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50342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分卷I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更新,以下描述与之不相符合的是()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法令出一”取代“分土建邦”C 流官任期取代世卿世禄D “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2.中世纪的西欧政治上是封建制度,即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赏赐给贵族,贵族再分割采邑封给自己的附庸,层层分封,形成不同的等级。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类似于中国的( )A 中央集权制度B 宗法制度C 分封制度D 封建制度3.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A 皇权专制与分封制B 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C 皇帝制度与世袭制D 宗法制与郡县制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巩固A B C D 5.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还是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 唐朝时相权高于皇权B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C 唐朝时已经出现君主立宪制D 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6.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 六部职能的衰退C 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D 宰相权力的反弹7.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C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工具8.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说明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下列不属于自然环境对古希腊影响的是( )A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发达B 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C 航海业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D 小国寡民,实行民主政治9.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 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等级选出B 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C 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D 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1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央集权体制创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和法制,人文精神的滥觞;两大文明薪火相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从文明史角度出发,二者分别是哪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 ( )A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B 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C 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D 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11.罗马万民法规定: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对这一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由民”是指一切拥有罗马国籍并且身份自由的人B 罗马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定对后世有积极影响D 万民法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 )A AB BC CD D13.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A 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B 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C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D 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14.华盛顿说:“我们要么在一个首脑的领导下组成联邦,要么成为互相牵制不已的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13个主权国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块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同归于尽。”材料主要说明了当时的美国( )A 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B 建立邦联制的必要性C 实行三权分立的必要性D 实行两党制的必要性15.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说:“一群不知道国家为何物的乡巴佬,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更邪门的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作者意在( )A 说明美利坚民族缺乏创新精神B 肯定美国宪法相对稳定C 强调美国宪法存在明显的不足D 赞赏美国宪法非常完善16.在杂文报上刊登过一篇文章如果你有两头母牛,其中写到:“美国人:你有两头母牛,在它们的身上,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它们都很强壮,但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对这些话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美国是一党执政B 两个政党在本质上相同C 这反映出美国的政党政治D 美国是两党对垒,交替执政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被戏谑为“一票共和”,时人预言它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这是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着( )A 新兴德国势力的威胁B 复辟帝制势力的威胁C 人民对于旧王朝的留恋D 共和国声誉遭到破坏18.有学者认为:“新德意志帝国树立之政治制度,表面上帝国政治受国民代表之支配,但实际上,则制宪者之设计至巧,将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一个独裁君主。”该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 )A 共和派和保皇派势力相当B 政治权力由帝国议会掌控C 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D 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19.下图是为纪念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文献是( )A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B 英国的权利法案C 法国的人权宣言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20.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如要研究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 )A “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B “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C “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D “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21.下图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注:图片为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竿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洲的干预”。鱼竿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A 鸦片战争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甲午中日战争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22.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B 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C 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D 共和政体已深入人心23.茶馆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应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冰凉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子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揭示了( )A 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B 辛亥革命不彻底C 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D 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24.201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常委,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这一决策( )A 彻底清除了“左”倾思想在党中央的影响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指导地位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D 是中共长期执行共产国际政策的成果25.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该片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 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B 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C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D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共14分)主题一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材料一传说夏禹治水成功后,声威上升,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贤能之人,于是继承帝舜的权位,成为最高政治领袖。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1)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根据材料一说明禹和启在夏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分别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主题二: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材料二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为了巩固秦朝的国家大一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政体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政治作用。主题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法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密不可分。(3)民主、法治是与君主专制独裁相对立的。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唐朝、明朝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据丞相职位变迁,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7.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图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三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2)图四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图五体现的最重要原则是什么?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但为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专制又采取了一些分权的措施。以图五这个国家的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它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家至德博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汉书朱博传材料二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材料三(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除上述监察制度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古代的监察制度。29.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材料三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材料四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被污蔑的口岸华人”,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请回答:(1)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3)材料三、四对上海租界的看法存在着哪些差异?站在中国近代化的视野你如何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图1是分封制,图2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符合材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符合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变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符合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是夏朝建立,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答案】C【解析】“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赏赐给贵族,贵族再分割采邑封给自己的附庸,层层分封,形成不同的等级”这与中国的分封制类似;A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强调血缘关系;D与题干不符。3.【答案】C【解析】注意材料信息:“朕为始皇帝”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反映了皇帝制度与世袭制这两大制度。4.【答案】C【解析】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错误,正确。另外,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正确。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暴政,所以错误。故答案选C。5.【答案】B【解析】对皇帝和丞相的政令进行审批的只有门下省。由此可以看出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B。A项错误,唐朝时通过分割相权,皇权加强了。C项错误,唐朝以分权得以集权,还是君主专制统治。D项错误,三种权力是相互牵制和监督的,中书省草拟的诏敕并未超越其部门权限。6.【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内阁权力逐渐上升,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但是内阁没有决策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说明权力现在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增强,正确答案为A。材料只是表明六部地位下降,并没有反映出其职能的衰退,排除B。内阁不是正式的国家机构,只是为皇帝服务,排除C。明初朱元璋已经废除宰相,排除D。7.【答案】C【解析】在君主专制条件下设立监察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服务于皇帝,因此决定了其权力有限、效能有限,甚至贪赃枉法。这一切都归因于专制制度的本质,C符合题意。8.【答案】A【解析】古希腊地区多山地,多岛屿,多港湾,耕地少,因此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较发达,而农耕经济不发达。9.【答案】D【解析】选D。克利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划定十个行政选区,以抽签的方式从十个选区各选出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在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负责处理大部分政务;梭伦在原有四个部落中各选出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选举中不涉及财产、等级出身等。10.【答案】A【解析】材料中叙述的主体是中华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题干的设问要求从本质上概括两种文明的属性,中华文明源自黄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古希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海洋,重在海外贸易,属于海洋文明,故A项表述正确。11.【答案】C【解析】本题自由民是指罗马和境外所有被罗马统治的公民,所以A错误。罗马能够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权利的是除奴隶、妇女等以外的成年男子,所以B错误。而D项万民法侧重于实用性,D错误。C项倡导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对后世有积极影响。所以答案为C。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因为当时的平民和贵族并非处于平等地位。C错误,因为材料强调的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维护公共利益。D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皇帝的尊严,而是突出法律的作用。而从B的表述看城邦人口是指雅典人,即雅典公民,而材料的表述中雅典公民是不包含“妻子和孩子”的,所以妇女和孩子是没有公民权的。所以答案选B。13.【答案】A【解析】选A。材料主要是分析了英国代议制的问题,材料中“推翻一个老国王”是指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拥立了一个新国王”是指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实质上是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14.【答案】A【解析】题干中13个主权国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块同联邦首脑斗体现了地方的混乱,材料反映了美国邦联制下州政府各自为政的弊端,说明了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故答案选A。其它三项与题意不符。15.【答案】B【解析】根据“更邪门的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即可判断出材料认为美国宪法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本题选B。16.【答案】A【解析】在长期的演变中,美国形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政治。因此A项不符合美国实际情况,是理解不正确的,符合题意要求,所以选A。美国的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是相同的,B项理解正确。民主党和共和党体现了美国的政党政治,C项理解正确。两党是轮流执政的,D项理解正确。1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复辟帝制势力的威胁,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斗争激烈。故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18.【答案】C【解析】根据德国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可知,虽然德国表面上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实际上各项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保留了大量专制色彩,故选C。德国共和派的力量远远小于保皇派,国家的政治权力主要由皇帝掌控,所以A、B错误,D项题干没有体现。19.【答案】B【解析】从图片信息1689年和1989年这两个时间就可以判断出是权利法案,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到1989年300周年。A颁布的时间是公元前452451年;C、D颁布的时间分别是1789年和1875年。故答案选B。20.【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A、C、D三项反映了自然经济;而B项中“北洋场”是指租界中的“北市”,“北市”的繁华已经超过了“南市”(城隍庙),这反映了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因此本题选B。21.【答案】C【解析】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故选C项。22.【答案】C【解析】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与漫画主题“共和被孤立”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B项;从漫画材料来看,共和势力被挤在中间,四周有很多反对力量聚集,暗示革命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故C项正确;“共和政体已深入人心”与漫画主题“共和被孤立”不符,故D项错误。2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没有彻底消灭封建思想,说明了辛亥革命不彻底。所以答案选B。2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关于遵义会议的知识,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故选C。其他说法均不当,如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指导地位是1945年中共七大。25.【答案】C【解析】A项,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主要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与题干“政府民主、经济职能、国家主权独立”这些主旨并不全部相符。故A项错误。B项,土地革命时期国民政府是一党专政,与笔记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C项,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民主力量加强,1943年废除领事裁判权,获得司法主权。同时抗日战争使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加强。故C项正确。D项,笔记内容有“国共两党合作”信息,不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6.【答案】(1)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制度,启实行王位世袭制。(2分)(2)变化:由奴隶社会的分封制转变为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治作用: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6分)(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直至废除,君权日益加强。(6分)【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变化是秦王嬴政统一后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作用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即可。第(3)题回答唐朝、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特点是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27.【答案】(1)皇权高度集中;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分)(2)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分权制衡原则。美国: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的最高权力。同时规定三权分立,彼此间互相制约,又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采用任期制,从而防止了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人权力过大而形成专制。(9分)【解析】(1)图一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实行的目的在于把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图二则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图三反映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2)根据图四“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可知,这种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图五反映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的最高权力。同时规定三权分立,彼此间互相制约,又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采用任期制,从而防止了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人权力过大而形成专制。28.【答案】(1)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8分任意4点)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2分)(2)监察制度: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设通判监督知州;元朝:设御史台;明朝:设按察司。(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上计制度”“监察区”“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等关键信息可知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即是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采访使作为检查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第二小问时代特征,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第(2)问,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从秦汉时期开始,监察制度就开始确立起来。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设通判监督知州;元朝:设御史台;明朝:设按察司。29.【答案】(1)“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2)图一: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图二: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6分)(3)材料三认为近代上海的发展主要是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但是却被外国人进行奴役,受到压迫,没有自主管理权,导致租界成为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成为所谓的“国中之国”;(3分 )材料四认为近代上海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具有对租界的管理权,租界的出现具有积极影响。(3分)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是外国侵华的附属产物,尽管其发展带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入侵中国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了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即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图二为解放战争,其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3)材料三强调了近代上海的发展主要是中国人努力的结果,但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上海建立租界,统治上海,对中国人民极尽剥削和压榨;材料四认为近代上海的发展,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还是应该由中国人加以管理;理解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