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2课时)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33773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2课时)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2课时)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2课时)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2课时)学案【考纲要求】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夯实基础】 (识记、背诵,划线部分为大家必须掌握的内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 取消自由贸易;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内容: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B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 废除实物分配制。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斯大林模式”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A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B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C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3、苏联的改革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A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C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考点探究】探究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时间1918-1921(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背景目的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特点行政命令建设经济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作用集中力量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混乱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经验教训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质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课堂演练1(xx广东高考历史、2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课堂演练2(09广东历史)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究2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历史条件: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个人因素:斯大林个人专权独断作风.2、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3特征;经济: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4评价:(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联迅速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保障,为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3)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课堂演练3(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课堂演练4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探究3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调整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原因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1953年)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改革内容经济上: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精简机构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共“二十大”)经济: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政治: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直接原因)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造成。(根本原因)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堂演练5(锦州期末)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O 一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课堂演练6(xx江苏,22)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 )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拓展延伸】拓展1苏联建设和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4、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5、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标准拓展2比较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 全盘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拓展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列宁时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主题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斯大林时代:经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1936年颁布新宪法,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形成.主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时代:斯大林去世后,为了消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内进行改革.主题是社会主义改革.【巩固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