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19692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共48分;第卷为非选择题,共52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第卷共6页,32小题,每小题1.5分;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卷纸上。第卷(共48分)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 家向往太古, 家向往禹世, 家向往西周, 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分别应该是指( ) A儒、道、法、墨 B道、儒、墨、法C道、儒、法、墨 D道、墨、儒、法3“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4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5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6 表2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7. 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 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 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 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主张“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鞭挞程朱理学,挑战正统权威思想8.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 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 解最为契合的是 ( )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C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D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9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 ( ) A宣扬“知行合一” B否定孔子思想 C反对“格物致知” D强调主体意识10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11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著名的玉堂春遇难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这传递出的信息是 ( ) A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思 B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C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D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12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13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14苏格拉底说:“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 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下列能反映材料中苏格拉底意图的是() A抨击日下世风B美德是万物尺度 C教育育人兴邦D天赋是教育基础1515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美第奇家族购买一件希腊式花瓶花费4850弗洛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这一现象 ( )A表明资产阶级热衷于艺术品投资 B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C表明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导致社会奢侈风气盛行16 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现了()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17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宗教 改革建立的新教 ( ) A仍以神权统治为核心 B违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追求 C思想解放的程度有限 D坚持因信称义否定因行称义18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这从本质上说明()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19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 ( )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20博马舍(17321799)是法国著名剧作家,在其著名作品费加罗的婚礼中,剧中出身低微的主人公费加罗为追求爱情质问荒淫的伯爵:“就因为你是个大贵族,你便自以为是个大天才啦!只凭着门第、钱财、高官、爵位,你便这般得意忘形!其实你何德何能,配有这么多的享受至于我嘛,本是一个小小的老百姓,混在芸芸众生之中,然而,我为谋生自立施展的手段和显露的见识,比起统治西班牙一百年的还要多。”作品的思想意义在于() A弘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生价值 B呼吁自由平等,宣传理性思想 C挑战教皇权威,倡导宗教改革 D树立公平正义,反对贫富分化21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最早塑造出文学中的“世纪病”形象,其特征是孤独、忧郁,悲观、失望,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有评论称“这是所有不满于平庸、有思想、有才智的人在资产阶级新世界中的共同感觉。”材料表明“世纪病”()A根植于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B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C其有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特点D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22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表示,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是读者了解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最好入口,“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实作品。它将你带进普通人的世界,更弥足珍贵的是,用不了多少年,随着这些亲历者的离世,我们就更无法去了解这段历史了。”下列著作与该作品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23有人评价19世纪某画家的画作,认为它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有人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它完整!”也有人说这位画家“在意的不是局部细节的真实和完善,而是变动不居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下列美术作品的风格与评价相吻合的是() 24下图为2014年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在被誉为“好莱坞的风向标”的杜比剧院举行首映礼。导演滕俊杰说:“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迈开了第一步,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这绝不会到此为止,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创意智慧和创新勇气,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出去。”这充分体现了() A中国京剧开始走向全世界B京剧艺术魅力普遍受到世界肯定C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D技术进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25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该书 的遭遇主要反映了 ( ) A. 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 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 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26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 1908 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 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27.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 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 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 ) 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8 . 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 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29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 的第一步”的演讲,梁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的刊物,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 国与世界”。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 A辛亥革命的推动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社会变革的需要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0科学家在评价某物理学理论时说:“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材料中的“这一发现”()A它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B与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一致C说明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和本身分布状态D说明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31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批评家指责大众媒体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音,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音限制在小范围内。”以下对杰里本特利这段话理解比较恰当的是()A借助于信息技术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显著特点B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和语音上始终处于优势C英语已成为全球性语音使其他国家语音消失D更多国家的民族经济文化不再能够独立发展32 1952年,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高等学校由211所减为182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55所减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为39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加为32所,农林院校由17所增加为29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这次高校院系调整()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仿效了英美高校体系限制人文社会科学C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作出的举措D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调整工作的重心第卷(共52分)33 (1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9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 影响。(10分)34 (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予了它,但它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救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环在知识分子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 摘编自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材料二 在西方历史上,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却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竟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因为解决一个比西方社会问题更严重,而国人又目光短浅,更具思想惰性的国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场运动充其量只是对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及那些与城市联系紧密的国人施行了精神洗礼,而对远离城市的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在广大的农民中引发思想地震了甚至连思想的痉挛也没有。 摘编自冰云陈独秀先生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功过得失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指出这场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10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在“思想谱系”上的 根本区别及两者在斗争目标和影响上的相同之处。(11分)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淄博一中2017级高二学年第一学期 期中试题 历史答案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BDDACADCDBCBDDBA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CDCBDDBDACCDCAAA二、非选择题(共3个大题,33题19分,34题21分,35题12分,共52分)33(1)重点:重民;仁政;富民。(共3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找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每点2分,共6分) (2)发展:人民要有参政权;主权在民;提出三民主义。(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影响: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每点2分,共6分)34、(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发展的需求;启蒙思想的影响。(6分) 不同:前者:持续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2分) 后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入;被社会大众所接受。(2分) (2)区别:前者是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民族主义);(2分) 后者是理性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发展)。(2分) 相同:目标: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4分) 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3分)35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3分) 论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依仗其先进科技,从各方面加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极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8分)结语: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