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15).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36066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20)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7蚌埠三模)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答案A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2、(2017汕头质检)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C解析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3、(2018重庆一模,26)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宋词只在民间流行发展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宋词商品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必求柳永为辞,柳永虽为婉约派代表,但只是声传一时不能说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可知宋词适应了市井生活,也反映了文学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4、(2017天津红桥二模,5)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以上材料说明()A.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B.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D.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皇权不复存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根据“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并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改良和革命,故D项错误。5、(2018资阳一模,29)“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A.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答案C解析陈独秀阐释的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为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同时指出思想层次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觉悟,故A项错误;题意并非单独指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陈独秀肯定了以前探索的层次,同时指出探索的层次应深入到思想层次,故D项错误。6、(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31)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部门工业建设交通通信农林水利文教卫生所占比例58.2%19.2%7.6%7.2%A.“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工业建设的财政支出占据了国家“一五”计划总支出的58.2%,这充分显示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故B项正确。7、公元468年罗马法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想转让其享有权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将之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否则通过任何一种契约转让其土地所有权和占有权都是非法的。外人应该知道,如果他故意违反这一禁令而完成上述交易或占有该土地,那缔结的契约是无效的,契约要被解除,且只返还其交付的价金。这体现罗马法承认()A.所有权的相对性 B.财产权的绝对性C.公民权的平等性 D.交易权的自主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如果罗马自由民通过合法程序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本地在册居民,这种交易行为是得到罗马法认可和保护的,这是一种所有权相对性的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8、(2017安阳二模,33)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此后20年间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这表明当时()A.国际贸易缺乏竞争 B.世界市场很不成熟C.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世界局势比较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贸易缺乏竞争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年间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因为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大大增强,采取一系列措施打造“世界工厂”,当时尚未确立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世界市场还不成熟,故B项正确;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世界局势比较稳定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9、二战后,美、中等23国签署了一份协定书,建立了一个世界性经济组织,其宗旨有“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该组织是()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世界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答案A解析根据“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并联系“二战后”,可知其为关贸总协定,故A项正确;世界银行主要为全球性经济恢复发展提供资金,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故C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则为亚太地区成员国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没有强制性义务,故D项错误10、(2017乌鲁木齐三模,34)冷战后20多年间,美日同盟经历了三次调整,使同盟从最初的“专守防卫”扩大到“周边事态”,再进一步拓展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美日同盟关系的三次调整可以说明()A.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控制B.美日关系的不平等性在进一步增强C.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缩小D.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答案D解析美国放弃对日本的控制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日本在美日同盟中作用不断增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专守防卫”“周边事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不断地扩大,地位不断提升,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治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方式上有何不同?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答案(1)特点:传教是传播主题;医学与教义结合;扩大天主教在华影响是主要目的;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话语(或理学话语)传播。原因:西方天主教会面临危机;西方医学仍处于教会控制下;理学为官方哲学,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避免中西文化冲突。(2)传播方式:国内知识阶层为传播主体;以书刊、广告、教材等作为传播媒介;以近代西方先进的生物学、医学知识为内容;将卫生知识与民族意识结合;以促进民族发展与文明进步为目的。评价:(积极)“卫生”观念承载着国家、种族意识,在推动民族觉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卫生”作为衡量国家之间现代性差距的尺度,其观念的传播有利于促进现代化进程。“卫生”被商家作为一种消费文化符号,其流行对民族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消极)但晚清时期,卫生观念流行也存在被滥用、误用现象。如种族优劣论、商家过度宣传等,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解析(1)从传播方式(与传教相结合)、传播的目的(扩大天主教影响力)、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借助理学话语)等方面概括特点。原因要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状况等方面分析。(2)比较二者的不同要找到合适的比较点,例如可以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影响要全面地分析,既要注意积极影响(对民族觉醒、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要注意消极影响(例如种族优劣论等)。2、(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选举人团制度自1788年第一次实行以来,已经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美国总统选举分成预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提名各党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以及“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正式选举总统五个阶段进行,整个程序需一年左右的时间。宪政、共和和民主价值的适当的均衡,恰恰是美国的民主比许多追求民主价值最大化的国家更稳定、更可持续的重要原因。从宪政意义上讲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不可能将选举总统的权力交给议会,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议会对行政权力的干涉,使总统不能独立地处理行政事务。因而总统必须由选民选出。美国的开国元勋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共和国,而不是纯粹的民主国家”,他们知道“被治者的同意是政府的终极基础”,但并不认为“被治者的同意可以简约为简单的多数统治”。而选举人团制度既可以使得民意可以充分地参与到最高行政首脑的选举中来,又可以有效地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同时在候选人得票相同的情况下寻求国会的裁决,又充分反映了不同部门间分权制衡的思想。摘编自汉密尔顿、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你对美国“宪政”的理解。(要求: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利用充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美国选举制度历史悠久但弊端明显。论证:美国“宪政”历时二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选举程序复杂,涉及人数众多,时间持续长;同时,选举浪费大量社会资源,容易导致党派纷争及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示例二:美国宪政为“均衡”民主。论证: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摒弃议会干涉行政,总统由选民选出;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对各方要求既协调又妥协。示例三:美国宪政是有限民主。论证:认为民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民主;选举人团制度既体现人民主权,自由选举总统,又可有效防止多数人的暴政;赋予国会在总统选举中一定的裁决作用。(评分说明: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既可分开论述,也可以合并评述;在答题时,不必拘泥于参考示例。)解析根据材料中“选举人团制度自1788年第一次实行以来,已经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可知美国选举制度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美国总统选举整个程序需一年左右的时间”可知其选举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由此可得出观点,并根据相关材料阐述即可。根据材料中“选举人团制度既可以使得民意充分地参与到最高行政首脑的选举中来,又可以有效地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同时在候选人得票相同的情况下寻求国会的裁决,又充分反映了不同部门间分权制衡的思想”可知美国的宪政体现出分权制衡的特点,结合美国三权分立的相关知识点分析作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