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四)人民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29433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四)人民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四)人民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四)人民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四)一、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B宋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争失利C“送礼”加重了宋政府和人民的负担,导致“积贫”D“送礼”客观上有利于北方地区的安定和贸易往来答案B解析“送礼”指的是岁币,北宋用金钱换来短暂的和平,使自己内部可以休养生息,巩固内政。同时也促进了宋、夏、西域之间的边境贸易,但加重了宋政府和人民的负担,国库本就空虚,大量岁币加剧了财政危机。所以A、C、D正确,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有胜有败,故B不正确。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为解“天下之忧”,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A裁并机构,强干弱枝 B改革科举,废明经科C方田均税,减轻徭役 D严格考核,限制恩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B、C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只有D是范仲淹改革的内容。3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A“民富财足” B“减损浮冗”C“重敛于民” D“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谷有余”“用有余”“货有余”可以看出是民富财足。B与题目无关,从“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可知不是重敛于民,从“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可知是把农、工、商放在同等位置,故D错误。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A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提取能力,考查青苗法实施的问题。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可知青苗法被官府借用、强制摊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所以选B。5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形成“保兵知警守”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 D更戍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6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变法时所采取的措施是()A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B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C由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D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答案D解析王安石指出了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不能选拔实用型人才的弊端。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早在王安石变法前就已经确立,排除;C项属于北宋初年科举制度发展的表现。7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答案B解析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材料中提到的“谗佞”之人实际是支持变法的人,正是由于这些人支持变法,所以被司马光称为“谗佞”。8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话反映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中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引起百姓反对B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C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D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题干“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可见是官吏强迫百姓借贷,引起百姓反对,致使变法失败。B、C虽是变法失败原因,但不是题干体现的内容,D不是变法失败的原因。9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两幅图片,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 BC D答案A解析第一幅图片中“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哭诉”反映出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对变法的态度反对,符合材料主旨。第二幅图片中的场景和“保甲法纯粹是催命法”的控诉,反映保甲法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兵役负担,符合材料意思。10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重大的改革,二者的共同点有()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富国强兵选拔实用人才加强思想控制A BC D答案A解析是两次变法的共同点,加强思想控制只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时试验过“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利民之政”变成了“扰民之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其实中农、富农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贷款,但地方官员就是硬逼着他们贷款,因为要完成指标。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1)根据材料,归纳青苗法实施过程中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目的和着眼点是什么。(3)根据材料归纳王安石变法为何变成悲剧。答案(1)特点:王安石不顾地方实际,硬性摊派指标;程序复杂,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借贷成本过高;实际借贷范围扩大;官吏乘机侵夺百姓成风。(2)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着眼点:调节国家利益与地主阶级利益的再分配。(3)原因:新法实行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地方官吏盘剥百姓,伤害农民利益。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本身的腐朽。12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材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中期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答案(1)财政危机,积贫积弱。(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边患危机)(2)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体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3)态度:基本肯定;理由: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问材料一描述的是“三冗”现象,它直接导致了北宋的财政危机,形成了积贫积弱局面。第(2)问王安石的理财观根据材料二中“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作答;体现可根据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王安石对变法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最后一个词“肯定”作答;理由从材料三可看出以下几点:获取财政收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说:“窃惟朝廷从初散青苗钱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债取利,侵渔细民,故设此法,抑其豪夺,官借贷,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材料二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之极矣”。(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光的观点,并分析其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答案(1)观点:放贷取息无助于赈济贫弱。原因:司马光代表保守派利益;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2)观点: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评价:朱熹观点是错误的。王安石出于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的根本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富国强兵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自身的腐朽与女真族的强大。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等信息分析可知,司马光的观点是放贷取息无助于赈济贫弱,原因从司马光的阶级立场、青苗法推行的情况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祸乱之极矣”可知,朱熹的观点是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评价”需结合史实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