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2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3006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2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2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2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密2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高考考点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正确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法则;2学会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长颈鹿的进化;3通过比较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掌握两者的意义和局限性;4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之间的关系;5比较分析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种群与物种、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等相似概念的内涵;6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生物进化的具体实例;7掌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规律。2018全国卷292018海南卷242018海南卷182018浙江卷142018江苏卷42017江苏卷72016北京卷32016江苏卷12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考点1 正确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2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1)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项目自然选择人工选择选择因素自然环境条件人类选择结果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对人类不一定有利满足人类各种需求速度慢快(2)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某特定性状表现的生物体。选择的实质是控制某特定性状表现的基因。选择的结果: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3图解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1)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产生(2)爆发式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4物种形成的环节及隔离导致物种形成(1)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2)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一个种群多个小种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亚种新物种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活;杂交后代活而不育。5对物种和进化标准的判断技巧(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易混易错】(1)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不同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与原生物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3)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4)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调研1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D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C 调研2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原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最终达到cB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b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若环境变化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5/11【答案】A【解析】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c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有多种方式,如多倍体育种不需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图中为突变、重组产生不同品系的过程,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正确;原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也为50%,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50%、25%,可设其分别为25只、50只、25只,则一年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为30只、60只、20只,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50/1105/11,D正确。调研3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若干年之后,此种蛾的一部分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避蝙蝠的捕食,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不能自然交配。对该材料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蛾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的频率会发生改变B蛾与蝙蝠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C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是两个物种D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答案】D 考点2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1“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100%。若在常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100%;X染色体上b基因频率100%。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为例)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运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易混易错】(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不同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公式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外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2)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变化不同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子代中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调研1 在某人群中对血友病进行调查后发现,基因型为XHXH的比例为42.32%,XHXh为7.36%,XhXh为0.32%,XHY为46%,XhY为4%。则在该地区XH和Xh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6%、8% B8%、92%C78%、92%D92%、8%【答案】D 调研2 在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这个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此时,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B若表现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0%C若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25%D若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6%【答案】B【解析】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302601)(1002)100%60%,a的基因频率是160%40%,A正确;若表现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即亲本中AA和Aa间自由交配后代中aa频率是(3060)100(601)(302602)2100%10%,aa自交,则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0100)100%10%,两者相加即10%10%20%,B错误;若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即亲本中AA、Aa、aa分别自交,子一代中aa的频率为(1)100%25%,C正确;若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40%40%16%,D正确。考点3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的实例共同进化的类型包含类型实例不同物种之间互利共生有细长吸管口器的蛾与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捕食猎豹和斑马寄生噬菌体与细菌竞争农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了氧气出现需氧生物2准确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各个层次(1)生物多样性各层次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图的形式描述:(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生物多样性)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调研1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B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C研究这一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进化理论的构建D生物多样性形成是生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调研2 十字花科植物可产生芥子油苷及相关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出A进化过程中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均发生了适应性变异B借助芥子油苷诱杀雌性菜粉蝶,属于生物防治C菜青虫能抵御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D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答案】D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由于环境污染,桦尺蠖的种群中黑色基因频率增大,所以产生了新物种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答案】B2下图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B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答案】A【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A项正确;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进而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项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进而产生进化,D项错误。3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在无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30%,21%B30%,42%C70%,21%D70%,42%【答案】D【解析】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55%(155%15%)1/270%,在无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亲代和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故F1中A的基因频率70%,a的基因频率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D项正确。42011年7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报告指出,在19982008年10年间,新几内亚岛上发现了1060种新物种,其中有12种为哺乳动物,如居住在火山里的羊毛鼠、惹人喜爱的扁鳍海豚等。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答案】C5假设某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75,b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频率B0.25,b0.7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整个过程中,群体中Bb的基因型频率先增后减B该动物群体发生了进化C等位基因B(b)的产生来自基因突变D该动物群体所处的环境没有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由题干可推出Bb的基因型频率先增后减,在B0.5,b0.5时达到最大;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此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动物群体发生了进化;基因突变形成等位基因;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环境发生了改变。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C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答案】C 7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变,是由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A错;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12%,B错;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4%+32%1/2=20%,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1%+15%1/2=85%,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C错;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8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知,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体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相互依赖关系,故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因不能传粉而无法繁衍后代,长舌蝠独具的“长舌”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间的竞争,长筒花狭长花冠筒等生物性状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C、D选项均正确,B项错误。9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适合aa的生存B基因型aa频率在逐渐上升的同时,Aa频率也在上升C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D此种群生物A与a基因经过若干代自然选择后无突变【答案】D 10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答案】C11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导致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答案】D 【解析】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始材料,A正确;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B正确;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错误。12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A19501980年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D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答案】D13下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知,1900197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A正确;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a控制的性状的适宜环境的能力较高,B正确;1970年,生物正在发生进化,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不能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Aa的基因型频率,C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D正确。14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答案】B15一般认为分布于中国的鲚属鱼类有4种,即刀鲚、凤鲚、短颌鲚和七丝鲚,其中刀鲚和凤鲚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是凤鲚的不同种群,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凤鲚长江群体成熟个体主要分布在崇明3个岛附近,凤鲚珠江群体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及河口。(1)自然条件下,长江凤鲚和珠江风鲚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2)对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_多样性层次。(3)假设某刀鲚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4)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中,错误的是_。A环境变化导致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化B隔离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不存在隔离D生物进化必然伴随基因频率变化【答案】(1)两者属于不同水域,且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2)基因(3)4%、32%、64% 逐渐下降(4)ABC16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家蝇。材料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抗药性的出现是_的结果,DDT起_作用。_是不定向的,_是定向的。(2)材料一中,若家蝇的长翅(T)对残翅(t)为显性,长肢(R)对短肢(r)为显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63%,长翅短肢21%,残翅长肢12%,残翅短肢为4%,则基因型为Tt_和TT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_、_。(3)材料二中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计算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_。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_。(4)上述材料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实质为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1)基因突变 选择 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2)48% 9%(3)94% 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4)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种群17如图所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生物朝着_的方向发展。(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_。(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解释原因:_。【答案】(1)多样性(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被水环境选择而保留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过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3)否因为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18华南虎和东北虎均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他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已基本绝迹。(1)从进化的角度看,两个虎亚种差异的实质是种群的_。(2)俄罗斯放生的东北虎进入我国黑龙江区域,增加了该区域虎的_。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是保护东北虎的根本措施。(3)东北虎的存在为画家提供创作的原材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填“直接”、“间接”或“潜在”)价值。(4)如图是能量流经东北虎种群的示意图,大写字母表示能量,若A表示东北虎的摄入量,那么B、C依次表示_、_。(5)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造成_,阻碍了雌雄个体之间的交配,直接导致华南虎种群的_降低。【答案】(1)基因频率(或基因库)(2)遗传多样性 环境容纳量(3)直接(4)东北虎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5)地理隔离 出生率19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1)一个大熊猫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大熊猫种群进化,实质是种群的_发生了改变。(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和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_。A0N100% B0N50% C0N50% DN50%(4)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 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由a变为b、c、d体现了_。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答案】(1)基因库 基因频率 (2)突变 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3)B (4)变异是不定向的 d20(2018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解析】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21(2018浙江卷14)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答案】C22(2018海南卷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答案】B【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正确。23(2018海南卷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共同进化的观点,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B错误。24(2017江苏卷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A【解析】种群中不同个体含有的基因可能不同,每个个体不会含有该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二者婚配后可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进化的特点为由简单到复杂,即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D正确。【考点定位】生物进化。【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库的含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区别,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25(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26(2016江苏卷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27(2018全国卷29)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分解者通过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