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政治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课时).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45120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政治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政治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政治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政治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课时)一、考点整合:(一)实践及其特点 P42-43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注意: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特点。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 (实践的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 、 、 。例1、(06年重庆)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医生治病 法官办案 文艺演出 调节分配结构 A. B. C. D.例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44-461、实践是认识的 、 、 、 。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例3、(06年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例4、(06年江苏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例5、(xx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真理:P46-48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2、真理的特点:真理具有 、 、 。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 二者概念不同。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联系: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例5、(2004江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例6、(04年广东 不定项)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9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赛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四)认识过程 P48-491、认识的反复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反复性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1)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2)认识的无限性的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例7、(2003全国春季)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二、难点解疑1、“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 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2、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3、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含义不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真理、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有条件性)联系:它们都来源于实践 ,主观性的东西 ,统一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三、高考实战演练:1、(05江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全局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2、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3.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4.下列观点与“实践出真知”相吻合的是() A.实践只产生正确的认识 B.认识来源于我们的头脑 C.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D.真理第一5. (03年全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宣布,经过一个多月的测量确定,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 13米停止使用。事实上,这次测量产生的高度变化,是由测量技术的改进得出的精确高度,珠峰高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还不能确定。这说明()A.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是客观的 B.人们的认识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C.人们对珠穆朗玛峰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珠峰的高度随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7.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 B. C. D.8.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9.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 A. B. C. D.10.(06年全国)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 B. C. D.1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 B. C. D.12.“十一五”规划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13.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B.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改造世界离不开认识世界14.(不定项)“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A.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B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15(不定项)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 B.认识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C.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6.(不定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因为() 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17.(06年广东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U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18.(不定项)“科技奥运”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之一。“科技奥运”意即在奥运场馆设计中注人高科技的内 容,如数字化宽带通讯、电子信息等计算机技术,使奥运比赛场馆更加现代化。奥运会是竞技体坛的顶尖盛会,同时也是尖端科技一展身手的舞台,纳米技术这一20世纪90年代刚刚诞生的学科,已经从实验室蓝图落实为北京申奥的具体行动。北京申奥场馆建设的环保示范工程首都体育馆,明亮鲜艳,馆内已经被使用了纳米技术的材料整修一新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B.人们的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C.规律是客观的 D.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19.目前,全球400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发现艾滋病后,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人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0.(06年江苏)辨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20.答案(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 (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劳动。21.(06年四川)材料一xx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xx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叱,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xx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回答: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21.答案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