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世界近代现代史讲座.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46785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世界近代现代史讲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世界近代现代史讲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世界近代现代史讲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世界近代现代史讲座一、基本矛盾和基本线索现代史第一阶段(19171945年)基本矛盾(1)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依然是世界的主要矛盾一战前最突出矛盾是英、法、俄、意、德等欧洲国家的矛盾,战后演变成英、法、意、德、美、日等国的矛盾,其中美日矛盾是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新表现。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表现有:凡尔赛会议对战败国的宰割以及战胜国之间利益的分配;华盛顿会议对帝国主义利益的调整;20年代战胜国同战败国、战胜国同战胜国的矛盾;30年代开始法西斯国家侵略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二战从根本上讲就是一战前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继续) (2)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世界现代史的新矛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成长,打破了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为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资本主义势力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长期而复杂的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的主要表现有,干涉和反干涉、压制和反压制、封锁和反封锁、孤立和反孤立、祸水东引和祸水西指等。但总的来说,决定这对矛盾变化的主要方面在资本主义而不在社会主义方面,即社会主义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社会主义被动的根本原因是力量的相对弱小和孤单。(3)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国家侵略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促使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危及到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抵抗法西斯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成为30年代以来受法西斯侵略威胁的世界各种力量的共同目标。法西斯国家侵略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主要表现有:中国和朝鲜反日斗争、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西班牙人民反德意法西斯干涉斗争、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支持、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不同程度的制裁措施以及直接参战、德意日法西斯结盟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由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专制,同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追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相悖。因此,加入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和力量远远大于法西斯国家。二战的胜利,是和平、民主对战争、专制的胜利,是世界主流对逆流的胜利。(4)其它矛盾(略)现代史第二阶段(1945 90年代初)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有了新发展,构成了世界现代史第二阶段前期(1945 60年代末)的主要矛盾。20世纪70、80年代, 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矛盾有缓和迹象 二战再一次改变世界力量对比。战争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消灭了法西斯主义,壮大了社会主义。在世界力量此长彼消和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在战争中和战后空前发展和壮大,一度形成地跨欧亚、在地域上连成一体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且有向非洲和拉丁美洲(如古巴)蔓延的可能和趋势。特别是西欧,战后经济崩溃所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巨大影响、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础以及社会主义苏联空前强大。使西欧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社会主义吞噬。可以这样认为,世界资本主义遇到了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苏联势力的扩张。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苏联势力的扩张,对资本主义势力来讲,威胁是巨大的。捍卫资本主义自由制度,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 这一阶段( 1945 60年代末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矛盾的主要表现有:(1)战后初期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集团同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集团的对立;(2)两个德国、两个朝鲜、两个越南的形成和对立;(3)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以及双方在不同时期对各自战略利益的调整。(4)美国对中国封锁、孤立和威胁以及中国反封锁、反孤立和反威胁的斗争(5)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国苏联对朝鲜和越南的支持等。7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矛盾的有所缓和,彼此之间互相承认, 和平共处构成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方面。主要表现有(1)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2) 1973年越南战争的结束;(3)8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的缓和等. 彼此承认对方的存在、和平共处是这一阶段社资关系的主流。总之, 二战后两大社会制度的冷战、缓和、激烈竞争、和平共处贯穿于这个阶段的全过程.(2)世界现代史第二阶段(19459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在这一阶段前期(194560年代末)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让位于社资矛盾,暂时处于世界矛盾的次要地位。70年代以后, 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变化和利益冲突加剧、以及社资矛盾缓和迹象的出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上升趋势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发展,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受到巨大威胁,资本主义苦心经营数百年的世界市场遭到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冲击。社会主义力量的巨大威胁,在客观上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趋向一致。二战所造成的资本主义之间力量对比的失衡(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削弱,德日意等成为战败国),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在美国领导下,反对和遏制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制度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愿望。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缓和的主要表现有: (1)英法等国家在外交上追随美国, (2) 美国出台马歇尔援欧计划和援日计划 (3)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4)参加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战争(5)确立以美元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6)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7)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等.70年代后,随着社资矛盾的缓和,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的衰退和霸主地位的动摇,以及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危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比二战后有所上升。 主要表现有: (1) 欧共体(欧盟)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控制,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西欧和日本开始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 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以美元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日元、德国马克等货币在国际金融领域同美元一争高下。(3)美国、欧共体、日本以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外交争端不断。 (3)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矛盾之一。在这一阶段前期(1945 60年代末),这对矛盾尤为突出这一阶段前期( 1945 60年代末 )由于苏联的扩张政策和大国沙文主义、老子党立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兄弟党之间,出现了苏联控制和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反控制、反霸权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主要表现有(1) 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的道路和苏联不允许他们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2) 1948年受苏联控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把反控制南斯拉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3)中苏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和直接的武装冲突。(3)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和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占领等。(4)其它矛盾(略)世界现代史第三阶段(90年代初现在)的基本矛盾(1) 世界大国(五大力量)在谋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 这一阶段,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前社会主义国家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已不复存在;原有的社资矛盾也大为弱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也因俄罗斯的回归、以及中国因改革开放逐步融入主流世界而发生变化。再继续沿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是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观点已不合适时宜,也不准确。当今世界五大力量的都在谋求自身的发展,五大力量在发展中的矛盾,影响和制约着世界其它矛盾的发展和演变。因此,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五大力量在谋求发展中的矛盾。具体表现有:(1)中美、中日、中俄、中欧(欧盟)之间的矛盾;(2)美俄、美欧(欧盟)、美日、美中之间的矛盾;(3)俄中、俄日、俄美、俄欧(欧盟)之间的矛盾等。 (2)当今世界的矛盾还有霸权主义和反霸权主义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区域性经济集团之间和集团内部的矛盾、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的矛盾等等。 现代史第一阶段(19171945年)基本线索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处于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和各种矛盾汇合点的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战后初期社会主义运动和西方世界革命运动的一度高涨。苏维埃政权在列宁领导下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实施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成就,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2030年代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最终胜利的基础;但此期间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由英法主宰世界,美日加紧在太平洋地区争夺的国际关系格局。这一时期德国也不甘心失败,法西斯势力抬头,日意法西斯势力也在发展。320世纪29年代中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和相对稳定的繁荣景象,同时在经济上也存在潜伏的危机。4在19291933年大危机冲击下,西方各国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对西方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带来重要影响。(如19361937年法国人民阵线改革、英国以工党为主的政府反危机措施、第三帝国的强化统制经济政策、意大利的强化和组合国家制度以及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经济等)各资本主义国家各具特色的政策都 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逐步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模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内部机制的调整。5德日在危机中建立的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使新的世界大战日益临近。630年代的国际关系,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苏联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法西斯侵略扩张与反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矛盾; 德意日发动的局部战争逐步扩大为世界性的战争,这是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既定方针,其扩大既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分不开,又与苏联采取的中立自保政策有关。7二战是民主制度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是人类20世纪历史的转折点。它导致了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国家干预化和垄断主体化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现代史第二阶段(194590年代)基本线索1战后形成雅尔塔体制的国际关系新格局,美苏之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冷战共处。(通过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和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对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的对立,军事上北越和华约的对立,以及两个德国、两个朝鲜、两个越南的对立等)。 但在整个美苏冷战争霸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总的说来在美国方面。2这个阶段是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大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以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为标志当代科学技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措施逐步健全和等。70年代后,出现了以滞胀经济为突出表现的结构性经济危机;为此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是交替实行国家干预和放松国家干预等。3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由美国称霸、欧日依附,转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70年代以来,以新加坡和韩国为代表亚洲国家(包括后来的中国)经济的发展,连同美、日的发展,共同构成了太平洋经济圈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扩大了同苏东经济和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4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力量经历了大发展、大分化、重大曲折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四个阶段。 大发展表现为战后初期一度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大分化表现为苏联控制和反控制、中苏的关系破裂;重大曲折表现为苏联、东欧国家改革受挫和中国经历了文革的严重挫折;探索符合本国国情模式主要以中国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为代表。世界现代史第三阶段(90年代以后)基本线索1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雅尔塔体制和美苏冷战格局结束。这些变化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90年代后,世界政治经济关系正在酝酿新的组合,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这个阶段,由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所造成的局部战争不断,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代的主要潮流和主要趋势。2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从欧洲煤钢联盟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再到欧元的使用、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趋势明显。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390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恐怖主义、毒品泛滥、世界性疾病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一切都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面对新的挑战。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1列宁对计划与市场认识和实践 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论述了未来社会进行过描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消灭私有制 的原则。 恩格斯1878年的反杜林论明确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那么商品生产将被消除。 十月革命前,按照列宁当时的看法,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十月革命后,列宁明确把取消商品货币和市场机制、建立计划经济当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任务。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权面临内忧外,同时面临着苏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过渡时期是消除商品和货币,还是保留商品和货币,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列宁作出正确的回答。当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认为商品生产并不符合社会主义需要,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行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市场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认为“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用军事办法解决经济任务”,是“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正确”途径。P5 年夏至年初, 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被成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非常措施(如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等)该政策虽然对于保障粮食和军需品,击败外国干涉军和国内反革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用于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这是年春苏俄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在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就受到了来自实践的挑战。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在实践中遭遇到困难。列宁在党的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论证了由军事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客观必然性,认为实际经济情况、发展生产的需要以及克服资本主义和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要求在保持国民经济计划性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列宁在1919年指出:过渡时期内“立即消灭货币是不可能的”。 “我们没有做到一下子废除货币。我们说,目前货币还要保留着,而且在从资本主义旧社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过渡的时期,还要保留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列宁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过渡时期要保留商品和货币的问题,而且通过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上解决了利用商品和货币、利用市场的问题。但列宁也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暂时的“退却”(向资本主义退却),一旦条件成熟(建成社会主义),就要转入“进攻”(重新取消商品、货币和市场)。 列宁也未能提出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理论问题。由于新经济政策在理论上、思想上都未能占据主流地位,随着列宁的逝世,新经济政策很快被终结。当时存在的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市场经济,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多种经济成份的理论在又在左右苏联的经济生活。P6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商品买卖;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在一定限度内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 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在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在于:怎样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怎样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文明成果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当时主要还是从“走向”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加上他的过早逝世,使他对这一时代课题没有能够作出更为系统的阐述,许多理论构想也没有能更多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列宁的理论只局限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至于社会主义阶段究竟要不要商品、货币和市场? 这些问题列宁没有解决。后来的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也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既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遗产,更多的是留下了不良的理论教条。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的探索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思想。 斯大林在1926年提到,“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 1927年12月,在联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发展了他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指令性计划”经济的思想。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和无所不包的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计划。应该承认,指令性计划对保证苏联当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突击实现国家工业化,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把指令性计划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和标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不利的。斯大林的理论,在当时有着特殊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国际上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封锁、包围和威胁;国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理论的影响等等。P13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P14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4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斯大林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系统论述是在1952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斯大林关于商品经济问题,主要从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的情况下,国家只能支配国营企业的产品,而集体农庄只愿意通过买卖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他方式都不行。“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 仍是必要的东西。” 斯大林把全民所有制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排除在商品的范围之外。斯大林指出:“无论如何不能把我国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列入商品的范畴。” 斯大林还认为,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是受到限制的。斯大林所说的“限制”,主要含义就是: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范围内起调节作用,对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影响作用。显然,斯大林关于价值规律作用范围受“限制”的提法,反映了他对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生产领域中的作用没有予以充分的承认,这也和他关于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提法是一脉相承的。斯大林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调节作用 斯大林 虽然承认商品交换的存在,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但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因此,斯大林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探索并未解决历史上长期争论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总体上说,斯大林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根本对立的, 斯大林的计划和市场的思想中,计划是主导性的,而市场是次要的,起补充作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关系模式是一种中央集权体制,他的突出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不能充分利用价格、利率、汇率、税收等一系列经济杠杆,权责利不结合,企业的经营成果同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不直接挂钩,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不承认竞争,企业外部没有压力。这种体制的必然弊病是统得太死,包得太多,积极性差,效率低,浪费惊人,官僚主义严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照搬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体制。5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P78 人民政权建立初期,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铁托、哥穆尔卡等人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们主张,通过建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兼有合作社、私营和个体经济的混合经济,由国家调节市场,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稳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1947年后,受苏联控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苏联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再允许它们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19481953年,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确立。P81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逐步取消了国家机关对基本生产资料的直接管理;实行自治的商品经济,企业的产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价格按市场需求自由形成;国家通过多种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P82 波兰哥穆尔卡提出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P83 匈牙利从1968年起,开始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结合。P83 捷克斯洛伐 克杜布切克1968年初,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均受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斯大林理论影响和苏联的严格控制下,东欧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不可能和斯大林理论走得太远,不可能太离苏联的“谱”(如捷克斯洛伐);东欧各国也存在各自问题(如南斯拉夫出现的问题)。所以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程度都不够,实践效果也不理想。但可以肯定,这些不成熟的理论和实践,这些失败的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借鉴。6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实践和发展(1)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1978年底,我国的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P12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弊端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再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79年到80年代前半期为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但经济理论的整体突破还没有完成。 从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它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就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大禁区。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式公开申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宣告计划经济及其理论在我国的终结,为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道路。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探索的科学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P128 1978年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5年,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P133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曲折历程集中的计划管理有限度的市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几点认识1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本国国情,不能死搬教条。把一国经验或一国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都是不可取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但不能削弱或取消商品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前,都是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发展商品经济。3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从市场中找到了计划,社会主义从计划中找到了市场。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趋同表明:市场经济制度或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 三、关于绥靖政策1什么叫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对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纵容妥协政策2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原因(1)英法实力日益衰退,为保住一战以后的既得利益,避免自己卷入战争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2)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的影响(这在课本中有伏笔:见一战影响,战争给交战国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30年代英法的政治家和大部分民众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给他们造成的精神伤害难以消除。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3)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P40课本对“绥靖政策”原因的表述是“英法美等国竭力保住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课本对“绥靖政策”根本原因的分析不够,经济和实力是一个国家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弱国无外交。19世纪初期和中期英国为什么不对欧洲国家绥靖?一战前英国为什么不对德国绥靖?因为英法认为自己有力量战胜对手,没有必要搞绥靖。对英法来讲,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和祸水引向苏联都是维护自身利益。但与其利益更直接的是避争而不是祸水东引。(有的参考资料和题目有误导嫌疑)。3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美国:(1)“中立”政策不向任何交战国输送军火物资英、法:(2)对侵略者有限度“制裁”(或对侵略者制裁不力)(3)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4)出卖盟友签定慕尼黑协定4“绥靖政策”的影响“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战争的到来。加速战争到来的因素有两方面:(1)慕尼黑协定对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助长(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法西斯后顾之忧的消除。但慕尼黑协定在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由此看来,加速战争到来的主要责任在英法方面,但苏联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本对苏联的责任分析和认定不够,有可能是受苏联史学的影响)5对“绥靖政策”的评价在法西斯侵略面前,英法的祸水东引、苏联的祸水西指和美国的“中立”,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从这个角度讲,都无可厚非。但英、法用损人利己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安全,这在国际社会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英、法、美和苏联为了自身眼前的利益,置大国责任于不顾。不但目光短浅,而且也是对国际社会的不负责。他们这种做法,看似聪明,实则愚蠢。既不利己,也不利人,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6从“绥靖政策”历史教训中得出的启示 (1)对于侵略行径,决不能姑息纵容,否则会养虎为患。把战争制止在萌芽状态,是防止更大规模战争的最有效手段。(2)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要有长远和战略眼光,出发点应该是谋求相互间的共赢。 (3)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有影响的大国,应该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应该在维护世界和平中体现大国责任。在发展中应该谋求自己和相关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只有谋求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自己的发展才有保障。只讲自己发展而不顾及他人的做法,是一种短视行为。只有维护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够从根本上维护自身利益。那种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不利己,最终只能是害人又害己。(也可以把这个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题材,为人处事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四、人类社会经济联系的加强 从世界市场的萌芽(商业革命)到经济全球化1什么叫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世界市场又分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等类型)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后形成的。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使世界市场得以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通过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关系建立起来的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它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民族、国家界限扩充到世界范围的结果。但是,世界市场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技术、资金、商品等物的流通的某种程度的国际化进程,它同时还突出地表现为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市场经济的过程。只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了,一个真正意义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体系才会最终形成。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经济转型和开放的大潮,许多相对封闭的市场逐步开放或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商品、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组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本身就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因为“世界市场不仅是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外国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的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世界市场有狭义、广义之说,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市场交换场所,是世界各国通过互助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起来的商品交换的领域。广义世界市场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整体。这两方面联系密切,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结果。世界范围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国际交换具有了普遍性。各个国家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和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相协调,形成普遍的世界交往,这样作为流通过程要素的狭义世界市场把各个国家联结为世界范围内统一的经济整体,这就是广义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世界市场”,并不单纯是指人类商业活动的范围是世界范围的,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课本P110 全球化最早提出于1985年,概括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既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 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整体。全球化泛指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这一变化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各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使世界经济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1)阶段划分这个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开始是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发展阶段第二阶段 从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到 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最终确立阶段第三阶段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熟和完善阶段第四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全球化趋势 (2)基本情况和阶段特征第一阶段 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开始(1619世纪初)是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发展阶段(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1世界市场的萌芽新航路开辟所导致的“商业革命”,使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扩大了经济和文化的往来,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有了联系,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在世界各地交流。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使世界各地之间经济联系加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也使西欧列强纷纷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也正是在这种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拓展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继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和掠夺之后,荷兰、法国和英国也相继加入。西欧殖民国家拓展海外贸易和殖民竞争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拓展的过程。3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地理范围有限由于交通条件和列强军事、经济渗透力的限制,世界市场的范围仅局限于美洲、非洲西海岸和东海岸、亚洲国家的沿海地区或沿海小国。世界市场的中心仅局限于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西、葡、荷、英、法)。(2)世界市场还不规范,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各国贸易竞争所依靠的不是产品的质量、价格和信誉,更不是科技优势。而是依托抢占和开拓的殖民地,或以武力为后盾进行贸易保护(如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贸易欺诈以及贸易垄断(如葡萄牙人对商路的垄断),海盗式的掠夺也常常伴随其中。(3)世界市场规模有限 由于资本主义还处于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主要是小生产者和工场手工业者生产的商品。世界贸易的规模数量和贸易的品种都十分有限。(4)对殖民地进行直接的财富和劳动力掠夺(贩奴)。也是这个时期世界市场的重要特征。 第二阶段 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最终确立阶段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连同它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更深的程度和更大的广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汽船和火车大大改变了交通条件,促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迅速繁荣起来,最终形成了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世界市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整个世界,因为这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4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资本主义列强急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国消费。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 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初步形成。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从19 世纪70 年代到20 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出现,在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体系。一方面,世界市场成了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商品销售市场为主,发展为兼有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这两个新内容。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市场并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3 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在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2)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繁多。产品的质量和信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3)国际专业化分工明显(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商品和资本,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4)以武力征服为后盾的商品输出、原料掠夺和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向全球扩张的主要手段。 (5)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期间)第三阶段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阶段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交通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已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深度和广度。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巨大的生产力绝非一个国家可以驾驭,于是出现了生产的全球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二战末期,美国开始筹划重建世界经济体系。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对战后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金融与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这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建立。随着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也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战后国际间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得了经济的长足发展。60年代以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把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加强国际合作放在首位,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1951年 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2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世界市场走向成熟和规范,出现世界性的游戏规则和货币体系(2) 世界市场出现两种市场并存局面。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趋于成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不断扩大。两者的不兼容和不接轨,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一定影响。 (3)技术出口和技术转让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界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网络化、全球化。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服务性机构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随着更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世界各国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机构更加现代化,相互联系更为密切,国际资金融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之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和平年代大力发展经济,把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商业竞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国家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机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区域性和跨地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或不定期会晤机制,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磋商,协调政策立场,制定行动计划等。2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用高新技术武装的、高效率的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更大范围的国际协作和生产专业化,世界经济越来越表现出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 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有多高,总是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在世界资源和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才能使国内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国际经济组织的广泛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成员国经济的繁荣。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协调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通过实施组织管理和制定规章制度两条渠道加以体现。在实施组织管理方面,国际经济组织做了大量工作,GATT(关贸总协定)通过其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所进行的多个回合谈判及其结果,来对国际贸易实行具体管理。在制定世界经济规则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也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尽管大多带有明显的美国印记,但其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功绩不可小视。第二、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第三、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跨国公司全球投资,在全球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是继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又一大推动因素。 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从生产上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全面增长。跨国公司是国际投资的主要载体。 第四、经营管理制度国际化。现在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强行灌输是企业制度和管理方面重要特征。没有这种灌输,就没有所有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企业管理便没有基础,这就体现了经营管理制度国际化。 4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扩展的产物。它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产生和发展,也必然被深深打上资本主义的烙印。从根本上讲,它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其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利益。由于它们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生产力,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影响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及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有利于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从机遇看,它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看,主要表现为:一是挑战和压力增大。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工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将面对同样的全球化环境,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显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欠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得不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因而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规模大、流速快、投机性强,金融风险日益突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例,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金融体制的脆弱、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三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总之,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最终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发达国家有望凭借传统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同时,最终完全有可能在经济上被边缘化。发展中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