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二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48244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二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二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二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选择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为设计对象。【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 2、通过对作品情节、形象、语言的把握,展开想象,欣赏庄子笔下的生动意象。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学法指导】 阅读、体会、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新课导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历史的天空中,有一只奋飞的鹏鸟一直激荡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今天,我们学习庄子的鹏之徙于南冥,这个题目是编者后加的,其实他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在之前我们必修五学习过的逍遥游基础上增加了三段,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内涵更加丰富。重新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会对“逍遥游”的内涵、境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二、目标展示: 这节课,学习目标主要有这样三点: 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 2、通过对作品情节、形象、语言的把握,展开想象,欣赏庄子笔下的生动意象。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三、知识积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导学案整理归纳的文言现象,班级内交流展示。四、合作探究 1、这则选文真正的题目就叫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什么人达到了“逍遥游”的状态?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 3、这些达到“逍遥游”状态的人有什么特征? 明确:无己、无功、无名。 真正的“逍遥游”是利用天地的自然本性,利用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无所凭借,无所依靠。达到“逍遥游”状态的人从不偏执自我,不追求事功,不追求名声。 总结:以上是对“逍遥游”浅层次的理解,是作者庄子对“逍遥游”笼统的概括,在课文后三段作者对“逍遥游”作了怎样更深层次的阐述。运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4、小组讨论:浏览课文后三自然段,文中提到了那些主要人物?明确:尧、许由、姑射山神人、惠子、庄子。这些人物当中哪些人符合至人、神人、圣人的标准?(提示:紧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特征,对号入座。小组自由讨论发言。) 谁是神人?哪些句子体现出无功的特征?(读出原句,翻译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1)、“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2)、“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小结:姑射神人虽然德行泽被万物,但却不愿意去做治理天下的事,证明了“逍遥游”者是不追求功用的,即“神人无功”。但要注意的是,“神人无功”不是说神人毫无功业,而是说神人不刻意求功、不居功。庄子笔下的姑射神人其实是有大功的。从文中能看出来吗?“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他们精神专注,使人或物不生灾害和疾病,而谷物丰熟。岂不是惠及苍生的大功?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我们生机勃勃的宇宙,四季的运行,万物的生长,难道不是天的功德?但天有没有大声宣告自己的功德呢?所以我们享有着上天的巨大功德而不自知。老子说“自伐者无功”,大概可以理解为求功、居功者反而无功,与庄子说的神人不求功、不居功而有大功,正好相辅相成。所以说,无功说到底就是不居功。(板书:不居功) 谁是圣人?哪些句子体现“无名”的特征? 明确:“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对许由来说,世俗的名就这样毫无意义。 追问:许由不但不看重名,他连实也不当回事,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明确:“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拓展:(许由洗耳)许由辞了天下之后,尧让他做九州牧,许由还是不干,他认为这些话污染了他的耳朵。他跑到颖水河边去洗自己的双耳,他的好友巢父碰见了之后非但没有宽慰许由,反而数落许由说:“假如你一直住在深山高崖,尧肯定找不到你,你到处游荡,换取名声,现在却来洗耳朵,别故作清高了。”由此可见,巢父比许由更轻视“名”了。在那个时代,无名的圣人是很多的,甚至在孔子时代我们接触到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是不追求名声的世外高人。所以说,无名就是不求名。(板书:不求名)谁是至人呢?看选文第五段,在文章的第五段中安排了两个人的争论,他们争论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大瓠”。 惠子认为这葫芦内大且空,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击破了。显然,惠子完全是从通常的那几个方面,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的。在日常生活中,葫芦或者以整个壳子做工具,或者一分为二做成两个瓢。在这两个方面派不上用场,惠子便认为它无用了。他对大瓠的态度可以用原文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大而无当”(宏大但不适当)。所以他是从实用价值的角度看大瓠的,这其实代表了惠子的处世态度入世、用世、建功立业。 那么,与之相反,我们来看看庄子对大瓠的态度,他在讲自己对大瓠的态度之前用了一则寓言故事,那么,我们来快速阅读这则寓言,从寓言故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一种东西有用无用、用途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使用的地方不同而不同的。 庄子的思维超脱了习惯力量的束缚:“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在这里,通过寓言故事的设喻说理,庄子和惠子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明确:庄子思维开阔,不被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蔽塞和拘囿。那么,这正好是无己的内涵,所以,对号入座的话,谁是至人?庄子。所以说,无己说到底就是无成见。(板书:无成见) 拓展:(蔡志忠:庄子形象)庄子没有想着大瓠的实际用途,而是乘着它漂浮于江湖之上。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画的庄子形象是一个有趣可爱的老头子,悠闲地坐在一个大葫芦之上,漂浮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被誉为最为经典的庄子形象。 庄子对葫芦的态度也代表着他的一种追求,相比于惠子的入世,庄子追求的是什么?出世、逍遥世外、遗世独立、自由自在。这也就是本文论述的“逍遥游”。 两千多年过去了,但我们心中的庄子永远坐在葫芦上悠闲地漂荡江湖,逍遥自在,悠然自得。 小结:回过头来看板书,什么是“逍遥游”? 明确:“逍遥游”意味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意味着不被世俗的名誉和利益所羁绊,意味着不刻意求功,不居功自傲,意味着不为自己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束缚,不为世俗功名拘囿。五、拓展延伸 讨论回答:我们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逍遥世外、遗世独立、自由自在? 拓展:通过于谦和陶渊明这两人的对比,大家如何看待逍遥游呢? 石灰吟【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结: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庄子以他深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开辟出一片新的精神天地,滋养了一类新的人,一类归依自然,在山水之间独善其身的人,一类把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建立在自己内在精神的超越之上的人。他的思想,是传统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必不可少。 儒家重于入世,重于居庙堂之高,在庙堂之上实现生命价值。道家重于出世,重于处江湖之远,在江湖中思想精神超越,两者并不矛盾,人一定要有追求,但在奋斗的间隙,不妨像苏轼一样:“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我们不妨将此言视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六、作业布置: 结合小组的讨论和自己的理解,就如何看待“逍遥游”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