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作业2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48631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作业2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作业2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作业2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2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黄冈高三评估)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C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解析:根据“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俄加强了对社会物资的控制,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正确;A、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胜利,不利于激发工农的生产积极性,B错误。答案:C2(2018沧州高三期中)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前期,在征收粮食税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政府自觉不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沿用了以前的方法,强制征收粮食税,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行政和司法弊端,深深伤害了农民的感情,甚至使他们的生存状况臻于绝望境地,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排除B。“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答案:C3(2018潍坊高三期末)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这一规定()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故答案为D项。材料所述措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排除A项;工业化战略尚未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BC项。答案:D4(2018衡水高三期末)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解析:据材料“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了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当时苏联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不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答案:D5(2018晋中高三质监)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的倾销 B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解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同时,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因而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部分资金,材料信息中小麦交售价格和面粉零售价格的巨大差距,表明此时农业生产服务于工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基本情况,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排除;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项错误。答案:B6(2018柳州高三测评)与下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解析:图片反映出,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C正确;A、B不符合材料,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7(2018亳州高三段考)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解析:由“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赫鲁晓夫的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种植玉米运动,造成了生态破坏,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减少指令性计划,如“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中没有“建立家庭农场”;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答案:B8(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一调)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析: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时的在工业方面的权力下放,所以此举的影响只可能是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故D正确;苏联并没有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此举也没有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故A、B、C错误。答案:D9(2018马鞍山高三诊断)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B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C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失败解析:19711980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的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11980年不再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是后来的戈尔巴乔夫,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而非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10(2018牡丹江高三评估)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即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才得到肯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生活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军事实力只是与美国匹敌而未全面超过美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勃列日涅夫也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束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11(2018汕头高三摸底)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解析: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地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军备竞赛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体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石油问题而非粮食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答案:A12(2018烟台高三摸底)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等于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C项正确。A项是现象,与设问实质无关,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排除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否定,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8武汉高三评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并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解析:第(1)问,大多数西方人否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第(2)问,发展中国家以羡慕眼光看待苏联,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上的落后。第(3)问,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完善、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社会发展超过苏联,因此不太认可苏联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落后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羡慕学习的对象。答案:(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2)原因: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3)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14(2018十堰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解析:由材料可知,1953至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1957至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结合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国内背景和经济政策分析原因。答案:示例: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