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政治 第二章第三课 文化创新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25111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政治 第二章第三课 文化创新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2020年高三政治 第二章第三课 文化创新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政治 第二章第三课 文化创新学案【学习目标】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4.创新与借鉴、融合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 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和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 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 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途径)(1)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处理好古今文化的关系) 。其具体内容?(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关系)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3)依靠力量:(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1、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3、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4、文化创新表现在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5、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6、“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7、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A级:xx福建卷1.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 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xx江苏卷2.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剧,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 B. C. D.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xx安徽卷3.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A. B. C. D.xx北京卷4.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主观题:见5年高考3年模拟【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