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学案 湘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9980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学案 湘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学案 湘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学案 湘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材P67活动思考代纪距今年龄/百万年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动物界植物界新生代第四纪181655142020512502923544174404955452 5003 8004 600第三纪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元古代太古代原始生命体地球初期发展阶段教材P68活动探究1可以。从材料中可知,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恐龙因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绝。2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全世界都感兴趣的问题,除材料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之外,仍有各种不同的假设:认为这与中生代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物等条件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或者认为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恐龙本身的蜕化、流行病等有关。总之,恐龙的灭绝与其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密切制约它的外在因素(周围环境)有关。例如,恐龙为适应环境向特定方向迅速发展,但中生代的地形、气候多变,而且植物的盛衰与恐龙生活的习性形成重要矛盾,导致其最后灭绝。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曾有一颗彗星爆炸,使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生物灭亡。教材P69活动实践对某家工矿企业进行调查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该企业排出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二是该企业排放废弃物数量的多少;三是该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P71活动实践1覆盖一层草皮的土堆边缘沉积的泥土少,而未覆盖草皮的土堆边缘沉积的泥土多,这说明草皮能减弱流水的侵蚀作用,防止水土流失。2只要在土堆上放置一些覆盖物,就可以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3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增加地表植被。4.教材P73活动思考1区别:成土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不具备肥力特征,与土壤有本质区别。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土壤层较厚,而热带荒漠带因为降水少,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较薄;温带湿润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发育的土壤层较厚;干旱和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较薄。教材P75活动探究(上)1水稻土是人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黏重的土壤质地,以利于蓄水种稻。2人类活动破坏植被、过度开垦、滥伐森林、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无防护措施的基本建设工程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教材P75活动探究(下)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通过这种物质循环,促成了土壤肥力的形成。2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发育而成,冲积土发育程度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也较好。3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在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由风力堆积形成的。教材P77活动实践各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大多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有关。要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治理措施,真正做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材P78活动探究1从“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图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草原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稀树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2教材图38“地球表层的差异性”中的箭头所指示的自然带自下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3各自然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如教材图38“地球表层的差异性”中的热带稀树草原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河谷地带与地势较高的高原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教材P79活动思考1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2影响纬度地带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教材P80活动思考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更替方向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举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变化方向热量非洲沿20E经线从赤道向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变化方向水分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2.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东经20经线依次向南、向北前进,自然景观由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依次更替,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原因是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3沿北纬40纬线向东前进,自然景观更替大致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教材P81活动思考1结合图39“垂直分异景观”与教材内容进行描述,合理即可。2(1)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的原因: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南坡的相对高度大,带谱较北坡复杂。(2)南坡降水多,因为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3)雪线高度与气温和降水密切相关。阳坡气温高,热量条件好,雪线较阴坡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背风坡低。在珠峰南坡雪线低的原因是因为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教材P82活动思考该地地形有序性表现为河漫滩与冲积平原,植被有序性表现为沙地、灌丛和草坪,土壤有序性表现为粗沙土、细沙和泥土。教材P84活动探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如樟树、漆树等,动物主要有猕猴、灵猫等,土壤以红壤为主。寒带冻原带分为苔原带和冰原带。苔原带由于各月气温都很低,降水也少,树木不能生长,地面只生长苔藓、地衣等;主要动物有驯鹿;土壤为冰沼土。冰原带全年气温极低,地面全被冰雪覆盖,主要动物在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南极地区有企鹅。教材P8586活动探究该活动要根据当地的学情和教学资源许可的条件下进行,可操作性较低,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关注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