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版: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218133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版: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2-2013学年版: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2-2013学年版: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据史料记载 隋朝建立后 仍沿用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但第二年隋文帝就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 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背景 自主探究 提示 可结合课本17页第一段 魏晋以来 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 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创立前 做官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1 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2 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晋书 刘毅传 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晋书 王沈传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西晋 左思 咏史诗 只注重门第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一 科举制的诞生 1 科举制 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 科举制的诞生 3 科举制的直接作用 从此 门第不高的读书人 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力 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孔颖达 唐经学家 隋大业初 选为 明经 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房玄龄 唐初名相 中国十大贤相之一 因玄龄善于谋划 如晦善于决断 史称 房谋杜断 二 科举制的完善 进士科 以策论为主 明法科 以律令为主 明经科 以儒家五经为主 明书科 以书法为主 明算科 以数学知识为主 唐代科举考试要考试科目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二 科举制的完善 二 科举制的完善 1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 2 武则天 创设殿试和武举 3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翁同和状元匾 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 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武举考试内容 负重 骑射 步射 马枪等技术 武举的创设对唐朝会有什么影响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内容 唐玄宗 1 这是谁的贡献 2 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要考诗赋你会怎么办 3 请你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 教育等方面会呈现什么景象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隋文帝 隋炀帝 分科考试 设置进士科 通过选拔官员 科举制诞生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扩充 进士科第一名的称 开殿试 设武举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国学规模 状元 生员 俗称秀才 童试 举人 第一名称 解元 乡试 贡士 第一名称 会元 会试 进士 第一名称 状元 殿试 想一想 假如你是一位书生 你必须通过哪些努力才能考取状元 殿试的创立对科举制的完善有什么作用 三 科举制的影响 张九龄 房玄龄 据统计 唐玄宗开元年间 科举出身的宰相 占有三分之二 1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私塾 2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三 科举制的影响 王维 韩愈 白居易 3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诗赋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三 科举制的影响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 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4 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追根溯源 看图 了解一个古代读书人的经历 捷报 举子看榜 做官 苦读 赶考 应考 试卷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登科后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粟 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陈子昂 王昌龄 岑参 韩愈 王维 欧阳修 苏轼 苏辙 柳公权 进士及第的历史名人 请找出与科举制有关的句子 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解元尽处是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登科后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度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 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 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 而且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 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 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科举制的弊端 1905年9月2日 袁世凯 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四 科举制的废除 课堂小结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晋书 王沈传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西晋 左思 咏史诗 只注重门第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陈子昂 王昌龄 岑参 韩愈 王维 欧阳修 苏轼 苏辙 柳公权 进士及第的历史名人 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考试人数多 以考取进士为荣 进士科第一名称 状元 唐太宗 现存的唯一一张状元卷 关键人物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隋文帝 隋炀帝 分科考试 设置进士科 通过选拔官员 科举制诞生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扩充 进士科第一名的称 开殿试 设武举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国学规模 状元 三 科举制的影响 政治 思想 教育 对外国的影响 改善了用人制度 加强了统治 加强了思想控制 笼络了知识分子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影响外国的选官制度 文化 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请找出与科举制有关的句子 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解元尽处是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登科后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金榜题名 名落孙山 独占熬头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粟 有谁知道以上三句话和我国古代哪种考试制度有关 隋唐科举制的历程表 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正式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扩充国学的规模 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开始殿试和武举 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初创 完善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隋文帝 科举制的完善 1 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 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 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 进步 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 它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 2 弊端 使大批知识分子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 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 二是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 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如何评价科举制 魏晋以来选拔官员的弊端 按照门第的高低选拔官吏高门子弟做大官 寒门子弟无法做官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贡院考场 捷报 翁同和状元匾 考生作弊用的内衣 1 隋文帝 开始分科考试 一 科举制的诞生 2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 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 近11万名进士 数百万名举人 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隋唐以后 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 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 中国历史上 善于治安邦的名臣 名相 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艺术家 科学家 外交家 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 进士和举人之中 唐代的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刘禹锡 颜真卿 柳公权 白居易 宋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 苏东坡 司马光 朱熹 包拯 寇准 明代张居正 汤显祖 海瑞 徐光启 清代 纪晓岚 刘墉 郑板桥 林则徐 张 蔡元培等文化名人 都出自状元 进士和举人之中 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在科举制考试的年代 一位考生在试卷中把 昧昧我思之 错写成 妹妹我思之 主考官阅卷 提笔写下评语 哥哥你错了 成为一时笑谈 李鸿章的一远亲参加考试 无奈腹中点无墨水 希望考官给予照顾 便在试卷上写 我是李中堂的亲妻 戚 考官阅卷写下 你是李中堂的亲妻 我不敢娶 取 这些没有真才实学的考生 依靠关系能被录取吗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 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 其标准有三 家世 道德 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 才德的评论 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 称为 品 品共分为九等 即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 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 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 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 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 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科举制创立前 做官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1 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2 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晋书 王沈传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西晋 左思 咏史诗 只注重门第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一个读书人的一生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登科后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大雁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