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练习.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25994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练习 一、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住怀里,她俩在月光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1用“”画出片段中小女孩写小女孩的幻想的句子。2、从文段中找出一组近义词和一组反义词。近义词:( )( ) 反义词: ( )( )3、填空。(前后所填的内容形成对比) 小女孩幻想飞到没有 、 、 的地方去,因为她的现实生活是 、 、 。4、用“”画出文段中的排比句。5、选择关联词语填空。(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小女孩的幻想( ) 是美好的,( ) 这个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 ( )她 幻想的地方实际上并不存在,( )她最好只能活活冻死在街头。6、“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什么意思? 7、小女孩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的原因食什么? 8、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融入了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gng gng)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玛丽居里几(j j)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地读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地词语。 ( )的追求 ( )的信念3、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下面的要求。 缩句: “淡蓝色的荧光”是指 这句话赞扬了居里夫人 4、“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指: ,“伟大自然发现”是指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 。三、 快来吧 亲爱的爷爷 凡卡接着写道 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 带我离开这儿 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1、在文段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2、段中的“我”是指 ,“指望”的意思是: 。“指望”的反义词是: 3、凡卡来到大城市里做学徒,本指望学会 ,能养活自己。可来这儿做的事跟 没有一点联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常常 、 、 ,凡卡多么可怜啊!所以他说他的生活: 。4、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凡卡 的心情。四、8、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1、 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司空见惯: 。 追根求源: 。2、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里的“?”是 ,“!”是 。作者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3、 这段话选自 ,这是一篇 ,作者是 ,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 。4、 真理是怎样找到的? 。 5、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些。1、这段话中的“这些”指的是: 2、这段话中的破折号表示 3、这段话主要写 4、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六“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这段话选自我们学过的课文 ,作者是丹麦作家 。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好的东西”,这句话中她曾经看到过美好的幻象有: 、 、 、 。 3、结合上下文理解,段中的前一个“幸福”的含义是: ,后一个“幸福”的含义是: 。 4、你还读过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吗?请你写出两个他的童话作品名称。 七、天气好极了,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乐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洗过似的1、这段话是按 到 的顺序写的,写的景物有 、 、 、 、 、 ,突出了三个特点: 、 、 。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凡卡什么样的心情? 3、这一段细节的描写对全文表达中心的作用是 。八、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融入了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 。 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 、 、 ,有 、 的追求。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选自课文 。 3、课题中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 ,更是她所体现的 。、阅读(1)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店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1)光景: (2)娴熟: 2这段话主要写_。 3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这段话写得有详有略,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5你喜欢过春节吗?你是怎么过的?请介绍一下。 (2)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烤验),会(锻炼 缎炼)出一颗独立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 转动)为巨大的(能力 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数勃勃生机。种树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1 把画“ ”的句子缩句。 2 划去第1自然段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3 读画“ ”的句子,回答问题。 (1)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词语 (2)句中的“不确定”是指 ;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想到哪些“不确定”的事: (3)这句话是借 来比喻 ,这种写法叫 。 4这几段话选自台湾作家 的 。 5你从这段话中获得的人生启示是: 。(三)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1、 填空。(1)写出段中带点字的近义词。照( ) 熬( )(2)上面这段话出自课文 ,作者是 ,原名叫 。2、请用直线画出段中的夸张句,这个句子形象地说明了 到了什么程度。3、用“ ”画出段中作者对腊八粥的评价句子。4、读了这段话,我想起了古诗元日的开头两句: 。(四)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1、 从选段中找出两对意思相反的字或词。( )( ) ( )( )2、 最后一句中的“这一夜”是指哪一夜? 3、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本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4、 请你写出你记得的一副春联。 5、 从“万不得已”、“必定”你感受到什么? 6、 用“”将这段话分两层,你这样分的根据是 7、 段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 、 、 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明了除夕的红火热闹。(五)过了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 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1、在段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从“我又哭了”和“又勉强看了一遍”说明“我” 。 3、“咬紧牙”表现了“我”对敌人的 ,此时“我”一定在想: 4、段中画“ ”的句子既是“我”对母亲的问话的 ,也是对课文开头的 (六)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1、 这段话由 句组成,第二句讲这个队伍的宗旨是 ,这个句子中“ ”和“ ”两个词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与 的密切关系。 2、这段话是全文的开头,指明了 (七)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1、在段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这段话中,第一句讲 ,第二句讲 ,第三句讲 ,第四句讲 ,句与句之间 ,意思 。(八)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 1、为人民服务是 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 同志而作的演讲。 2、请用“ ”划出本段的中心句。 3、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 或( ) 4、这段话由 句组成,是围绕 的问题来说的,一句一句联系地非常紧密,第一句总说 ,第二句引用 的话,进一步说明 ,有的人 ,有的人 ,第三句指出人死的意义不同的原因在于为 而死,最后指出指出 (九) 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着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五湖四海: 2、用“ ”画出段中的排比句。 3、文中“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是指 4、这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 ,在这篇文章里,点明我们这个队伍的宗旨的句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