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6037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构想:本节教学的构想是基于高效课堂的模式,着眼于更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精心设计了提问环节、展示环节、评价环节、拓展环节来完成的。其中提问环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其余环节都是随之而来的自然延伸。在优化提问环节方面我主要把握了提问的浅入深出、环环相扣、围绕核心、适当引申四原则,同时做到了一个兼顾即理解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兼顾,追求理解上的质形合一。例如:合作探究部分的四个大问题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就很好体现了四原则一兼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同学们了解时代背景及魏晋风流,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其诗,特别是其田园诗的特色及常用艺术手法,培养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按由知人论世到解题知意再到学习写法的步骤去鉴赏一首诗歌,提高鉴赏能力;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同学们高雅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人格境界,从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教学时间:一节课教学准备:学案批阅及反馈、教学辅助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故事说的是谁呢?对,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二、复习学过的陶的诗文,勾起回忆。三、文学常识填空,了解陶渊明的相关知识。根据初中的积累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先了解作者陶渊明: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四、诵读诗歌:1、老师范读;2、师生合作读;3、学生齐读。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自由朗读: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五、词句释疑1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品性。性:禀性,本性。丘山:指大自然。此两句意谓从小没有迎合世俗的兴趣,天性本来只爱山川自然。 2、尘网:世俗的罗网,尘世,比喻仕途,官场。三十年:疑当为“十三年”。陶渊明从 29岁出仕江州祭酒,至词彭泽令归田,前后恰好十三年。此两句意谓偶尔失足误落仕途俗网,光阴虚度一去便是十三年。 3羁鸟:被束缚在笼中的鸟儿。池鱼:养在池塘中的鱼。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在仕途生活中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喻田园。此两句意谓笼中的鸟儿思恋昔日的丛林,池里的鱼儿向往旧时的清泉。 4守拙:保持拙朴、愚直的本性。是说自己不肯投机逢迎,不善与做官。此两句意味在南郊野外垦辟出一块荒地,自守愚拙重回故乡田园。 5方宅:住宅方圆四周。此两句意谓在方圆十多亩的宅地上,盖起草屋陋居八九间。 6荫:覆盖、遮盖。罗:排列。此两句意谓浓绿的榆柳覆盖着后檐,香艳的桃李罗列在堂前。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木与地域的不适宜还有许多说法,例如过去许多地方农村都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千万别鬼拍手”的说法,这些说法主要来自树木名称的谐音。(门)前不载桑(谐音丧),(房)后不栽柳(挽杖用的),门前千万别鬼拍手(大叶杨树,风一吹,叶子哗哗响,似鬼拍手)。 中国汉字是形音的有机结合,读音的作用不容忽视,故而谐音之说也是有些道理的。有趣的是,就在上述俗语流传很广的河南济原市,有一座始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的奉仙观,却使用了世界建筑史上榜上无名的荆(谐音惊)、枣(谐音遭),柿(谐音死)、桑(谐音丧)等四种木料:左柱枣木,梁为荆木;右柱桑木,梁为柿木。据说是有以毒攻毒、以正气压邪气的意思。这些梁柱,1300多年来虽历经劫难,履遭天灾兵祸,但仍巍然屹立,令人叹为观止。 7嗳嗳:昏暗不明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小村落。此两句意谓暮色中的远村隐隐约约,袅袅的炊烟依稀可辨。 8巅:顶端。此两句化用汉乐府鸡鸣行“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宫中”而来,意谓深巷中传来几声狗叫,雄鸡啼鸣相唤在桑树枝间。 9虚室:虚空闲寂的居室。比喻心室纯净而无名利之念。此两句意谓整洁的庭院一尘不染,空静的房室十分安闲。 10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不自由的境地。此两句意谓我已被牢笼困的太久,如今终于重回自然。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现出对淳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六、【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自由竞答:研读诗题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那么归园田居这个题目是啥意思?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哪个呢?答:“归”字,因为归是最核心的动词,一切活动都围绕归而展开。(二)、小组合作,品读诗歌,体会感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尽量用原文作答)1、诗人从何而归?对归前的官场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感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从尘网、樊笼里归;对归前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厌恶和悔恨之情;从“误”字和“尘网”、“樊笼”“羁鸟”“池鱼”等比喻可以看出来。2、为何而归?归的行为显示了陶渊明怎样的情操?答:因为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即本性使然,出仕也是情有所迫,屈心抑志之为;b、守拙归园田,即追求拙朴自然、厌恶机心深重、尔虞我诈,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所以一定要归;显示了陶渊明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3、归向何处?诗人在诗中是怎样描写他的归所的,是哪几句?这些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为何那样美?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最好能举一两例来鉴赏陶诗手法的高妙。答:归向田园;诗人在诗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几句来写其归所的;些许常景在诗人笔下之所以美,是因为:a、情人眼里出西施:诗人性爱丘山,却久在樊笼,终于可以鸟入高空,鱼回大海,欣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所以眼中之景也会远近相宜、温情有加,格外美好了。例如:写榆柳和桃李,分别用了“荫”和“罗”两个动词,把植物也写成了有情有义的知心好友,又岂能不美?b、看似常景,实乃为精心选择的意象,加上恰当的修饰,就共同创造了和谐优美的诗的意境,例如:方宅与草屋有点面结合之妙,榆柳、桃李与人村、墟烟有远近搭配之效,鸡鸣狗吠又有以声写静之用,八九、十余等约数以显其环境的宽松自由;暧暧、依依写出了淡远隐约之美妙;表现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白描和以声写静。4、归去如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答:归去返自然;表现了诗人返朴归真以后的轻松自由、无比喜悦的心情。具体步骤:先小组交流3-5分钟,然后1、2题口头展示,大家随机点评;3、4题提前黑板展示好,请同学点评,大家补充,老师校正。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七、自由拓展: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选择?今天你想要怎样的生活?(方式:老师引导,双方自由辩论。正方陶渊明归园田之举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正确的;反方陶渊明归隐是消极的逃避行为)1、大家评价:“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3、教师小结: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今天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施展才华,造福一方吧!七、【随堂练习】(一)仿句:1、舍高堂大屋之森严,得草舍茅檐之温暖。 舍 ,得 。 舍 ,得 。 舍 ,得 。2、人生路上,我们要名禄,但绝不助纣为虐; 要,但绝不 ; 要 ,但绝不 ; 要 ,但绝不 。(二)背诵练习:达到当堂背过。八、【小结】1、教师简单知识小结: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2、学科代表小结:总结本节主要内容,点评各人表现。九、【作业布置】练笔:以“我看五柳先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300字。教后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是对教学构想的最有力的评价,现在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当初的构想和设计,可以说基本满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提问环节的设计。我觉得本节课提问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好处:1、由于浅入深出所以学生容易进入思考状态;2、由于环环相扣所以上课才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连贯;3、由于适当引申和质形兼顾,所以课堂也有一定的深度。另外,我还有一个深深地体会就是课堂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问题体系,一切的参考书上的问题设计都不是自己的问题设计,只能参考不能照搬,一定要变为自己的体系,这样才能有自信、有新意、有章法、有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