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47120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B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C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D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人即早期的人,包括祖先或前人,也可特指父亲。这里指己去世的父亲韩仲卿。B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由于韩愈是子辈,十二郎是孙辈,故用“视”。C薨和殁是死的委婉说法,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曰薨,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殁。D斗、斛是两种不同的量器,唐朝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形容东西较多或丰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身世凄苦,家门衰落。他自幼丧父,三个哥哥也早逝,韩家两代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子孙,靠嫂子一人艰难抚养才长大成人,不想十二郎却又先他而逝。B韩愈沉浮宦海,无限辛酸。他十九岁初到京城谋生,十多年间,时而在汴州辅佐董丞相,时而在徐州辅佐军务,客居他乡,四处求食,并未求得高官厚禄。C韩愈身体衰弱,未老先衰。他在前一年委托孟东野捎给十二郎的书信里说,自己刚刚四十岁,就已经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担心叔侄不能相守。D韩愈自责悔恨,悲痛不已。面对十二郎在壮年突然去世的灾难,他不抱怨其他人,认为是自己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所致,责备自己对上不孝顺、对下不慈爱。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答崔立之书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有删改)【注】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诣州县求举 诣:到B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计:考虑,谋划C尤非相悉之辞也 悉:熟悉,了解D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 微:微小的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凡仆之汲汲于进者 以为必俟工人之剖B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 然后见知于天下C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 其自负何如哉D盖欲以具裘葛 而宰相以为忧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B因复求举,亦无幸焉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C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察应考者人品的好坏D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8请根据文本内容,写出三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评价韩愈其人。从上一小题的三个评价中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一1B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诸父”“诸兄”“吾”“汝”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排除,“念”意思是“想起”,宾语是“诸父与诸兄”,故应在“诸兄”后断开,排除AC两项;如果断成“如吾之”,句子没有谓语,且“其乎”是反问句,故排除D项。2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斗、斛形容东西较多或丰厚”有误,斗、斛是两种量器,唐朝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形容少量、微薄。3C 4(1)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被免职,你又没来成。(2)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使”,派遣;“取”,接;“始”,刚刚;“罢去”,免职离开。第二句中,“诚”,如果;“如此”,像这样;“虽”,即使;“万乘之公相”,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辍”,停止;“就”,就职。【参考译文】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 二 7C【解析】C项,应该是“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8坚忍不拔 谦虚谨慎 有自知之明。略。【解析】本题共两个小题,第题属于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注意根据文段概括,首先找到成语,然后结合文章进行评价。第题,属于人物性格分析题,需要考生回归文本。这两个题有概括有分析,都考查了作者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难度不大。【参考译文】斯立先生:我这个人遇险不知停止,行事不识时务,以至于颠沛流离、狼狈不堪、颜面丢尽,(却仍然)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不谙世事,读了圣贤之书,认为人们做官都是为了他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到了二十岁时,(我)苦于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只能)投靠亲友,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等(我)来到京师后,看见那些中了进士的人,大家都对他们很看重。我很向往那样,(就)向(他们)讨教考取进士的方法。有人拿出礼部应试的赋、诗、策等给我看,我认为(这类东西)可以不用学就会做,于是就到(所在)州县应考。(由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所以我)考了四次才得中,也没有很快得到官职任命。听说吏部有用博学宏辞科考试选拔的人才,别人更加推崇其才能,而且能得到较好的职位。(我就)向(他们)讨教考取博学宏辞科的方法,有人拿出应试的文章,也是礼部应试那类文章。我心里感到很奇怪,但还是很向往博学宏辞科的名声,就又到(所在)州府应考。一共两次参加吏部的考试,(其中)一次考中了,却又被中书省(从任命的名单中)除名了。(我)虽然没有得到官职任命,(但仍)有人认为我有才能。(我)回头重读那些应试的文章,(发现)竟然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一样,(我)脸上惭愧、心中不安了好几个月。(但我)既然已经做了求官的事,就想要做出点成就来。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博学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宏辞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如果真的让古代的豪杰之士如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参加这种考试,(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怀着羞惭,心甘情愿退出考试罢了。如果(让他们)与当今那些惯会以考进士、举宏辞而取得官位的人进行那种蒙昧无聊的竞争,我知道他们必然会失败受辱。但是那五位先生,如果让(他们)生在当今,他们的思想主张即使不能显扬于天下,(但)他们的自信会怎么样呢!(他们)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为此忧伤或快乐呢!所以我几次急切地求进为官的原因是,如果做小官,大概是用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之需,赡养困厄孤苦的人;如果做大官,大概是想让别人和我享受同样的欢乐。其他门路可行与否,(我)自己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实在不必等待别人(指点)然后才明白。 如今您又把我比作献和氏璧的卞和,认为一定要等待工人剖开(我的)璞玉,然后才能被天下人了解,即使是(像卞和那样)两次被砍脚也不算耻辱。您对我的勉励之意实在是非常深切的,然而求官的人难道除此就再也没有门路了吗?您说我一定要等考取博学宏辞科之后(才能)进入仕途,(这)更不是对我熟悉了解(的人说)的话。我的“玉”固然还未呈献(给皇帝),但我的脚也不曾被人砍去,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如今的社会风尚还有比不上古时候淳厚的情况,边境上还有披甲胄执兵器的侵略者,皇帝(还)未能心神愉悦,宰相(还在)为此忧虑。我虽然不算贤达,也将潜心探究社会的利弊得失,呈给我们的宰相,献给我们的皇帝,高的目标是希望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低的目标尚且可以获取一个地方官的职位。如果(这些)都得不到,(我)还将到宽闲之野去种地,到清静的水边去垂钓,搜求国家的遗闻佚事,考据贤人哲士的生平行事,撰写一部唐代的经书,流传后世,声讨那些死去的奸诈谄媚的人,张扬隐逸之士鲜为人知的美好品德所潜藏的光辉。这二者之间必将有一种是可以实现的。读书人当然相信知己,假如没有您,也不会有机会让我说这些狂话。韩愈再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