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9戊戌变法(中国近现代史)复习学案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29461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9戊戌变法(中国近现代史)复习学案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9戊戌变法(中国近现代史)复习学案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9戊戌变法(中国近现代史)复习学案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9戊戌变法(中国近现代史)复习学案人教版【考纲要求】大纲条目细化要求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背景、思想传播的主要方式、影响开始与失败的标志、主要措施及其评价顽固势力破坏变法的手段、戊戌六君子性质、意义、失败原因与教训【自主复习】一、戊戌变法的背景(或条件)1、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客观原因)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爱国心和利润的驱使兴起了一次实业救国高潮。意义: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运动掀起。3、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公车上书)4、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原因(来源):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 意义:早期的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局限性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起步,民族资产阶级还未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不完整、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但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他们的思想为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时 间: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活动: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意义: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梁启超:在上海的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提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中国维新变法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巩固清朝统治,不甘当“亡国之君”,利用变法夺回最高统治权。二、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 1、背景: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推行变法,在中发展资本主义,而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变法,反对改变封建制度。 2、时间代表:1898年1月24日下午,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3、核心: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只是形式,兴民权才是资产阶级的目的。) 3、实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4、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大解放: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第一次思想大解放。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二次思想大解放。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第三次思想大解放。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第四次思想大解放。其中影响最大。三、百日维新 1、识记常识: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及其宗旨、定国是诏。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 帝国主义的入侵严重危害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是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想借助维新派的力量,通过变法来夺取大权。 光绪帝当时还年轻,意气方刚,比较容易接受外部的新事物,且民族危机深重使光绪帝迫切需要通过变法来发展国力,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2、内容:引导学生从政、经、军、文等方面来识记。主要让学生自己记忆。 3、评价百日维新:政治方面有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是指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预政权,过去他们连上书的权利也没有,现在可以参与议政了。但这还不等于民族资产阶级真正参与了政权,中国还是封建帝制。变法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定宪法等内容。经济方面的变法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厘金制度。文化教育方面的变法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但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还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内容上依旧保留了封建文化的残余。四、戊戌政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 1、戊戌政变的原因和实质:原因:维新变法运动严重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即得利益,危害到封建专制统治。因此,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破坏。实质:反对发展资本主义和维护封建反动统治的反革命政变。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失败原因主观上: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反封反帝)-根本原因。表现在: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寄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群众,没有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也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客观上:强大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如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历史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启 示:只有通过革命暴力,才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符合历史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如何戊戌变法评价:积极: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都是爱国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爱国救亡这一主题的,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从变法内容来看,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符合历史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从维新思想的传播来看,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之间的权力争夺,又有“帝党”与“后党”之间的宫廷斗争。局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自上而下的该良运动。维新派不敢彻底进行反封反帝斗争,不愿发动群众,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注定要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重点问题】1、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区别和联系2、关于清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求理解掌握【巩固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泰西方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具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待,人无固态,奸生心。陈涉踔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怎样的态度?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收获反思】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城高三年级文科班级: 姓名: 日期: 组编: 樊业兵 校对: 审核: 第 周第 课时高三历史学案3.3098答案:C4.3099答案:A5.3100答案:D6.3101答案:C7.3102答案:C8.3103答案:C9.3104答案:A10.3105答案:B11.3106答案:C12.3107答案:C13.3108答案:B14.3109答案:C15.3110答案:B16.3111答案:A17.3112答案:D18.3113答案:D19.3114答案:D20.3115答案:D21.3116答案:B22.6494答案:B23.6495答案:B24.6498答案:C高一历史学案考点9:戊戌变法(同步)城【真题演练】1(01江浙20)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2. (01广东9)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3(01全国春季9)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4(02上海历史12)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 太平军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义和团5(02苏粤11)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A制定宪法 B召开国会 C开制度局 D废除科举6. (02天津16)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的是( ) A. 魏源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张之洞7(02上海文综9)右图1所示著作的作者参与了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8(02上海文综10)在右图2所示刊物上提出过的著名口号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 民主和科学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9(03广东大综10)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10(03江苏8)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11(03广东文综10)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恃革命以开之12(03天津16)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 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13(04上海文综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14(04辽宁广东8)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A. 西方科技的传播 B. 重商思潮的影响 C. 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 改良思想的推动15(05全国二21)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A时务报 B中外纪闻 C国闻报 D循环日报16(05全国三1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17(05广东8)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 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嬉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18(05全国三18)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开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设立译书局D废除科学考试19(05辽宁9)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 B. C. D.20(05上海12)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司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A 烈士精神 B 种族成见 C 浪漫性格 D 厌世心态21(05上海13)右图是旧画报上的一幅新闻图片, 图中现象的消失距今最少有:A 80年B 90年C 100年D 110年22.(xx年江苏卷)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A一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3.(xx年重庆卷)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24.(xx年重庆卷)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共进会 D兴中会 25.(xx年江苏卷)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 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 B C D26.(07江苏)8. 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是提倡民权和西学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是抨击封建思想文化27.(07海南历)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28.(07全国I)1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 A仿效近代军制编练 B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C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D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军官 29.(08广东单)6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30.(08广东文基)23.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 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 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 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31.(08海南)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32(xx年北京文综17)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B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33(xx天津文综历史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D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34(xx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C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獒笔下的孔子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35(xx年重庆文综20)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C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A B C D36(02上海历史33)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n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 Kuang Hsu帝是谁。问题:(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2分)(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4分)37.(02苏粤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材料三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足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回答: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7分)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8分)38.(07广东单)27(16分)阅读材料: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2分)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4分)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39.(07天津综)37.(32分)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4分)(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4分)40.(08宁夏)4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41(xx年全国卷文综37题第(2)小题)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特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期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帮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答案要点:考点9:戊戌变法【重点问题】1、关于清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求理解掌握如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概述这一时期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政策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调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接受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甲午中日战争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0世纪初在“新政”中奖励实业。原因:办洋务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维护清朝统治。接受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主要是因为列强以武力为后盾,攫取了大量有利于对华输出资本的特权;清政府腐败无能。对民族工业放宽限制是因为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评价:这些措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被迫进行的调整。它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清政府的这些调整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清政府企图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没有达到目的。【巩固拓展】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 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 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2、君主立宪;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不正确;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实行改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真题演练】1-5DDCCD 6-10 CBCBD 11-15 BADCA 16-20 CDDAA 21-25 CACBB 26-30 CDAAD 31-35 CBDCC36、答案(共40分)答案要点:答案:(1)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2)郑观应是(甲午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37答案:(15分)教育内容:西学成为重要内容,仍保留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培养目标:主要不再是“忠臣清官”,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7分)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4分)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可)。(4分)38(1)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2)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3) 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4)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39(4)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5)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40答案要点:(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41(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