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若干理论.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220533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4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的若干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人际交往的若干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人际交往的若干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三章人际交往的若干理论 第一节人际交往理论一 符号相互作用论 象征性交往理论 概念 它旨在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 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 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 主观解释的重要性 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 2 所谓象征 就是用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展现出来的活生生的具体人来衬托交往另一方的形象 使交往双方的关系明朗起来 清晰起来 并且明确意识到自己在交往中所担任的角色 3 主要观点 1 米德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 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 米德等最感兴趣的是研究个体 群体 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 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4 3 米德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 提出了一个公式 即刺激一符号的意义一反应4 米德认为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见下图 5 米德的人际交往相互影响模式图 6 符号相互作用论优点 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 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 估计 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 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 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 所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7 符号相互作用论缺点 它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 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 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 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8 二 场合交往理论 康波和斯尼格 1 交往中的个体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 A 交往者怎样认识所面对的交往情境B 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 2 场合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行动 9 场合交往理论优点 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我们有参考价值 场合交往理论缺点 它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景化 简单化 忽视了人作为 社会人 的一面 以点遮面 以偏概全 过分夸大了情境 场合的作用 10 三 自我呈现交往理论 欧文 戈夫曼 概念 任何参加人际交往的人 在于借助自己的言语 行动向对方叙说自己的事 这就是自我呈现 主要观点 1 向他人表演自己 以求得肯定的评价 2 强调自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一种手段 3 认为人在交往中可能有不同动机和目的 4 它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谋划的气氛 11 自我呈现交往理论优点 强调交往的动机和目的 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自己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他人 社会 试图以真诚来换取别人的信任 符合基本的道德原则 自我呈现交往理论优点缺点 为了实现交往目的 可以不择手段 置他人的利益 社会的利益于度外 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 12 四 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 概念 它来源于经济交易理论和对动物的心理研究 它把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当作一种交易 我对你付出什么 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 交换双方要公平 13 主要观点 1 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2 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报酬代价 3 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 分配上的公平 原则 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14 社会交换理论优点 概念表述明确 可操作性强 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 交往中的平衡关系 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 重视交往的效果 15 社会交换理论缺点 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 忽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 支援 无私贡献 献身的行为 五 T组理论 勒温 概念 勒温和助手对交往中接受敏感性训练的T组进行系统实验 目的使参加实验者理解和培养群体作用能力 16 要点 1 交往中人们是按角色来行事的2 交往动机和目的埋藏在我们的无意识中 3 应努力使交往双方藏于内心的感情表面化 17 4 训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取样本 观察群体行为过程与反馈 创造紧张气氛 强调个人和组织变化的价值 18 T组理论优点 注意到交往中人的动机和目的 强调对潜意识训练 以便提高其敏感性 T组理论缺点 忽视对交往行为的考察研究 重意识而不重行为 失之偏颇 19 第二节人际特质理论 概念 人际特质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 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 20 修茨理论的优点 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对人际关系实质的了解 有助于我们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 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 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21 修茨理论的缺点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这种理论忽视了阶级关系 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 在运用这个理论观点的同时 应当引起注意 22 二 霍妮 K Homey 的观点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逊顺型 从事社会工作 如医学 教育进取型 从事商业 金融 法律方面和科研方面的工作分离型 从事艺术 雕塑美术工作 23 第三节人际激励理论 一 需要理论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1 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2 需要的激励处于动态水平中 它依次逐渐发展变化 24 3 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 4 每个人都具有七种需要 只不过在不同时期 不同年龄阶段 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5 26 需要层次论的优点 A 高低层次的划分正确 科学 B 指出低层次是人共有的 高层次具有是难能可贵的 C 需要是多层次 多水平的 27 需要层次论的缺点 A 忽视了个别差异忽视了层次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B 过分强调人的价值是先天潜能 对社会生活条件重视不够 C 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否定了人的理想 信仰 世界观等需要的重要调节作用 28 2 E R G 理论 奥德弗 他认为人的需要只有生存需要 E 相互关系的需要 R 成员发展需要 G 三种 如图 29 主要观点 1 如果个体在各个层次中的需要得到满足越少 期望值越高 2 较低层次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 对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满足 因为个体总是希望自己不断进取 发展自己的 3 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得少 则对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渴求也越多 30 E R G 理论的优点 在人际交往中满足人际关系的多种需要是很重要的 只有人际关系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 才能向高层次的人际关系发展 这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参考价值 E R G 理论的缺点 忽视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实质 把人的复杂需要简单化 机械化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31 3 成就激励理论 戴维 麦克利兰 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还有权力需要 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 基本观点 1 不同的人对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排列层次和比重是不同的 2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特点是 事业心强 注重实际 敢冒一定的风险 3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造就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才 32 成就激励理论的优点 把人们培养成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 提高抱负水平 并矢志不渝为之努力 使群体具有更大的内聚力 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和谐 33 二 归因理论 海德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因果关系的一组理论 基本观点 第一 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第二 社会推断问题 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 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和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 期望与预测 即从过去特定的行为和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的行为 34 1 海德 F Heider 的通俗心理学 1 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 A 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致性理解的需要 B 控制环境的需要 2 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要确定个体与他人稳定的基本的配置能力 3 海德认为因果归因遵循一条 不变原则 4 在对因果关系的大部分认识中 核心的问题在于某一特定的行为或事件 是归因于内部状态还是归因于外在环境 35 2 成就动机归因韦纳等人 F Weiner 于1971年提出了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类型 这里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 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即决定控制源 第二 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必然发生的 还是偶然发生的 即稳定性 然后才能进行归因 36 三 期望理论 弗罗姆 概念 期望理论是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程度 及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 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 从而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 37 主要观点 1 当人们内心有某种需要 又有达标的明确途径和可能性时 往往表现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 2 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 38 用公式表示如下 激励水平 M 期望值 E 效价 V 3 影响激励的因素除期望值与效价外 还有关联性 指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之间的关系 报酬 能力和个人选择的特定行为方式等因素 39 成就动机理论的优点 这个理论在人际关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在人际关系中 人们只有自觉地评价自己努力的结果 预测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对需要实现的目标作出主观估价 才能提高激励水平 主动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0 成就动机理论的缺点 它把人们的激励行为简单化 过分夸大了主观因素对人的影响 而忽视了外界环境 物质奖励对人的作用 强调了个体 而忽视了群体 社会对个人的作用 41 四 公平理论 亚当斯 概念 它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当个体发现自己付出多获得少 或获得多付出少时 就会体验到心理的紧张感 并会出现以下行为 42 1 改变自己的付出量 2 活动中给他人施加影响 改变他人的获得与付出 3 选择不同的人进行比较 4 歪曲对自己或他人付出和获得的认识 5 离开当前的情景 43 人们通过与周围其他人比较 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和消除不公平 以维持个体的激励状态 这样就可以在人与人之间 或工作与绩效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关系 如下图所示 44 公平理论的优点 如果个体在与他人的比较中 觉得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是公平的 他在群体中就以团结 合作的面目出现 这样 有利于造成一种激励的心理气氛 个体对他周围的人际关系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 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增加公平性而减少不公平性 45 公平理论的缺点 揭示了个体是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评价自己 发现自己 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作为自己的参照系 个体在群体中是以竞争的面目出现 这往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46 第四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含义与分类一 什么是人际关系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是指交往双方在思想 感情 态度 意见等方面的亲密或疏远 相容或相斥 1 人际关系注意交往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 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47 2 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的心理成分构成的 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3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成份组成的 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近似 48 二 人际关系的分类1 按人际关系的媒介分类血缘人际关系趣味人际关系业线人际关系地线人际关系 49 2 按人际关系发展程度划分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人际关系障碍的人际关系封闭的人际关系3 按人际关系的需求划分包容型需求控制型需求感情型需求 50 4 按人际关系的外部表现 划分为 外露型 对相容者十分亲密 形影不离 对相斥者横眉竖目 十分冷淡 内涵型 对喜爱者内心爱慕和向往 对讨厌者心里厌恶但不露声色 伪装型 表里不一 时好时坏 反复无常 持人处世以利益和环境为转移 51 5 就人际关系的内容而言 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 法律关系 道德关系 信仰关系 文化关系等 6 就人际关系的状态而言 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正常关系 竞争关系 协作关系 障碍与冲突关系 开放与封闭状态关系 52 7 以交往的不同角度来分类 交往频率高 关系密切的称首属关系 交往频率低 关系疏远的称次属关系 8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人际关系可这样划分 A 按需求性质B 按喜欢程度C 按双方相互地位D 按关系存在的时间 53 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 人际吸引的理论概述 一 定义 人际吸引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以感情因素为主的 交往双方相互给予积极 正面评价的倾向 人际吸引的三个层次 合群 喜欢和爱情 二 人际吸引的形成注意 认同 兼容 深度交往 54 二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一 心理因素1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原初效应 1 概念 它是指一定条件下最先映入认知者视野中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 它是交往双方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的影响 55 实验结果是 第一 二组的看法与介绍的说法一致 第三 四组的看法则同先提出来的说法一致 可见 对陌生人的印象由提供信息的先后顺序决定 先来的占了优势 先入为主 经验表明 对一个人的认识 首次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往往按首次的印象来解释后来出现的信息 为了形成统一的印象 如果后来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 就会使之屈从于前面的印象 即使注意到了后来的信息 也会认为那是偶然的 56 2 首因效应形成的原因它的形成与我们知觉的恒常性有关 3 首因效应的启示A 利用首因效应创造条件 促进交往活动 B 防备首因效应 避免受骗上当 C 掌握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1 靠的是外部特征和 所说的话 2 运用好脸部表情和体态语言 3 使用文明礼貌语言 4 注意自己的站姿和坐姿 走路方式及一些习惯性动作 57 2 近因效应 1 定义是指在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交往活动有更大的影响 2 近因效应发生的条件 58 实验结果说明发生近因效应是有条件的 第一 如果要求被试者每当呈现一个形容词之后就进行一次对某个人的判断 那么 开头的信息作用就会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发现 在形成最后印象时新近提到的特征便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 在开头的信息与最后的信息之间有较长时间的间隔 或者 在中间插人其他的与形成印象无关的活动项目 也会削弱优先效应 并显示出近因效应 59 3 首因与近因效应的区别与联系A 在完全没有时间间隔时 首因效应的作用较大 而有了相当的时间间隔 近因效应作用就会较大 因为时间会淡忘一切 B 对完全陌生人形成的印象中 首因效应的作用较大 对较熟悉或原来较熟悉 但久未谋面 现在又到一起的人 近因效应的作用大 60 C 人物的发展基本上按第一印象延续 则首因效应起作用大 如果出现与第一印象相悖的现象 则近因效应的作用大 注意 无论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 都依附于认知主体的内在价值评价 4 近因效应的启示1 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 2 开诚布公 积极沟通 61 3 月晕效应 1 定义 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对某个人形成的整体印象 影响到对此人的具体特征的评价和认知 通俗地说 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 扩散性地得出或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 就像晕轮或月晕一样 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 所以称晕轮或月晕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 62 实验结果 把这位访问学者当作教授的学生对其身高所作的估计 差不多比相信他只是一个大学生的判断者要高出6厘米 而在估计平时授课讲师的身高时 却没有表现出这种偏见 结论 看来像学术职称这样有关社会地位定向方面的好特性 会对关于生理特性等 如身高的判断产生光环效应 63 2 晕轮效应的种类正晕轮效应就是由对象的某些积极肯定的性质或对他良好的印象 推导 想象出他还有其他一些优点和长处 从而对他做出肯定的评价 负晕轮效应就是由对象的某些消极的特点或对他的不良印象 推论 想象出他还有其他缺点 从而做出否定的评价 64 3 晕轮效应的原因1 心理定势 中心性质 的扩张化和泛化 心理定势对人对事由于先前一些事情的影响而形成的某种固定倾向的心理状态 中心性质就是对形成印象有决定意义的特殊信息 65 2 在于内隐人格理论的作用我们相信 人的各项品质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比如 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 富于幽默感 肯帮助别人 容易相处 而冷淡的人较为孤独 古板 自我中心 不愿求人 也不愿帮助别人 甚至怪僻和自私 这样 对某人只要有了 热情 或 冷淡 的一个核心特征 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 产生了晕轮效应 66 4 晕轮效应的启示A 有些个性品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要以一当十 以偏概全 B 利用自己的晕轮效应 发挥优势 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 67 4 刻板现象 1 定义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 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课前训练 你认为美国民族最典型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你认为上海人 北方人 南方人 最典型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68 2 刻板印象的作用A 可以简化复杂的现实世界 一般来说 我们往往先按照某类人容易辨别的类的特征 然后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共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们身上 并以此为根据去知觉和判断他 B 由于过于泛化 常常是不大准确 消极性主要在于 由于这种刻板印象过于泛化 常常是不大准确的 它导致对他人的知觉判断方面的错误 很难准确地形成正确印象 69 3 刻板印象的类型角色刻板印象 即人们对不同的社会阶层 社会地位和职业的人的一些固定看法 一般人都认为老年人稳重而过于保守 青年人敢于创新而失之冒进 知识分子似乎总是戴眼镜的书呆子相 干部似乎总是满脸正经 不苟言笑 男子重事业 马虎粗心 大胆敢为 女子重生活 性情柔弱 安于现状 经理是大腹便便 西装革履 学生穿戴整齐 文质彬彬 思想激进等等 70 区域刻板印象 即对一定区域如南方与北方 沿海与内地 不同的省份的人所具有的一般的看法 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很多 如以籍贯或区域来判断和区分人们的特征 认为江南人聪明伶俐 随机应变 山东人性情豪爽 胆大正直 吃苦耐劳 而天津人 北京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般被认为是比较能说会道 善于交际 关心国家大事 上海人精明能干 经营有道 71 4 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 主体类型不同形成的刻板印象 其次 信息形成的刻板印象 最后 地理原因形成的刻板印象 5 刻板印象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特定的群体接触 然后将得到的一些信息或特点固定化 当再次与属于这一类的其他人交往之前 马上就想到了那些固定化的特点 二是根据间接资料而来 72 5 刻板印象的启示A 掌握全面的感性材料 B 通过亲自考察和接触来判断 C 消除刻板印象的需要满足的条件 相互接触的地位平等有偏见的人处于不带偏见的人当中社会支持群体接触自我表现与本群体不同的特质 73 5 投射效应 1 定义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 即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其他人身上 罗斯的实验 他问实验的参加人员他们是否愿意背一个大牌子在校园内走 80名被试者中 48名同意背牌子 他们认为大部分 62 人都乐意背 而拒绝背牌子的被试者 则估计只有少数 23 人乐意背 74 实验结果表明 投射效应的实质就在于 强加于人 即把自己的特性 爱好 情感和愿望投射到认知对象身上 以为对象也是如此 从而做出不合乎实际的评价 在人际交往中 投射效应往往会对他人的情绪 意向做出错误的判断 其实 一个人对别人的评价往往是自我人格的最好测定 75 2 投射效应有以下三种表现相同投射 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强加给对方愿望投射 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对方情感投射 过度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爱者 而严厉地指责甚至肆意诽谤自己所厌恶者 这种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时有发生 可带来认知的偏差和对别人人格的歪曲 76 3 克服投射效应的办法A 要正确地理解别人 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对方 而要把评价对象放在以往经验的背景中去加以评价 根据对方的言谈举止和各种活动背景及其结果去实施判断 不要过多掺杂自己的思想和性格 必要时可调换位置 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的多想想 B 要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 把握自己内心的思想 欲望或行动倾向 避免可能的投射效应发生 做到公正地评价每一个人 77 二 社会因素1 相似因素相似即双方有很多相近或相同的地方 1 相似的表现A 双方在年龄 性别 籍贯 职业 社会地位等方面 具有某种一致性或相似性 彼此就容易相互吸引 B 兴趣爱好相似容易相互吸引 兴趣 爱好相似 共同话题多 彼此谈的投机 交往的吸引力强烈 反之 则无话可谈 78 C 态度 观点相似也容易相互吸引 生活的天平总是把价值定向相似的人 放在同一个秤上进行衡量 所谓 人以群分 人生观 世界观相近的人 自然容易萌发交往的愿望 产生情感上的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 不少白人宁愿同态度 价值观与自己相同的黑人交往 也不愿意同态度 价值观与自己不同的白人交往 尽管肤色的区别在他们眼中也是重要的 79 2 相似吸引的原因A 彼此态度一致 能情投意合 志同道合 能被同一体而感受 白居易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俗话说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B 是一种间接的自我肯定和欣赏 能得到预期的报偿 能验证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C 参加类似的社会活动就多 80 2 互补因素 1 概念含义互补指的是双方作风和性格不同 但是 一方对待另一方的方式或态度 并不影响另一方以个人的心愿处世行事 甚至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习惯了的处世行事方式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2 互补性吸引的原因A 寻找某种需要的满足 81 B 人会依照人们给他们的性格去生活 C 有利于自己的全面发展和成功 D 长期共存需要性格作风的互补 3 注意的问题A 性格 作风上的互补有一个前提条件 那就是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应一致 B 并非所有相反的 或不同的特征就必然是互补的 82 C 相似性和互补性的关系如有的大学生希望找大学生为对象 但又想找专业不同的 有的大学生想找一个漂亮的生活型姑娘 但又要求她们的思想品质和价值体系与自己相差甚小 这说明 人们为了和谐相处和人格完善 总是把相似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考虑 既要求对方在人格特质方面与自己相似 又要求双方需要的满足能达到互补 83 三 时空因素1 邻近因素 1 概念 是指人们生活空间的距离的接近 现实中 人们生活空间的距离越小 双方越容易接近 彼此之间则容易相互吸引 2 空间邻近会增进人际吸引的原因A 邻近为交往提供了机会 增加了交往的频率和更多的了解 体验 易于导致亲密关系 84 B 邻近与利害关系相关 人们有友好相处的期望 C 能满足自己多方面的愿望 如社交的需要 感情的寄托 信息的获得 生活的关照等 3 邻近还指时间 职业 背景的距离的远近 4 邻近因素对人际吸引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85 四 个人特质因素个人的特质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 才华和能力 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成分 这些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心理内化来实现的 1 仪表因素 1 人人都是爱美 追求英丽 86 2 人们愿与美貌者交往的原因 1 爱美是人的天性 美的需要是人类的需要 2 人们从各个环境中学到 漂亮的人值得爱 的道理 3 认为美貌之人具有其他许多方面的优秀属性 4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 觉得荣耀和光彩 3 内在品质比外在相貌更稳定 更可靠 更代表人的本质 87 2 才华和能力 阿伦森实验 他准备好四个人的讲话录音 让每个被试听其中的一个 这四个人是 A 几乎是一个完人 B 一个犯过错误的完人 C 一个平庸的人 D 一个犯过错误的平庸的人 然后要被试对这四个人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犯了错误 能力超群的人被认为最有吸引力 犯错误的庸人最无吸引力 十全十美的人其吸引力属第二 88 1 阿伦森 犯错误效应 实验结果说明 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 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 使其吸引力更强 它告诉我们 一个人在交际活动中拥有的 资本 财富 才华 能力 越多 就越能产生吸引力 使人喜欢你 而不是厌恶你 每个人都应该能产生吸引力 使人喜欢你 而不是厌恶你 每个人都应该使自己的潜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学习 生活 工作中表现出最佳的精神状态 89 2 原因分析A 满足求知欲望和对名人的崇拜意识 B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 人际关系的改善 1 感受性训练 2 角色扮演 3 人际测量表 90 2 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美 主要指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模式 比如直率或拘谨 坦诚或虚伪 勇敢或懦弱 智勇双全或轻举妄动等等 一般地说 人们在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 性格 气质等个性品质 对人际交往的建立与发展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些个性品质很容易导致人际吸引 而不良的个性品质则很难与人有融洽的感情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