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拓展作业一、积累运用1.下面是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中的诗句,排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A. B.C.D.解析:律诗偶句要押韵,中间两联是对偶句。答案:B2.诗歌创作常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解析:B项,诗句中没有静境,不是动静相衬。答案:B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特别是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早晨,在青青苍苍中,乳白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傍晚,转眼间,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顶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千山初醒,朝云出岫朝云出岫,千山初醒万山倾泻霞光,重峦映照夕阳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太阳落山,霞光消退霞光消退,太阳落山A.B.C.D.解析:根据下文可知第一处应选,根据有太阳才有霞光可知,后两处分别选。答案:B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蜿蜒曲折的小河,顺着山脚涓涓地流着。,随着微风和涟漪的荡漾,宛如天真的孩子在欢笑。那澄清的河水,泛起花纹般的微波花纹般的微波,在那澄清的河水上泛起水面可见来往穿梭般游逛的一群群小鱼儿一群群小鱼儿,来来往往穿梭般地游逛嫩绿的杨柳,被夕阳倒映在水里被夕阳倒映在水里的嫩绿的杨柳A. B. C. D.解析:语段在内容上表现的是一种动态的情景,注意抓住这一点分析和辨别。答案: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5.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解析:首先,阅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把握与“早”有关的意象,如“一点灯残”“闻鸡唱”“微有路”等;最后,整合形成答案。参考答案: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经携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6.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解析:首先,解说“背”的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主人公的情感进行赏析;最后,根据分析整合答案。参考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三、表达交流7.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扬州二十四桥联)改后的下联:解析:从韵脚的平仄看,上联前两句为平声韵脚(“南”“空”),最后为仄声韵脚(“色”),相应下联韵脚应为仄、仄、平,由此推断下联的前两句均需调整。第一句动词对仗成立,它前后的两个名词颠倒后对仗就合理了;第二句“问”应对上联的“看”,“箫声”应对上联的“云影”,“何处”置后。答案: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8.用对偶句的形式为某高校拟一条迎接新生的标语,表达欢迎或期望或鼓励之意。答案:示例(1)今日迎来桃李树,明朝送走栋梁材。(2)梧桐枝茂迎雏凤,伯乐心欢抚健驹。(3)喜迎新燕乘风至,共盼雏鹰凌空翔。(4)今朝桃李芬芳齐竞秀,明日栋梁振奋共争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