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中草药及方剂常识Ⅱ.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6253244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2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兽医学-中草药及方剂常识Ⅱ.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兽医学-中草药及方剂常识Ⅱ.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兽医学-中草药及方剂常识Ⅱ.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中草药的性能 一 四气五味 一 四气1 四气的概念 气 是指中草药的性质 四气 是指中草药所具有的寒 热 温 凉的四种性质 药物的 气 是根据其治疗效果概括出来的 凡可治疗寒性病的为温热性药物 属阳 凡可治疗热性病的为寒凉性药物 属阴 寒和凉 温和热 其性相同 程度各异 另一些药物 其寒热温凉性质不明显 称为平性 附属于温 2 四气的作用 寒凉的药物有清凉的作用 可养阴 泻火 凉血 解毒而用于治疗热性病 温热性的药物有温里 散寒 益气的作用 可用于治疗寒性病 根据病情的需要 也可将寒热温凉的药物配伍使用 二 五味 1 五味的概念指中草药所具有的酸 甘 苦 辛 咸五种滋味或口味 此外 还有一种口味不明显的 称为 淡味 附属于甘 涩味 附属于酸 五味中 辛 甘 淡 味属阳 酸 涩 苦 咸味属阴 2 五味的作用 1 辛味能散能行 具有发散表邪 行气活血之功效 适合于表证及气滞血瘀之证 2 甘味能补能缓又能和 具有缓急 补益 和中之功效 适合于虚寒证及拘急 疼痛之证 3 酸味能收能涩 具有止汗 止咳 止泻 固精缩尿之功 可用于体虚多汗 泄泻不止 肾虚遗精 尿多带多之证 4 咸味能软能下 具有软坚散结攻积之功效 适合于便秘 痰结 泄泻 痰敛之证 5 苦味能泻能燥 具有泻热燥湿之功效 可用于各种湿热之证及内有实热之证 6 淡味能利能燥 具有渗湿利尿之功 7 涩味能固能涩 具有固表止汗 涩精之功 三 药物的气味与功效的关系 1 气味相同其功效也相似 2 气味不同其功效也不同 3 气同味异其功效也有差异 4 味同气异其功效也有差异 5 同一药物其味越多 其用途越广 二 升降沉浮 1 升降沉浮的概念升降沉浮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四种作用趋向 升 指升提 上升 降 指下降 下行 下泻 浮 指发散 漂浮 沉 指沉重 泄利 升与浮 沉与降 药势相同 只是程度各异 所谓 升极则浮 降极则沉 2 升降沉浮的作用 升浮之药 有升阳解表 祛风散寒 温里催吐之功 沉降之药 有清热泻下 渗湿 收敛 平喘 降逆 潜阳 消导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沉浮与其四气 五味 质地及炮制方法有关 诸花主升浮 旋复花独降 诸子主沉降 蔓荆子 牛蒡子独升 3 升降沉浮的临床应用 主要是根据病势指导临床用药 病变在表 在上及病势下陷者 宜用升浮之药 而病变在下 在里及病势向上者 宜用沉降之药 三 归经 1 归经的概念一定的药物对一定的脏腑 经络疾病有特殊的医疗作用 而对其他脏腑 经络的疾病则作用很小或没有作用 药物的这种作用特性称为药物的归经 本概念可以理解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的归经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 以临床实践为根据而提出来的 在判断药物的归经时 药物的颜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红色 心经青色 肝经 黄色 脾经白色 肺经黑色 肾经 2 归经的临床应用 1 依经选药 避免盲目性 2 指导药物配伍 3 便于记忆药物的功能 4 作为发现药物新用途的线索 第四节中草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 中草药的配伍 一 配伍的概念 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能 按照一定的规则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使用 称为配伍 二 配伍的目的 发挥配伍药物中每一种药物的有效治疗作用 增强主药的治疗作用 消除和减轻毒副作用 以治疗复杂的疾病 三 药物配伍后的变化药物配伍后 可发生药理作用的协同 抑制 对抗及产生毒性等变化 在中兽医学中 这些变化可用 七情 来概括 1 单行 即单独使用一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如独参汤 2 相须指配伍药物性味相同 同时使用使疗效增加 如麻黄与桂枝 天冬与麦冬 3 相使指配伍药物功效相似 其中一味药为主药 其他药物为辅药 帮助主药发挥作用 4 相畏 配伍药物中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降低或抵消 称为相畏 如生半夏畏生姜 5 相杀配伍的药物中 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称为相杀 如生姜杀生半夏 6 相恶 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使治疗作用降低或消失 称为相恶 如人参恶莱菔子 7 相反两味或几味药物配合使用后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称为相反 如甘遂反甘草 二 中草药的禁忌 一 禁忌的概念在通常的情况下 某些药物不能配合使用或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某些药物 称为禁忌 常见的禁忌包括十八反 十九畏 胎娠禁忌和 七情 中的相恶和相反 二 十八反 本草言明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藜芦 人参 沙参 玄参 紫参 丹参 苦参 芍药 细辛 酒乌头 乌喙 白芨 白蔹 半夏 瓜蒌 贝母甘草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 葱 蜂蜜 黄蜡 云母 石决明 三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之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合犀 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 石脂相见便跷蹊 大凡修合看逆顺 炮槛炙煨要精微 硫磺 朴硝水银 砒霜狼毒 密陀僧巴豆 二丑丁香 郁金牙硝 荆三棱人参 五灵脂官桂 赤石脂川草乌 犀角 四 胎娠禁忌 1 毒性强或药性峻烈的药物不能用于孕畜 如大热 大寒 峻下之药 2 行气活血 有较大走窜性的药物不能用于孕畜 如麝香 三棱 第五节中草药方剂 一 方剂的概念方剂又名处方或药方 是在中兽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选取适当的药物 按组方原则和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药物集合 是中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方的目的 监制太过 补充不足 治疗兼证 消除毒副作用 二 方剂的配伍原则 方剂的配伍原则即方剂中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用君 臣 佐 使来概括 1 君又称为主 主药或君药 是指方剂中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如 四君子汤 中的人参 2 臣又称为辅 辅药或臣药 是处方中辅助主药更好地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四君子汤 中的白术 3 佐又称为佐药 是指方剂中针对兼证或消除方剂中主 辅药的毒性 副作用的药物 如 四逆汤 中的炙甘草可缓和干姜 附子的燥烈 4 使又称为使药 引药或药引子 是指处方中起调和作用的或将药物引达病所的药物 如牛膝 桑枝 甘草 三 方剂的加减变化 1 药味的加减主证未变时 随兼证的多少而加减药味 2 药物配伍的变化方剂中主药不变而与之配伍的其他药物发生变化 这种情况下也可造成方剂主治功能的改变 如 黄连 吴茱萸 左金丸肝炎前期黄连 木香 香连丸湿热下痢 里急后重黄连 肉桂 茭连丸心肾不交 3 药物量的加减虽然只是方剂中药物剂量的改变 但其方名和主治功能均有可能发生改变 如 大黄4厚朴3枳实2小承气汤泻热通便大黄4厚朴8枳实2厚朴三物汤行气破滞大黄5厚朴5枳实2厚朴大黄汤开胸泻水在同一处方中可视主证和兼证的多少而加减各味药物的剂量 以做到依证选药 4 数方合并 根据病情的需要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剂合并使用 如 四君子汤 四物汤 八珍汤平胃散 五苓散 胃苓散5 药物的替代水牛角 犀角羚羊角 山羊角人参 党参 第五节剂型 剂量和服法 一 剂型与服法剂型指中草药方剂或制剂的形态种类 1 汤剂又称为煎剂 即将各药煮沸后去渣后的药汁 此剂型多采用内服 也有外洗的 2 散剂组方的各药一起碾成粉末 内服外敷均可 亦有冲服的 3 酒剂也称为醑剂 或药酒 指将方剂中各药浸泡于酒中 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 既可内服亦可外敷 4 膏剂将药物有效成分与植物油一起煎成半流体状即成膏剂 也可敷在布上或硬纸上制成膏药 可供外敷或贴 5 丹剂分为内服型和外用型 外用型中含汞 硫等矿物质 多为粉末状 如 红升丹 白降丹 等 内服型常做成丸状 外包一层赋形物 如朱砂 如 人丹 银丹 也有制成粉末的 6 丸剂将各种药物碾成粉末 用蜜 水 糊或药汁等拌和 制成圆珠形的大小不等的药丸 如 牛黄解毒丸7 曲剂药物或药汁与面粉混合均匀 制成块状 发酵 干燥 即成曲剂 如 神曲 8 针剂亦称为注射剂 指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提炼 精制而成的无菌水溶液或混浊液 如 鱼腥草注射液 除以上8种常见的剂型外 还有以下一些剂型 1 饮剂汤剂需要冷服的 称为 饮 其中不定期饮服的叫 饮子 2 煮散剂将散剂加水煮沸 去渣服用的叫煮散剂 3 锭剂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 用糊混合制成纺锤 圆锥或长方等形状的固体制剂 服用时捣碎 温开水送服 外用时用麻油或醋等磨汁涂患处 4 露剂将药物加水蒸馏 收集所得澄明液体即为 露 或将药物的挥发性有效成分溶于酒精 这类制剂应及时服用或密封保存 5 胶剂用动物的皮 骨 甲 角等加水反复煎煮 浓缩后制成干燥的固体块状物质 多为滋补药 如驴胶 龟胶 鹿角胶等 6 茶剂将药物轧成粗末 制成块状 用沸水泡服或煎水取汁 代茶饮用 7 片剂将药物研细粉加入适量淀粉或米糊 或将药物浸泡 煎熬取汁 浓缩成膏 再加药料细粉或淀粉 充分混合均匀 用木模或金属模压片即成 8 冲服剂将中草药提炼成稠浸膏 加入适量糖或其他矫味剂 制成颗粒状散剂即成 开水冲服 9 含剂将药物的有效成分与糖一起制成薄片状 服用时含在口中使其慢慢熔化 如草珊瑚含片 二 剂量 剂量指药物的治疗分量 一说整个方剂的药量称为剂量 而方剂中每味药物的用量称为分量 一般药物 通常的剂量为30g 牛的剂量为45 60g 而毒性或烈性药物的用量要小 如朱砂一般不超过10g 甘草作使药时用量为6 10g 细辛用量一般不超过5g 此外 幼畜 老年畜 弱畜和孕畜的药量也要酌减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四气五味 升降沉浮 归经 配伍 七情 禁忌 方剂及配伍原则 2 四气五味和升降沉浮各有何作用 3 方剂中的配伍原则怎样 常见的剂型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