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资料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23280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资料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资料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资料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资料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人教版第一部分 2003-xx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2003年:A、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政治史) 材料一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大西洋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 1890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拱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这一演说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确立的标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他们采取何种政策。(4分)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5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入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社会经济原因。(5分)B.问答题 (美国、政治史) 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冷战初期(19461955年),美国是如何逐步确立并巩固其霸主地位的。2004年A.阅读下列材料:(文艺复兴、文化史)材料一: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潘汉典君主论译序材料二: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材料三:他(马基雅维利)那些歌颂强者,宣扬暴力的主张,都是围绕者一个中心思想为了实现统一的意大利这个最高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不仅如此,透过这些似乎骇人听闻的言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政治思想中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马基雅维利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王锐生马基雅维利译序回答:(1)马基雅维利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2)马基雅维利所处的那个时代,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归纳马基雅维利的主要思想。(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代表什么阶级的何种要求?B.问答题(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史)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结束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xx年A.材料解析题(美国、经济史)B.问答题(英国、日本、经济史)第二部分 基本线索 一、经济史(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 简单协作时期 (14世纪16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 (17世纪19世纪初期)2蒸汽时代 (19世纪初-1870年)3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后期 (1917年1945年)信息时代 (1945年始)(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展,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2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就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全球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三) 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自由资本主义运动2垄断组织的出现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五) 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1 日本 2新加坡 3韩国 4泰国、马来西亚 5印度 6西亚 7中国二、政治史(一)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1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2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二)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1启蒙思想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 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美国共和政体的形成法国共和政体的艰难历程(三) 近现代国际关系1 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 欧美为中心 美苏为中心(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一战前) (一战后) (二战后) (20世纪70年代后)2.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西葡 英法 英德 英美 苏美 南北矛盾3主要大国间的关系英法关系。 法德关系。 英德关系。美国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英美关系。 美日关系。 美苏关系。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争:(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平:(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雅尔塔体系(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四)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科学理论 革命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本专题包括早期工人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列宁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基本知识;中国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 民族解放运动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洲独立战争背景;主要事件: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911804年海地革命;18151826年西属拉美独立战争;葡属巴西独立。性质:反对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还是早期典型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反帝斗争;20世纪30年代亚非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背景、性质、突出事件、意义、特点)。3.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三. 国别史【专题概要】主要国家: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国(苏联)第一种方式:总述(以英法美为例)英法美三国是世界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三个国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典型代表,英法美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史特别是它们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及对外政策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及国际关系的演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1资本主义制度在英法美的确立与演化资本主义制度在英法美的确立(17至19世纪初期) 英法美三国采用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革命前 在上述三国封建主义、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或民族矛盾已非常尖锐。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政权,确立资产阶级专政或实现民族独立,以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于是在人民的推动下,资产阶级担负起了反封建或反外来压迫的领导任务。 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革命,斗争充满了曲折,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及妥协贯穿始终,量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法国通过1789年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在挫折中前进。在经历了热月政变、督政府和第帝国时期之后,封建的波旁王朝复辟,使法国又走了一段“封建道路”1830年的“七月革命”,终结了法国人的“封建恶梦”,确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又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美国的这次运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法美的巩固和发展(19世纪中期)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英法美的资本主义。英国通过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法国经历了1848年二月革命,九月四日革命等一系列革命,到19世纪后期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国则爆发了南北战争,彻底扫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上的障碍种植园奴隶制。 英法美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法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法国由原来的世界第二降至第四。虽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这一特点,使三国都产生了垄断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帝国主义特征有着明显不同,佃三国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通过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对外,三国则参加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去。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英法协调了冲突组成协约国对付同盟国,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而美国则通过自19世纪早期以来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成为了西半球的霸主。2两次大战期间的英法美(1914年1945年) 一战中,英法俄一方的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欧洲展开了大战。大战前期,美国宣布”中立”,同交战双方做军火贸易:大战后期,为捞取战利品而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成为战胜国。战后,在英法美的操纵下,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由英法美主宰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英法美之间既争夺又勾结,如英反对法国过份削弱德国,拒绝参加法国的安全保障同盟;英法反对美国控制国际联盟等。特别是英美之间矛盾尖锐,英美矛盾成为战后初期帝国主义之间的最主要矛盾。 大战不仅对英法美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邑引起各国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战后英国经济衰退,政党政治发生变化,殖民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经济霸主和海上霸主地位丧失;法国成为债务国,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在外交上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推行“结盟”政策;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外交上推行金元外交,妄图通过“金元”控制全世界。 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英国召开渥太华经济会议,法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危机措施,这些各具特色的政策都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面前,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促使法西斯发动的局部战争扩大为全球性的二次大战。二战全面爆发后,英法美为了自身利益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3。二战后的英法美(1945年至今)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为了取得世界霸权,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美国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打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口号排挤英法。 英法在大战中受到削弱,在亚洲的广大殖民地丧失殆尽;二战后,拥护美国的“冷战”政策,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靠美国的援助经济得到了恢复。 50至70年代,英法美的经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而获得高速发展,进入70年代以后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进入滞胀阶段。第二种方式:分论(以日本为例)日本手工工场时期 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历史进程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后 19世纪中期前后,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后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 明治维新后,加紧侵略朝鲜、中国,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一战及其后 一战中,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一战后,作为战胜国无理要求据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拒绝。 一战后,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霸权,并被打破独霸中国的局面。 军部促成了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37年,与德、意结成法西斯同盟,同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战及其后 二战中,对中国及亚洲国家的侵略,犯下了滔天罪行。 1945年,日本法西斯投降,标志着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形成与美国抗衡的一足。第三部分 强化复习的内容1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则推动了以法国大革命为核心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并且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对美洲和亚洲的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发源于17世纪的英国,完善于18世纪的法国,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的特点。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的解放运动,试比较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区别。举例说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是怎样实践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学说的?启蒙思想对亚洲国家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宣扬人方主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那种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风气,推动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以天文学的革命的开端,勃然兴起。法国启蒙思想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号召平等和个人自由。它促进启蒙运动的形成,直接为法国资主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区别:启蒙运动将文艺复兴提出的以“人性”为中心考察一切提高到用“理性”去思索;文艺复兴以反对天主教会神学来追求现世幸福,是一次在“复兴”古典文化形式下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抨击教权主义、专制主义,追求政治民主、个人自由,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整套政治构想。法国大革命中,1789年制宪会义发布了人权宣言,提出了“人类生来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动摇的人权”“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等,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的学说。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体现了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的原则。许多启蒙思想家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鼓舞那里的志士仁人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如严复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介绍到中国,有力推动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日本明治政府派遣赴欧参观团考察,学习启蒙思想,有力推动了明治维新的深入开展。随着启蒙思想在拉美的传播,拉美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长“自由、平等”口号成了拉美先进人物的共同理想,殖民地人民摆脱西葡殖民压迫的愿望越强烈,促进了拉美独立运动的爆发。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作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两次典型代表,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此不多赘述,只有很好地区别两者的不同之处,才能纠正长期以来英国革命保守,法国革命彻底的传统说法,真正客观地认识历史。 思想准备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法国大革命早了大约一个半世纪,中世纪的因素比较浓重,所以革命通过清教徒运动来清除天主教运动,带有宗教色彩,而法国则是具有强烈批判性的启蒙思想。 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不同:英国废除了骑士领地制度。将全部的贵族领地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企业。而在法国废除封建权利只是使农民占有的土地变为绝对私有,对于法国贵族所有的直接领地法令并未涉及,因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这个最基本标准衡量,英国革命要比法国革命彻底得多。 国际环境不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进行着一场国际战争三十年战争,各大国都无暇干涉,法国却不同,遭到了欧洲大批君主国的武装干涉,为拯救革命实行了“革命恐怖”政策。 革命对象势力强弱不同:英国很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转变,法国是单一的天主教,基本不存在议会,国王至高无上,再加上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使法国成为十分典型的专制主义君主国,封建势力非常强大,英国的封建专制传统远比法国薄弱得多英国革命的阻力也比法国革命大得多。 斗争舞台不同:英国革命的舞台,是两大阵营王党控制北部和西部地区,议会控制的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法国大革命有一个明显的革命中心巴黎。3.对英国 “大陆均势”政策的认识英国长期以来在处理国家关系方面,一贯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其“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沿岸阵地,保持其海上霸权。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实质是使欧洲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为此,英国在各个时期采取的“均势”措施有: 17世纪18世纪与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目的是争夺巴尔干,联合法国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沙俄。 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英国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 一战后,德国战败,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20年代,法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英国拒绝了法国的结盟建议。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引的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4从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和结果。参考答案 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急剧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力争世界市场的优势,竞相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结果: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法等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又竟相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5世界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战略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法美等国家加强对世界的殖民侵略,拓展殖民地,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资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纷纷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发展本国经济,同时,随着各国国力的加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各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各国注重发展新兴工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调整经济结构,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各国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出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工业革命,造成了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贫穷落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其成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场所,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调整产业结构,抓住了经济起步与发展的机遇。6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试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指出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俄、美、中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简要指出各次“改革调整”的积极作用。参考答案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933年美国实施“新政”。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积极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美国罗斯福新政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积极作用: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并促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作用: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展,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在被征服的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2.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美、法、德、俄、日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就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3.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加大了对商品输出的需求,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进入大举资本输出阶段;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进行相应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就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一战后的德国和二战后的联邦德国经济都迅速发展起来。比较两次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国际环境的异同。参考答案同:战胜国对其在军事方面的限制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恢复和发展经济;战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劳动力素质也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都有美国的援助提供必要的资本;充分利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异:一战后,法国的严厉制裁是德国发展的不利因素;二战后,法德合作,进而建立欧洲煤钢联盟,有利于工业的迅速发展。一战后德国政局动荡;二战后相对稳定。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一战后的德国不曾有过。9二战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这一地区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相同的政策措施?这一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参考答案(1)条件因素。客观原因:二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亚洲经济的发展;冷战时期,美国出于战略需要,经济上施惠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情况好转,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世界贸易极为活跃,为出口主导型的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西方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性企业向国外转移,亚洲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这一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扩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主观原因: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这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造成了互补性,如日本淘汰的传统产业被四小龙接过来,后四小龙又将失去优势的产业向东盟、中国转移;构成该地区经济整体的结构优势。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者居上。这方面起步最早、最成功的是日本, 80年代以来,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不利因素:美苏争霸使亚洲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战争与军事对峙常常阻碍经济交流和发展;亚洲地区长期受西方侵略,殖民地历史长,经济基础薄弱。(2)政策措施: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动态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发展民族工业,提高生产,满足国内需求。面向世界市场,建立外向型的经济发展体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3)历史影响:亚太地区的世界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标志着太平洋时代的到来;这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该地区迅速地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了该地区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从国际关系来看,这一地区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日益显示了它的重要地位。9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却以其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成为当代政治经济关系的中心。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以及经济全球化问题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它包含着多元的含义。从内容上看,至少包括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从模式上看,至少包括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就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19世纪末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总之,离开了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就无法生存。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既需要国内市场,又需要世界市场。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由它开始的资本主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经济领域的这一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对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它以重工业为重点,具有极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重工业为主导,由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为主导。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发展加速,并呈现出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它促使生产力三要素发生巨大变化,使生产率显著提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阶级状况的变化,引起了世界经济的变化,使世界经济结构出现新的格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下,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声。二战后,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建设: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历程。“一战”后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遇到危机后于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又被斯大林模式所代替。以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都不成功。二战以后,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的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枝独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奠定了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宰的世界国际经济秩序的框架,建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集团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1947年成立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95年建立WTO。 11.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问题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社会主义革命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势必带来严重影响。 苏联解体和乐欧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井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并加以完善。12.两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发展三个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与建立;19-20世纪初期三大发现和综合化;20世纪40-50年代科技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呈现专业化、综合化两大趋势。世界近代文化与当时中国文化相比较。13.资产阶级的民主化进程和评价问题 进程:民主思想的产生(欧洲启蒙运动)为实现民主化而进行的斗争(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文件;进行革命或改革)民主化进程的起步,即革命胜利以后用立法的形式,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颁布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即资本主义国家强化国内的民主建设。1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自由资本主义运动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5.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以及重要的国际组织。16.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勃涅日列夫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解体中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斯大林模式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失败)改革开放17.世界现代史上美国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60-70年代。18.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发生的背景、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的状况。19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20世纪30年代亚洲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背景;性质; 突出事件;意义;特点)二战后经济发展(原因、对世界形势的主要影响)。20.重要人物的评述(主要以七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人物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