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第3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 鲁人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3888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第3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 鲁人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第3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 鲁人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第3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 鲁人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全世界的博物馆仍然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唐代陶器与明代青铜器属于人类文明经久不衰的成就行列。农村基层干部对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做到胸有成竹,并能从中注意发展动态,做到“月晕知风,础润知雨”。这种真挚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婉然美丽,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有着宽胖外表的颉老师看似大大咧咧,其实心思缜密,总是告诫我们观察事物时不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而是要站在高处全面看待。美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派军舰对中国南海的岛礁进行抵近侦察,把本来平静的南海搅得风生水起,其背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野心昭然若揭。网络生造词,既不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无益于人际交流,最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必要的规范和禁止无可非议。ABCD【解析】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事例。语境正确。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而句子中强调的只是对群众的有所了解,语境错误,此处应用“心中有数”。珠圆玉润: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诗文流畅明快。符合语境。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意思指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语境正好相反。风生水起:形容议论纷纷,也形容事业蓬勃兴旺,或事情做得很有生气。不合语境。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符合语境。【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导学号:64412050】A气象条件如果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对京津冀大部分区域来说,即使是周边地区同时依据“大气国十条”规定的标准减排,也难以实现它所要求的浓度目标。B由于航母在作为施加军事和政治压力的手段时所表现出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执行“冒险”行动时所表现出的极高效率,是推动各军事强国不断发展航母的主要动力。C一款名为“奇迹暖暖”的游戏和故宫合作之后,暖粉们“穿”上各种珍藏的华服,受到国外不少年轻人的追捧。D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围绕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产业开发的内容展示,成为许多展团的亮点。【解析】A项,语序不当。“如果”放在“气象条件”之前。B项,成分残缺。去掉“由于”。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暖粉们”之前加上“让”。【答案】D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一直以来,您对小儿的照顾都无微不至,今天让我聊表心意,特备珍馐,请您一定赏光。B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救灾捐助会现场,一位80岁的老奶奶拿着100元说:“这是我的微薄心意。”C经过调查研究,同学们写出了有关餐厅服务质量的报告,不但指出了问题,还责成领导研究落实。D近日听闻敝校将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作为教育界的一名同仁,因事不能躬临,深表歉意。【解析】A项,“珍馐”,珍奇名贵的食物,用在自己准备的食物,不当;C项,“责成”是上级让下级做某事;D项,“敝校”不用于别人,“躬临”也不用于自己。【答案】B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无证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且_他人作伪证。构成交通肇事罪、妨害作证罪,应当受到处罚。(2)受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不断_的影响,不少韩国人在出行时,因为害怕被传染而不敢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3)由于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和指引,目前一些充斥荧屏的影视剧肤浅可笑,我相信那些编剧_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A支使蔓延大致B指使蔓延大概C指使曼延大致D支使曼延大概【解析】指使: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偏重指出主意的人在背后不露面。支使:命令人做事。根据语意,选用“指使”。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散。曼延:连绵不断。根据前面“疫情”一词,选用“蔓延”。二者都有“不确定”的意思。“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猜测;“大致”指大体上,基本上。根据语境,选用“大概”。【答案】B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64412051】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个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进得去,出得来。_。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ABC D【解析】根据文意,首先应介绍“进得去”“出得来”。故,最后总结并提出观点,即。【答案】B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7分) 【导学号:64412052】江村沈德潜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注】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尾联典出庄子:子舆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国,大雨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裹饭而往食之”。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歉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作者孤独挨过秋夜。D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E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C项,颈联是写朋友的生活,说自己不妥;D项,不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而是“对弘扬古道”的呼吁。【答案】CD7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_【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诗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首联通过“秋风秋雨”“苦雾寒烟”渲染穷苦知识分子的凄苦生活,表达对朋友的同情;通过尾联“子舆与子桑”的典故表达“对能弘扬古道”的呼吁;结合注释“屡试落第”可知“怀才不遇”的感慨。【答案】 对朋友的同情。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通过景色的描绘及作者的感触,反映穷苦知识分子的凄苦生活。 对能弘扬古道的呼吁。作者以子舆自况,远道来访贫病中的友人,符合人与人之间重视道义、互相接济的古风。 自己不遇之悲。内容与注解结合,可以读出作者屡试不第,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导学号:64412053】邹元标,字尔瞻,吉水人。九岁通五经。泰和胡直,嘉靖中进士,官至福建接察使,师欧阳德、罗洪先,得王守仁之传。元标弱冠从直游,即有志为学。举万历五年进士。观政刑部。张居正夺情,元标抗疏切谏。且曰:“陛下以居正有利社稷耶?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其设施乖张者,如州县入学,限以十五六人,有司希指,更损其数。是进贤未广也。诸道决囚,亦有定额,所司惧罚,数必取盈。是断刑太滥也。大臣持禄苟容,小臣畏罪缄默,有今日陈言而明日获谴者。是言路未通也。黄河泛滥为灾,民有驾蒿为巢、啜水为餐者,而有司不以闻。是民隐未周也。其他用刻深之吏,沮豪杰之材,又不可枚数矣。伏读敕谕朕学尚未成,志尚未定,先生既去,前功尽隳,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且幸而居正丁艰,犹可挽留。脱不幸遂捐馆舍,陛下之学将终不成,志将终不定耶?臣观居正疏言“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办非常之事,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不知人惟尽此五常之道,然后谓之人。今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亲死而不奔,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疏就,怀之入朝,适廷杖吴中行等。元标俟杖毕,取疏授中官,绐曰:“此乞假疏也。”及入,居正大怒,亦廷杖八十,谪戍都匀卫。卫在万山中,夷獠与居,元标处之怡然。益究心理学,学以大进。巡按御中承居正指,将害元标。行次镇远,一夕,御史暴死。元标谪居六年,居正殁,召拜吏科给事中。首陈培圣德、亲臣工、肃宪纪、崇儒行、饬抚臣五事。寻劾罢礼部尚书徐学谟、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选自明史邹元标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B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C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D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虽圣志者/未可谓在延无人也【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名词和动词组句如“陛下”和“言及此”,可排除BC两项,根据对称句子动宾结构“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可排除D项。【答案】A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未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奔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B丁艰,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C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解析】此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错误,应该是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答案】B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居正夺情,邹元标抗疏切谏。邹元标认为张居正虽然有才,但学术根基却非正途;志向虽然远大,却过于刚愎自用。B邹元标上疏规劝,认为张居正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合情理,选拔贤才的路子不广,刑罚实施得太无节制。C邹元标认为幸好是张居正遭遇父母丧事,还可以挽留,倘若张居正去世,放弃教学,陛下的学业就不能完成,志向也终究不能确定。D张居正死后,征召邹元标授官吏科给事中,邹元标首先陈述培养道德观念、亲近大臣部属、严肃法令准则、尊崇儒家品行、整顿地方吏治五件事。【解析】原文“陛下之学终将不成,志将终不定耶?”反问语气,表否定。【答案】C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黄河泛滥为灾,民有驾蒿为巢、啜水为餐者,而有司不以闻。是民隐未周也。(5分)译文:_(2)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5分)译文:_【答案】(1)黄河泛滥成灾,老百姓有的以荒草地为家,以喝水充饥,而有关部门却充耳不闻。这是老百姓的疾苦没有得到救济。(2)还自我吹嘘为非同寻常的人,世道人心不认为他丧失天良,就认为他是猪狗禽兽,这能叫作非同寻常的人吗?【参考译文】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九岁通晓五经。泰和人胡直,是嘉靖时的进士,官做到福建按察使,师从于欧阳德、罗洪先,得到王守仁学说的真传。邹元标年轻时跟胡直交游,就有志于学探讨。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在刑部学习政事。张居正专权,邹元标上疏痛切规劝。并且说:“陛下认为张居正对国家有利吗?张居正论才干虽然有所作为,学术根基却非正途;志向虽然远大,却过于刚愎自用。他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合情理,比如州县学的人数,限定为十五六人,有关官署迎合他的旨意,更加减少数量。这是选拔贤才的路子不广。各道判决囚犯,也有一定的数量,有关部门害怕受处分,数量上一定追求有所富余。这是刑罚实施得太无节制。大臣拿了俸禄苟且偷生,小臣害怕获罪保持沉默,有的人今天陈述意见,明天却遭了谴责。这是上下言路没有通畅。黄河泛滥成灾,老百姓有的以荒地为家,以喝水充饥,而有关部门却充耳不闻。这是老百姓的疾苦没有得到救济。其他诸如任用残酷的官员,埋没杰出的人才,真是不胜枚举。臣恭恭敬敬地读皇帝的诏示,上面说道:朕的学业还没有完成,志向还没有确定,先生就离开了我,将使前功尽弃了。陛下还这样说,真是国家无尽的福分啊。虽然如此,辅助完成皇上的学业,协助树立皇帝的志向的人,不能说朝廷就没有啊。幸好是张居正遭遇父母丧事,还可以挽留。倘若不幸就此离去,陛下的学业莫非就此不得完成,志向莫非终究不能确定么?臣看到张居正的上疏说:世上先有非同寻常的人,然后才能做非同寻常的事。这是把奔丧看作事而不屑于去做的人。谁不知道人只有恪守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伦理才能成其为人。现在这个人,父母活着时不去照顾,父母死了不去奔丧,还自我吹嘘为非同寻常的人,世道人心不认为他丧失天良,就认为他是猪狗禽兽,这能叫作非同寻常的人吗?”奏疏写好,放入怀中然后上朝。正好赶上吴中行等人受廷杖刑。邹元标等打完棍子后,把奏疏拿出来交给中官,哄骗他说:“这是请假的奏疏。”等奏疏呈上后,张居正十分恼怒,也将邹元标打了八十棍子,贬职流放都匀卫。都匀卫位于万山丛中,与少数民族杂居,邹元标处之泰然。更加专心研究理学,学问得到很大的进步。巡抚御史受张居正的指使,将要陷害邹元标。路过镇远在那里住宿一个夜晚,御史突然死了。邹元标流放了六年,张居正死,征召授官吏科给事中,首先陈述培养道德观念、亲近大臣部属、严肃法令准则、尊崇儒家品行、整顿地方吏治五件事。不久弹劾罢免礼部尚书徐学谟、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4分) 【导学号:64412054】身后的眼睛曾平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突然,野猪转头,一溜烟地,跑了。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苞谷棒子。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D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项考核艺术手法,C项考核人物形象,D项考核文章的结尾,其中A项,“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错,应该是暗示小说的内容, 暗示孩子是来看护苞谷的。【答案】A13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_【解析】此题考核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文中通过窝棚四周阴森恐怖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通过描写野猪的野蛮凶悍,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答案】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孩子形象,通过窝棚四周阴森恐怖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或:借月光的描写来烘托孩子的坚定、勇敢。) 借助“野猪”这一物象来衬托孩子形象,通过描写野猪的野蛮凶悍,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 借助“孩子的父母”来表现“孩子”形象,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14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_【解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主人公,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素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从情节、主旨、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此题如认为主人公是“孩子”,可从以下角度分析:从情节上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从人物上看,孩子是小说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写孩子的父母始终不帮助孩子打跑野猪,只在孩子背后支持鼓励,是为了衬托孩子,突出孩子的勇敢顽强;从主旨上看,孩子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力量打跑野猪,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歌颂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时勇敢顽强、不轻易服输的精神。【答案】(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孩子面对野猪时不易降服、不肯认输的硬骨头精神。从人物上看,孩子是小说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写孩子的父母始终不帮助孩子打跑野猪,只在孩子背后支持鼓励,是为了衬托孩子,突出孩子的勇敢顽强。从主旨上看,孩子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力量打跑野猪,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歌颂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时勇敢顽强、不轻易服输的精神。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的父母”。小说的题目是身后的眼睛,在文中指的就是孩子的父母的眼睛。从情节上看,在孩子与野猪的搏斗过程中,父母虽担心孩子,但没有直接开枪去帮助孩子打跑野猪,而是在背后用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孩子的行为。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的父母在背后用眼睛支持鼓励孩子为暗线贯穿全文,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如此英勇无畏,都是因为有背后牵系的那“身后的眼睛”。从人物上看,小说虽以较多的笔墨写孩子,但孩子之所以敢于独自打跑野猪,就在于身后总有父母支持与鼓励,写孩子就是为了衬托出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从主旨上看,孩子的父母在背后支持鼓励孩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战胜困难的勇气。三、语言运用(15分)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导学号:6441205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经过这些古诗词的点化,一个个地名分明_,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涵。你能看到它的姿态趋向,是属于动词的;_,是属于形容词的;而这些地方在我们心中引发的向往、赞叹、感伤等种种情绪,不用说又涂抹上了叹词的属性,_,也是它自身内涵的渐次袒露。吟之间,意味无穷。_【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前面有“经过这些古诗词的点化”,后面有“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涵”两者是阐述古诗词对地名的影响,“分明”是表明这类与一般地名表示指代功能有明显的变化或不同,而“而”字表示“更为丰富的意涵”与前面“分明”后的“名词的简单指代功能”相反,所以第一空应该填“超越名词的简单指代功能”。第二空根据语境对称提示来填写。“姿态趋向”是动词,那么属于形容词的是什么呢?可以用形容词形容的应该是“样貌色泽”,所以第二空应该是“看到它的样貌色泽”,第三空是属于总结上文的句子,上文说的是几种词性对地名的陈述,而后面有“渐次”,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承接上文在说几种词性,可以推出下面总结句与更多的词性有关,可以得出“伴随着词性的不断叠加”的答案。【答案】超越名词的简单指代功能看到它的样貌色泽伴随着词性的不断叠加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国务院日前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的设立,对于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医患矛盾解决了,医生整体收入水平就会有大幅度提高,医生就会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中国医师节”的设立,不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_。_。【解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推断的依据,然后仔细阅读句,明确句的表达方式,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得出答案。本题从所给文段看,句是对文段中“中国医师节的设立,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的否定,也就是说否定的是表述不符合客观实际且绝对化的句子,依照这个形式,可找出文段中存在同样问题的另外两个句子:“医患矛盾解决了,医生整体收入水平就会有大幅度提高”“医生整体收入水平就会有大幅度提高,医生就会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最后按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就可以了。【答案】医患矛盾解决了,医生整体收入水平不一定就会有大幅度提高医生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医生不一定就会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17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根据要求答案。(5分)周朴园(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周朴园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周萍(失色)爸!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理由充分、合理;语言表达准确、简明。_【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解读戏剧台词的能力,同时紧扣上下文,细细揣摩不同句式传达出的语意的侧重点不同。“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这句话更强调出“一件事”的重要性,周朴园逼着周萍要有勇气承认那件事,句子比较长,读起来就不那么短促,语气会缓和些,说话人也不一定要问出结果,心情比较复杂。“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这句话重点强调要有承认事情的勇气,不要试图逃避或退缩;句子短,念起来就掷地有声,语气很严厉。【答案】(1)甲句更好。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2)乙句更好。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四、写作(5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就像三类鱼。第一类:鱼缸中的鱼。被装在精致的鱼缸里,并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美丽动人。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欣赏它。它特别高兴,后来没有人来欣赏它了,它几乎被人们淡忘。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忧郁而死。第二类:池塘中的鱼,被饲养在池中,初阳中钻出水草觅食;傍晚又钻进水草酣睡。突然有一天,一张大网撒向鱼池,所有鱼被一网打尽。第三类:海中的鱼。所有的海鱼组成一个大集体,无止境地漫游,没有任何约章,每天与大自然作着无止境的争斗。有的死了,而其中一些则幸存下来。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标点规范。【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本作文应先分析材料,找出共同点。具体到本题而言,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三类鱼的不同经历和终点,可以分别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如生命在搏击中绽放异彩;适者生存等等。立意时要注意三类鱼之间对比的契合点。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都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佳作展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张明志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反而应该是今天不作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昨日的那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开呢?进而去认知、体悟这些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并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俗语说,“不增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讲:“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这是因为如果连眼前的事物都没有办法处理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糊涂,那生活终将是一团乱。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而没有忧虑的人,并不一定快乐,因为他们总会想到那遥不可及且不可与其的未来。因此,现在和未来是必须要相互联系,奋斗的曲线必须是专注且连续的,才能有好的人生旅程。反而是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总忙着应付眼前的一切,倒也容易“知足常乐”。拜伦说:“忙碌,就没有时间流泪了。”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我们唯有在困苦中才能磨炼自己,也才能不断获得突破困难后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