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时作业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1036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时作业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时作业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时作业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长治高三基础调研)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要求其绝对服从,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该规定反映的是汉武帝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排除;C项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故选D。答案:D2(2018鞍山高三期末)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B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决策权力分为决策、审议、执行三步运行,门下省具有审议、封驳的职能,可参与决策,故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大臣可以对于君主的不当诏令加以限制,是决策正确的保证,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的门下省具有对诏令的审议和封驳权,而不是监察权,故C项错误;分割相权,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B3(2018太原高三诊断)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解析: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体现出中央机构的特点;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错误,与“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答案:C4(2018亳州高三评估)汉武帝时,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等为丞相,“皆娖娖(小心谨慎之意)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于是设立中朝。据此,中朝的设立()A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专制B为弥补宰相才干不足C为改变频繁换相的局面D与“外朝”相互牵制解析:据材料“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这说明当时丞相才干不足,“于是设立中朝”说明其目的在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故B选项正确;虽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中朝与限制相权、强化专制有关,但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特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改变频繁换相的局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而不是与“外朝”相互牵制,故D选项错误。故选B。答案:B5(2018菏泽高三诊断)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A大大加强了宰相的执行权力B促进了集体决策模式的形成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D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解析:材料认为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制约作用,能够使决策合理化和科学化,故选D;A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最后定夺于皇帝,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故排除BC。故选D。答案:D6(2018珠海高三模拟)北宋初期,行使检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是御史和丞相“交战于廷”,没有涉及相位之争,排除B。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的说法错误,排除C。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所以选A。答案:A7(2018芜湖高三评估)朱元璋下令废掉宰相职位,但不久后就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就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称为“阁臣”“辅臣”“首辅”。这体现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B君臣之间的和谐C宰相对皇帝专权的制约作用D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所举的事例可知,明太祖废丞相后,所设内阁大学士逐渐演变为实际的宰相,这印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A项正确。这一事例主要是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实际上的恢复进行论述的,B、D与此不相对应,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答案:A8(2018潮州高三期中)明朝中央的正式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审判专属刑部,大理寺专管复核,两者都须接受都察院的监督。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三个部门组成“三法司”,进行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反映出明朝()A司法权力由皇帝直接控制B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C司法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D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解析:材料“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进行三司会审”说明明朝司法与监督部门的监察进行有机结合,故D项正确;最后由皇帝负责审核裁决,说明不是直接控制,故A项错误;监察机构负责审核,并不是没有独立性,故B项错误;明朝司法制度仍然是封建社会的司法特点,不具有近代司法特点,故C项错误。答案:D9(2018揭阳高三调研)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体现了()A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故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排除B、D两项;从材料看,内阁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的权力,故A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10(2018抚顺高三诊断)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一直是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尽管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总督或者巡抚等职,但明朝总督与巡抚一般仅为军事长官且为临时性,一般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见,三司制度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得以实现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解析:从材料明朝总督与巡抚仅为军事长官,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知明代地方官员是相互牵制的,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BD项均与题干主题无关。故答案选C。答案:C11(2018广西桂林市、崇左市高三联合调研)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到乾隆时期,设立和裁撤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都是加强皇权的工具,C项正确;除了军机处之外还有六部等中央机构,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和总理事务王大臣之间的矛盾尖锐,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所以选C。答案:C12(2018山西省陵川高三统测)“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8抚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和目的。(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可知,秦朝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该制度是郡县制。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解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监视旧贵族”等信息可知,该制度的特点是实现了对地方政权有效的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第三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侯”“王”的由来主要是因为错误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第一小问“措施”,根据第一小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第三小问“目的”,在第二小问的基础上,概括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的目的是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创新”,根据材料三“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行政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地方权力大而不专等。第二小问“作用”,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产生的作用可从对当时政治、后世政治、多民族国家三方面来分析,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答案:(1)制度:郡县制。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或实现了对地方政权有效的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措施:推恩令;酎金夺爵。目的: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行政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地方权力大而不专等。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4(2018合肥高三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解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定等方面分析其是如何充分体现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再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现象的必然性。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