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35945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论宁静 宁静的山是心灵的绘画,宁静的水是灵魂的诗篇,宁静的夜是精神的书籍。我宁静,是为了让思想活跃;我活泼,是为了让精神宁静。一颗受了伤害的心灵,有时需要的是安慰,有时需要的是宁静。最不适宜的事情,就是用安慰去干扰宁静。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人们都被告知她的微笑如何富有魅力,而我更欣赏的则是她的那份恬适和宁静。美妙的音乐在不宁静中使人进入宁静,卓越的雕塑在宁静中使人变得不宁静。宁静是一种伟大孕育的结果。有了金钱你就幸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爱情而苦恼。有了爱情你就舒心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生活的淡泊而忧虑。有了权力你就惬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上司的脸色而不安。然而,你如果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就可以比较超脱地看待一切,就能够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孤独最大的好处是宁静,宁静最大的好处是超然。宁静是一种境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成功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安然状态,失败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超然状态。当大家对某一种现象群起仿效的时候,超然物外的一颗宁静的心灵已发出了胜利的微笑。就是在那个时候,赶热闹者已注定了他的失败,宁静者已奠定了他的成功。微感言: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赏读: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志向,只有不骄不躁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诸葛亮以此告诫子孙要看淡名利,脚踏实地。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赏读: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句话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坚定的志向能给人无穷的动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赏读: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这是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胸怀这种忧乐观的人,理想远大,精神崇高,追求真理,视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赏读:为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做回家一样。意即为国献身,视死如归,要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一、作者视窗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二、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三、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混混沌沌()潭柘寺()领略()一椽()驯鸽()点缀()落蕊()啼唱()颓废()譬如()廿四桥()普陀()鲈鱼()平仄()嘶叫()答案dnzhlchunzhuruttupnintulzs2辨形组词答案柘树开拓盗跖椽子掾属缘故寂寞冷漠莫名其妙陪衬赔偿混沌馄饨貂蝉婵娟歧路迄今为止现金收讫点缀辍学啜泣拾掇啼哭谛听缔造3近义词辨析领略领悟领略:欣赏,晓悟。领悟:体会,解悟。例句1:从他们的记录中我能_到某些哲理。例句2:从所有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_到他们卓越的思想。萧索萧条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可以形容经济衰微、经济不景气;也可形容景象的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例句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例句2:这次经济_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答案领悟领略萧索萧条4词语解释清:_静:_悲凉:_混混沌沌:_赏味:_领略:_自然而然:_点缀:_潜意识:_深沉:_颓废:_情趣:_回味:_答案这里既指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也指清闲、恬静安谧。没有声响,安静;幽静,深邃。这里指落寞、衰弱、萧条。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欣赏品味(景物、艺术品等)。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形容程度深;声音低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性情志趣;情调意味。食物吃过后的余味;从回忆里体会。一、文本助读【内容概览】本文通过对“清”“静”“悲凉”的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自然风物的喜爱,并抒发了对“故都的秋”那种意境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并流露出深远的忧郁与孤独。【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1从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答:_答案(1)文章开始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都北平之秋在作者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它们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暮秋时节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来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层淡淡的秋意。(2)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不时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2理清本文的行文脉络。(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答:_答案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息列索落的秋雨”“秋天枣树的奇景”等这些景物来描写的。(2)文章在刻意描绘的五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答:_答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点到了南国不同景点的秋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其中点明中外文人及作品。3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答:_答案作者先从“秋光”写起,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我们还能从文中听到“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凄凉哀婉的,但也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潭柘寺的钟声”,是高亢、幽远、清亮的。而再看那“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透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还有秋槐的落蕊,没声,没味,“会铺得满地”却“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像花而又不是花”,真是朦胧中又有落寞蕴含其中,更具“秋味”的是那“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果和秋雨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上述秋景的描绘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答:_答案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5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答:_答案(1)作者由故都的秋想到江南的秋,将两者进行对比,由江南的秋不能让人满足反衬出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2)文中在对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等的具体描写后,想到南国秋中“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这些虽有它特异的地方,但与故都的秋天一比,在秋味上则显得逊色得多。这里的联想与开头相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3)文中由现实中对秋的感受,想到外国及中国古代诗人对秋的描写,这里的联想意在表现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没有国界、不分人种的,最深的要数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当在仕途上不得志时,内心多产生失落、凄凉之感。这和暮秋的萧索的景象一样,像欧阳修、苏轼等就是这样的文人,他们面对西风飒飒、草木凋零的秋天,都会引起心潮澎湃,引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共鸣。作者在写古代文人学士,实际也是在表白自己,表白作为一名有着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之感。作家独立于北国的寒秋中,曾经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增进民主的地位”。三、师生探究1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答:_答案作者写故都之秋选择了平常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以及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表现作者对具有深厚北国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表现出追求淡泊、悠闲、恬静生活的情趣,流露了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考点链接】景物描写解读:景物描写是作品中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的描写。高考常见题型是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目的和作用。作用: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点:(1)交代或暗示时代背景,为人物设置活动空间;(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3)烘托人物,展示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突出;(4)有的具有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的作用;(5)情景交融,借景抒情。2作者为什么要从秋声秋色两个方面来刻画秋景?答:_答案从秋声秋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故都之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文中所写的秋色有: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冷清。秋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秋色在“清”,秋声在“静”。在写秋声时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一、文本审美(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作者的社会经历在他的心灵上印下了忧虑和落寞的阴影,使他追求“清”“静”“悲凉”。正因为这样,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索,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现。文章不写流丹似火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是有意选择了蓝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凉风秋雨、奇特的秋枣等,这些景物都与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交融在一起,十分逼真和感人。(2)语言清新典雅、酣畅淋漓。故都的秋从开篇到结尾,没有文字雕饰的痕迹,每个词语、句式,都好像未经“炉火”却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名词如“芦花”“柳影”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这些物象声色,本是现实中无处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拈来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特别的美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作者都是精心选择与搭配的,不过读者并未感到有雕饰的痕迹,而是一种淳朴自然的美。看那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我们南国的秋正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就在读者的周围,所以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句相间;多用整句(尤其是排比句),但整散句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3)对比鲜明,抒情入胜。故都的秋在行文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文章前两段,作者通过抒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在“品秋”部分,作者再次运用了对比手法,比较南北方“秋”的区别:“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比,使得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喜爱之情抒发得更为真切,酣畅。二、写法迁移【角度一】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满含无限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深远的忧郁与孤独。作者是在写秋,又何尝不是在写人生呢?【我来练笔】你心目中的秋是怎样的呢?请写一个片段,4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一眨眼,大地披上了金色衣裳。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麦子香味四飘,那亩亩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近看,麦子,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地里的人忙极了,“唱一曲呀收获的歌,收了麦子,收高粱啊,收了玉米,收大豆啊,收获完了送国家啊”。悠扬的歌声道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你悄悄地走来,带来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色。飘飘悠悠从上面飞下无数黄蝴蝶,一伙在半空中盘旋,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深黄的衣裳变成了浅黄,浅黄又变成了赫黄,你看,它多像一个顽皮的小鬼。瞧那边的山上,高粱如醉,简直是一片红海,遮盖了半个天际,和霞光连在一起,红的像火焰似地燃烧。这一黄一红的连成一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甚至都忘了再过几天,寒冬就要来临了。你悄悄地走来,带来了美丽的秋光美景,带来了丰硕的果实,听,锣鼓喧天,好热闹,忙了一年的人们脸上露出了内心掩抑不住的喜悦:“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我迷恋着秋!秋绚丽多彩的时节,果实收获的时节,欣欣向荣的时节。【角度二】表面上看本文写的都是秋的真实色彩,而实际上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现,情和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我来练笔】请你写一个情景交融的片段,4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沼,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发出的声响惊得高飞。我站在车站前,心烦抖去落在发梢的雨丝,接连几天的细雨和几场考试的失利让我不由得心烦气躁,仿佛是为了和我的坏心情应景一般,雨似乎比刚才更大了。风把我身后的咳嗽声吹得七零八落的,仿佛满地碎金。我下意识地回过头,一个身高只到我肩膀的小男孩和一个白发零星的老人。大概是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吧,我暗想。小孩懂事地从老人手中拿过书包,背在背上,然后搀着老人,动作利落。我不由得一震,小孩没有说一句话,可他关切的心情已经传到了我这个旁观者的心中,一股暖暖的亲情。“啊,对不起。”伴随着后背一阵冰凉的触感,一声道歉在我身边响起。我诧异地回头,一个中年妇女正在收起她那把边角有些磨损的伞,一边朝我抱歉地笑笑,她提着一个满满的菜篮,带着满足的笑脸,从她身上几乎看不到等车的焦急。再次与她目光相接,我似乎看到妈妈在油烟浓重的厨房中做菜的身影。我突然有股流泪的冲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