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4672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南昌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BC D解析:内蒙古草原上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的牛,不属于一个种群,故错误;池塘中的鱼有很多种,也不属于一个种群,故错误;三化螟是一个物种,稻田内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正确;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故错误,正确。答案:D2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增长型和衰退型B衰退型和增长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图甲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图乙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属于衰退型。答案:A3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 B200只C300只 D400只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的增长为“S”型增长,在第1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为K/2。由此估计此环境的负荷量K约为400只。答案:D4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23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C5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加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解析: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因此,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环境容纳量即K值,受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开始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对应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答案:A6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有关此说法正确的是()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B“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D“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解析:“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将达到最大值(K值);“S”型增长中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常表示为“捕食”曲线,而不是“S”型曲线。答案:D7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影响B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相对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出死亡率解析:达到K值时主要限制因素是生态因素,如食物等,故A、C错误。种群的增长速率此时为0,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故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大约相等,数据是波动的,有可能会出现出生率超出死亡率,故D错误。答案:B8下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B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C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解析: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和气候条件等适宜;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变化的结果;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因为超过a点后就会快速增长;在草场中,牲畜数量若保持在c点,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会破坏草场资源。答案:C9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B10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C该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D该群落最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解析:由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可知,物种数量减少;山崩属于自然现象,山崩后发生的演替仍然为自然演替;草本植物包含不同物种,它们也会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该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所以最先出现的生物不会是地衣。答案:A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自然群落的演替趋向于复杂,A正确;沙丘上造林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对象是指种群而非个体,C错误,D正确。答案:C1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林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解析: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白桦的原因是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13(15分)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6)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解析:(1)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会出现“J”型增长。(2)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型增长。(3)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是110亿,则种群数量即人口在K/2值是最为合适的。 (4)当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变为0。(5)为了获取持续的高产,应在e点之后捕捞,捕捞后维持在e点,因为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6)要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则应降低环境的K值。答案:(1)(2)(3)55亿(4)f(5)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14(10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查时间调查项目1969年1989年2000年2012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t/(hm2a)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5014.5223.8826.00(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3)请在下面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下图是19692012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解析:(1)由于该地区开始有生物成分存在,所以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从数据中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2)据表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3)生产者呼吸量的计算公式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并连线即可。(4)据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答案:(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呈正相关)(3)(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15(15分)下列图是科学家研究种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在410天时,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低于单独培养时的原因是_,16天后大草履虫数量下降变为0的原因是_。(2)图2中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的最终结果是_。研究发现,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试管的中部、上部,而袋状草履虫生活于底部,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3)影响图中各种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解析:(1)由图1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增长,并最终达到稳定;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数量开始时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并最终变为零,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先上升,最后达到稳定,但没有单独培养时上升得快,说明两种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具体表现为对食物和空间等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大草履虫被淘汰。 (2)由图2可以看出,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二者的数量都能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说明两种群可以共存;两种草履虫在试管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但本实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进行,没有迁入和迁出现象发生。答案:(1)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生活习性相似,导致对食物和空间等的竞争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竞争加剧,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因无法获取食物而死亡(2)两种群共存垂直(3)出生率和死亡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