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五 两宋时期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23188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五 两宋时期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五 两宋时期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五 两宋时期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五 两宋时期学案【复习策略】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上, 理学、心学产生发展。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 词、元曲等辉煌灿烂。【考点预测】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两宋时期公元960年2月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都开封(古称汴梁)。1127年赵构登基,承袭大宋王朝的正统,以杭州为临时首都(故称临安)。“两宋”王朝的历史具有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具有的特点:政治、军事上衰弱,文化、科技上却成果斐然。终其一朝,两宋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全国的统一,总是处于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对抗中,前期是辽、西夏,后期是金和蒙古人。在这些对抗中,除却太祖、太宗两位开国皇帝外,两宋王朝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态势,基本上靠以“金钱买和平”的方式维持局面。但就是在这种近于苟活的岁月中,两宋王朝却繁衍出了极其发达的文化、商业和科技。针对这一特点,历来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派从其政治上的萎靡不振着眼,批评这是一个衰朽的王朝;另一派则从其繁荣的文化、科技与商业着眼,称赞它是文化最为灿烂的王朝。双方观点在基本史实上出入不大,关键在于所赖以立足的立场不同,而这种立场的强弱,又依时代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大抵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之时,对两宋持批判态度的立场就占尽上风,借古代的爱国英雄鼓舞当前的斗争勇气,借批判宋代的懦弱君臣来抨击眼前的投降主义;而到了太平盛世时期,对两宋持肯定态度的立场就重新抬头,以古代的繁荣为今天的繁荣助势。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的原因是: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政治因素: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过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为什么说华夏文化造极于两宋?宋代文化为什幺能够跨越百代,超过汉唐?一、华夏文化造极于两宋的种种表现政治上,宋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乃至当时整个世界最完备的文官政治。宋代历朝不仅宰相及政府各部用文臣,而且用文臣掌军,担任各级地方官吏。但这些措施,有些也是双刃剑,特别是对武将的过分防范,既有利于结束晚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又使南北宋实际从未完全统一过中国,最后是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蒙。哲学上:形成了程朱理学,后人又称为新儒学。理学的真正创始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直至南宋朱熹始集其大成。理学是宋代文化的突出特色,对宋、元、明、清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个领域无不打上理学的烙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学家提倡三从四德,女性缠小脚的汉族陋俗于焉产生。史学:特别发达。中国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为宋代司马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从先秦至宋前,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是宋以前的编年通史。中国史书的又一种写法为纪传体,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以后历代相袭,成为中国的正史。科技:发达,沈括博学多闻,对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着梦溪笔谈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宋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普遍使用,故宋代图书的撰著和流通均大大超越前代。翻开任何一部古籍目录,都不难发现,无论经史子集,一至宋代就陡然增多,宋人著作流传至今者有五千余种。文学:更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宋词最能代表宋代文学的特色。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别树一帜,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于唐诗的风貌。出现了不少新兴文体,如诗话、词话、笔记、日记、楹联、话本小说、杂剧和南戏等。宋文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名作如林,所谓唐宋古文八大家,宋居其六就是明证。艺术:各个领域颇富创新精神,书法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绘画有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画湖州画派。宋人对音乐也有深入研究。徽宗专设大晟乐府,使词从民间和文人词取得国家乐府的正式地位,影响甚大。随着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戏曲艺术也很繁荣。北宋京城开封内,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上自皇帝近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喜观看杂剧。杭州的勾栏瓦肆更是鳞次栉比,规模数量都远远超过开封。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开拓: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这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开拓是分不开的。三、发展教育是宋代文化发达的重要原因北宋学校之设遍天下。中央设有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地方有郡学、府学、县学,民间有书院、乡校、家塾。宋代书院林立,著名的有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濂溪书院、茅山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它们成了当时学术的中心,聚集了一流的学者,培养了不少人才,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由于教育的发展,宋人的文化素质远远高于前代,出现了很多神童、才女和儒将。宋代科举设有童子科,有关神童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宋代才女也很多,最著名的是李清照、朱淑真。宋代妇女多能诗,在家中往往承担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宋代的很多名臣都与他们母亲的教育分不开。由于宋太祖提倡武臣读书,故即使行武出身的武将也往往知书。四、鼓励文人关心国是,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是宋代文化发达的又一重要原因。宋太祖夺得天下后不久,建隆三年就立下戒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王朝十分重视广开言路,鼓励士人关心国是,批评时政,提出改革建议。但宋代毕竟是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王朝,文祸之多远远超过唐代。三大诗案基本上都是党争的产物,以个人恩怨为诱因,而成为政治斗争中打击异己的工具,但也只是贬谪而已,并没有杀过一个人。五、重视学习邻国文化宋王朝不仅注意承传传统文化,也很重视学习邻国文化。宋代的民族矛盾一直很尖锐。为了防止泄漏国家机密,不仅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交流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而且对同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密切的邻国也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但是,即使如此,宋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仍有很大发展。宋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汉籍的大量外传。宋以前,中国典籍基本上靠手抄流传,连中国人自己要得到一部书都很困难,对外传播更微乎其微。宋代刻书业很发达,大量图书通过公私渠道流传到国外和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政权所统辖的区域。六、儒释道三教并重宋代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还表现在儒释道三教并重上。宋代诸帝从尚文抑武出发,对儒释道三教都扶持,大大推动了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就主流说,宋代儒释道并崇是有利于宋代文化的繁荣的,是宋代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七、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很多,中唐以来的社会变革,特别是庶族地主取代门阀地主而登上政治舞台,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文化的繁荣,都是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而宋代社会崇尚文化的风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考点 1、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与扩展1. 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从历史的眼光看, 是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现象,传统农业正是在这种矛盾中创造出骄人业绩来的。2. 手工业的发展(1) 制瓷业: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2) 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 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3.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1)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2) 元代:交通发达, 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4. 对外贸易(1) 两松: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收入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2)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考点 2、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1强化中央集权(1)宋朝:军事上, 收兵权, 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 由中央掌控大部分的地方赋税。(2)元朝:设立行省制。这一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加强君主专制(1)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考点 3、思想文化的繁荣 北宋时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考点 4、科技文化的高峰1. 科技(1)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2) 宋代指南针用于航海。(3) 宋代火药用于军事, 并出现管形火器, 开创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2. 文学(1) 词是宋代文学发展的标志。苏轼创立豪放派, 南宋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词风, 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2) 随着城市的发展, 世俗文学也迅速兴起。宋代的话本对后世小说和戏剧很有影响, 元曲则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3.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重难点解析】1.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1) 不同点: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政治制度, 盛行于西周;郡县制, 战国到元朝以前的封建社会;行省制, 元朝以后。与中央的关系:分封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有相对的独立性;郡县制, 是中央下属的行政机构, 官员由皇帝任免, 直属于中央;行省制,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和影响:分封制, 前期起到积极作用, 如使西周疆域扩大, 统治巩固,但是, 因为有较大的独立性, 容易造成国家分裂战乱, 破坏统一。郡县制和行省制, 有利于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一, 积极作用明显。(2) 相用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实行目的都是为巩固统一;都产生过积极作用。2. 比较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异同(1) 同: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 异: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 最终贯通明“理”, 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 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就能成为圣贤, 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 宋明理学的特点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是儒家思想汲取道教、佛教的有益内容,并注入哲学因素,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思辨性的儒学。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以及内含于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综观宋明理学,心学一派对于伦理道德以外的事物并无兴趣,理学一派由于“格物穷理”的理论指导,对于万物之理的认识仿佛也有超出伦理道德狭隘范围的趋势,然而其理论目的仍然指归于对儒家伦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把握。所以,无论是理学的宇宙论、本体论或知识论,都不能简单地与西方哲学相比附,其思维的对象不是自然与万物,而是伦理与道德,其理论的旨趣不在于人类理智对于自然对象以及人类理智自身的把握,而是人类对于社会伦理价值与规范的正当性的认识和对于主体道德的个体自觉。(1)可取的一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