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种驯化).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6241272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1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种驯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种驯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种驯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一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二 中国植物引种驯化的历史三 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四 植物引种驯化的途径和步骤 一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 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introductionanddomestiction 是通过人工栽培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使野生植物 外地或国外的植物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 成为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本地植物 引种 introduction 是指植物被移到自然分布或当前的栽培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进行栽培 驯化 domestiction 是指在引种过程中 人们利用植物的变异性和适应性 通过选择使之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和改变对生存条件的要求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目的 人们进行引种驯化是为了扩大栽培植物的种类和发掘那些尚未利用的植物资源 意义 1 增加新的资源种类砂仁 Amomumvillosum 金鸡纳 Cinchonaledgeriana 毛地黄 Digitalispurpurea 等植物的引种驯化成功已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改变了过去这些药材依赖进口的局面 2 以良种代替劣种我国的马尾松因遭受松毛虫危害严重 生长缓慢 不能达到速生 产脂等栽培目标 近五六十年来 引进抗松毛虫能力强 生产快 产脂量高的湿地松 Pinuselliottii 和火炬松 Pinustaeda 在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推广种植 生长良好 3 扩大栽培范围 发展商品生产及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于南方的白花泡桐 Paulowniafortunei 已经成功地引种到陕西 山东 而分布于北方的兰考泡桐 P elongata 也在南方生长良好 4 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引种驯化是迅速而有效地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一种有效方法 5 发挥植物的优良特性通过引种可以使某些种或品种在新的地区得到比原产地更好的发展 表现更为突出 如橡胶树原产巴西 引种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后 现在该地区的产胶量占全世界的90 而巴西不及1 三 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 1 达尔文学说达尔文在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突变 一书中阐述了各种家养动 植物与野生种类的关系和人工选择的理论 并论述了动植物变异 遗传 杂交的原因和规律 A 植物在自然条件下有适应风土的能力 B 有机体的地理分布不仅决定于现代因子 还决定于历史因子 C 在自然和栽培条件下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保持新的变异能促进植物驯化 D 当植物的各个个体在不同的生存条件下发育时就能产生变异 进而形成变种 再用选择的手段就能获得新类型的植物 2 气候相似论 theoryofclimaticanalogues 德国著名林学家 慕尼黑大学教授迈尔 MayrH 在1906年和1909年发表的 欧洲外地园林树木 和 自然历史基础上的林木培育 两部著作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 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 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 发育 他把北半球划分为6个 引种带 在这些带之间的引种应该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3 并行植物指示法和嫁接法 指示植物法 或称植物测量法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克列门兹 ClementsFrederic 提出 是一个生态学的方法 它建立在植被类型 群体生态和个体生态的研究基础上 依据某些植物可以代表某些地区的气候条件 利用植物作为指示植物来解决植物引种的区划问题 并为栽培这些植物选择最有利的条件 在某种意义上比气候相似论又发展了一步 但忽视了环境条件可能改变植物 嫁接法 俄国园艺家葛列里为解决苏联北方果树问题而提出 他建议用南方或是国外优良果树作接穗 嫁接在本地耐寒果树的砧木或树冠上 以改良俄罗斯中部的果树品种 4 米丘林学说 米丘林的引种驯化理论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上 理论基础是有机体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 通过改变环境和遗传育种两条途径能够改造植物的本性 创造新的类型 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例如 他确定的实生苗法 斯巴达式锻炼法 定向培育法 逐级驯化法 亲本选择法 远缘杂交法等都是我们现在还在应用的方法 对于植物驯化的定义 米丘林始终认为 驯化必须与改造植物的本性联系在一起 5 生态历史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原苏联总植物园在试验了3000多种植物后总结出来的 并由库里基阿索夫于1953年提出 一些苏联引种工作者认为 生态历史分析法是以专属引种法为实验基础的 这一方法是专为自然区系植物引种选择原始材料的目的而提出的 理论基础是根据某一植物区系成分起源的分析和揭露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 包括生态和演化历史 在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来的区系成分 把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 这些植物不但极容易引种成功而且生产率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 最著名的事例是天山苜蓿 Medicagotianschanica 不是天山植物区系的成分 从天山的旱生条件引种至湿生条件下时 它的生长状态比在天山好 后代的植物体结构和功能也由旱生迅速地变回湿生类型 许多孑遗植物成功的推广种植 如 水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广布种 由于冰川的袭击其分布范围变得十分狭窄 目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桉树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自然区系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6 区系发生法 本法是建立在对区系成分 区系成分的形成历史和自然生态型的研究基础上的 认为引种起源上有亲缘关系的和有某些共性的区系之间的植物容易成功 这一方法可供乔灌木引种时选择原材料之用 南京中山公园从北美大西洋区系引种松属植物的成功率很高 其原因就是该地与北美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和发展历史上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现在植物区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7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1923年至1931年苏联著名农学家和遗传学家瓦维洛夫在深入阿富汗 埃塞俄比亚 地中海沿岸 东亚各国 中美洲 南美洲约60个国家进行考察后 发表了 植物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 一文 提出了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划为8个中心 包括中国中心 印度及印度 马来西亚中心 中亚中心 近东中心 地中海中心 阿比西尼亚中心 墨西哥和中美中心 南美中心 这一学说在对植物引种驯化及遗传育种工作者探索原始材料时很有帮助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8 植物地理学差示法 根据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理论制定的 是在收集世界上各种栽培植物的种 品种及类型 在一个具体的生态条件下进行栽培试验 观察和选择 以供选种 育种或初级引种之用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栽培植物的进化历史和掌握其进化的规律 9 专属引种法 这一方法与植物地理学差示法比较接近 但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区系植物 以分类上的一个属为单位 尽可能地收集该属不同地理起源的一切种类 把它们种植在一个地点 观察它们的表现 包括适应性及变异性等 并研究其生物学 生态 生理 经济及其它观赏性状和特性以及种属的系统发育历史 然后 在这样的基础上 选出优良的有希望的类型进行杂交育种工作 10 优势种引种法 根据植物优势种在自然界生存竞争中获得了生活力强 繁殖量多和遗传可塑性大等等优越性 这类植物在引种中就比较容易成功 这一方法原是针对草本植物的引种工作而提出的 曾成功地引种了原产北美草原上的几种禾本科植物 但它同时也适用于选择生物学适应性最强的乔灌木植物 11 生态相似法 这一方法由中国学者朱彦丞提出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应从整个植物生态环境出发来分析 在生态条件相似时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引种就容易成功 生态条件相差悬殊的植物材料引种不易成功 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贡献 早在汉武帝元鼎6年 公元前111年 就提出了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的引种原则 北魏贾思勰在 齐民要术 中总结出 顺天时 量地利 和 人力之至 亦或可以回天 的引种驯化原理 指出了植物是可以驯化的 这一观点后来被称作 风土论 排风论 它提出了土壤和各种气候因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同时也指出植物遗传性的可变异性 提倡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改造植物 让植物为人类服务 陈俊愉总结出 直播育苗 循序渐进 顺应自然 改造本性 的引种方法 盛诚桂 张宇和指出 植物引种驯化与植物种质的保存 利用相结合 以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和改造为方向 大力挽救与保存濒危植物是这一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梁泰然提出 节律同步论 吴中伦提出关于树木引种驯化的观点 周多俊提出 生态综合分析法 俞德俊等提出的 农艺分类法 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地理性播种 以研究处在不同条件下同一品种的表现 观察它们的反应 谢孝福提出 协调统一 的原则 董保华提出的 地理生态学特性综合分析方法 等等 四 植物引种驯化的途径和步骤 一 植物引种驯化途径1 直接引种遵循气候相似论 在相同的气候带内或两地气候条件相似的情况下 将植物从一个地区引入另一个地区 这就属于直接引种 如地处亚热带高山的庐山植物园从日本 北美环境条件下引种亚热带山地植物获得成功 在生态历史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孑遗植物的引种也属于直接引种 直接引种的另一种情况是 被引种的植物自身的适应能力较强 通过形态生理上的变化来缓解与新的环境条件的矛盾 进而正常地生长 发育 2 间接引种采用特殊的栽培措施来解决那些不能适应新地理环境条件的植物引种驯化问题 就属于间接引种 如在关键时刻对引种植物进行保护 改变植物生长节奏 改变植物的体态结构 选用遗传可塑性大的材料 采用嫁接技术 实生苗多代选择 将所引种植物的种子分阶段地逐步移到所要引种的地区 逐级进行驯化 二 植物引种驯化步骤1 准备阶段2 试验阶段3 推广阶段 第一节引种的作用第二节引种的基本原理第三节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第四节驯化的原理与方法 引种与驯化 广义的引种 从外地区 外国引进新植物 新作物 新品种以及用于育种和有关理论研究的各种遗传资源 作为育种途径的引种 从外地区 外国引进作物新品种 通过适应性试验 直接在本地区或本国推广种植 第一节引种的作用 引进新作物 新品种 发展工农业生产充实种质资源利用异地种植 提高作物产量 一 气候相似性原理二 生态环境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纬度 海拔及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第二节引种的基本原理 一 气候相似性原理Mayr气候相似论要点 地区之间 在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上 应该相似到足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用成功时 引种才有成功的可能 二 作物生态环境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1作物环境 作物生存空间的一切条件 2生态因素 在作物环境中 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 并能直接被作物同化的因素 3生态环境 各种生态因素都处于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复合体中 它们对作物的作用是通过复合体 而不是单独起作用 这种复合体称为生态环境 4生态适应 对于一定的生态环境表现生育正常的反应 5生态适应范围 对于一定的生态环境表现生育正常的反应范围 6生态区 对于一种作物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态环境的地区 7生态型 一种作物在一定的生态地区范围内 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形成了与该地区生态环境及生产要求相适应的类型 三 纬度海拔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1纬度与引种的关系2海拔与引种的关系3作物的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3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一 二年生作物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存在着对温度 光照反应不同的两个发育阶段 感温阶段感光阶段 感光阶段 长日照作物 12h短日照作物 12h中间性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 低温长日性作物 小麦 大麦 油菜高温短日性作物 水稻 玉米 大豆 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一 引种的一般规律1 考虑作物的发育特性2 注意作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 1 考虑作物的发育特性 1 低温长日性作物 小麦 大麦 油菜 2 高温短日性作物 水稻 玉米 大豆 2 注意作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 根据作物对环境的敏感程度 将高温短日作物分为三类 1敏感型作物 大豆2迟钝型作物 甘薯 花生3中间型作物 水稻 玉米 谷子 棉花 二 引种的方法与技术 1引种材料的搜集2做好检疫工作3做好引种试验4作好选择工作 一 概念驯化 人类对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的利用和改造 驯化的原理与方法 二 植物驯化的原理与方法米丘林 风土驯化学说 的基本原理 生物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物体的遗传可塑性使得它可以经过驯化而适应新的环境 具体做法 选用植物遗传不稳定 最易动摇的幼龄实生苗 作为风土驯化的材料 采用逐步迁移的办法 每次沿纬度迁移300km 使其在新的环境影响下 逐步改变原有的本性 最终适应新的环境 方法的依据 植物在个体发育的幼龄阶段变异性较大 实生苗对新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风土驯化学说 对果树引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