区的状况20、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这反映了( )A. 中国共产党救国主张 B. 国民党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C. 抗战时期民族之矛盾 D.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外主张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题22分、23题8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英武装力量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二)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其民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严复国强(1895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的主要史实。(6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认识的发展之处。结合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原因。(4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摘编自汉字发展史纲要材料二 “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新青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918年)材料三 “汉字能够很容易地克服方言乃至更大的语言障碍,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汉语演变的特点,并指出汉语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的背景并对简要评价其主张。(8分)(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字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6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8分)燕岭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案1、 单项选择15 DBAAA 610 DBBBA 1115 CDDDB 1620 ACDCB二、非选择题21、【答案】(1)观点:英国的军事武器和技术均优于中国。(2分)史实: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籍如四洲志等。(4分) (2)发展:认识到西方国家政治自由平等,经济制度完备严明,民众素质良好。(2分。任选两点给2分)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分。每一方面1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2、【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连绵不断,自成体系;使用广泛;影响范围广。 (4分)原因: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政府的大力推广;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古代教育的发达。(4分)(2)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中批判传统文化。(4分)评价:这一主张在当时有利于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但选择的方法太偏激,不可能实现拯救中国的目的。(4分)(3)意义:汉字书写统一能够减少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延续;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文明的扩展;形成了中华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6分)23、【答案】论题一: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学的土壤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科举考试忽视实际应用的学问;明清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儒家正统思想视科技为“淫巧奇技”。论题二: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阐述: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隔了对外贸易往来,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无法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剥夺了国内工商业开拓国外市场的机会,制约着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发展的推动力。(“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