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5946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学案课 前 预 习【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的主张。2方针: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_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4成就:到_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_。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_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内容:农业:A初级农业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_、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B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的高潮。手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_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A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_、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_轨道。B1953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_。C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_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意义:社会主义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成就:1中共八大召开内容:A社会背景:社会主义的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B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_的要求同落后的_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C主要任务:集中精力来解决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影响: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2八字方针:背景: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时间:_年内容:“、”作用: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到_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教训1“左”倾错误初步发展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_。表现:A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C“一大二公”为特点的运动。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为主要标志。影响:A国民经济和遭到严重破坏。B中国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认识: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它并不适合农村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左”倾错误恶性膨胀表现:19661976年的“”危害: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预习自测】1.(xx金华模拟)有同学对下图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有几个()A.0个B.1个C.2个D.3个2.(xx湖北重点高中联考)以下为1952-1959年我国总税收一览表(摘自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年份(年)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税收100114128128145154206249以下对表中数据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与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一五”计划的有效实施,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当家做主责任意识增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A.B.C.D.3.(xx武汉模拟)对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初,对联“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可能出自A.土地改革中的地主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C.“大跃进”中的农民D.“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4.(xx安徽示范高中模拟)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与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年份(年)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19%1.5%0.7%72%7%195733%56%8%3%1%以下A.新中国的成立B.优先发展重工业 C.苏联的支援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5.(xx惠州模拟)“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是针对()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三面红旗D.“文化大革命”6.有一幅照片摄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国。照片中几位女青年正兴高采烈地“登上”高产水稻田。请你为该幅照片配上合适的宣传词()A.“合作化道路带来惊喜,水稻亩产过千斤” B.“农业生产放卫星,水稻亩产十万斤”C.“抓革命促生产,水稻今年又丰产” D.“家庭联产承包就是好,人站稻上稻不倒”课 中 探 究1、(xx宁波模拟)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清史稿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陶煦租核材料二年代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设厂数(家)资本(千元)设厂数(家)资本(千元)设厂数(家)资本(千元)1872-1894年534 6971916 19610328 000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省份工厂数(家)职工数(万)人口总数(万)动力使用(机器动力)不用动力合计山东1218159362.47743 792江苏1491 1391 28814.26782 588安徽-3863862.4681 622湖北175155323.6793 414云南-932贵州-17170.0606966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8分)【选做题】2、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经济结构越合理就越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1)明朝中后期起,江南地区陆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直到鸦片战争前仍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请简析其原因。(6分) (2)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迅速,试结合19世纪以来的史实说明西方经济结构的变化。(6分)(3)为了实现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向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的?并说明其影响。(8分)课 后 拓 展1.(xx宁波模拟)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合作化前和现在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2.(能力挑战题)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3.(xx临沂期中)如图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A.对苏和对西方贸易额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应对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C.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召开中共“八大”,分析了社会矛盾的变化4.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5.下表为世界各国GDP总值与中国的对比(各国倍数以中国当年GDP总值为基数)1957年1978年中国369亿美元1 223亿美元美国11.9倍17.2倍日本0.83倍7.9倍西德1.39倍5.2倍法国1.56倍3.8倍对上表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经济深受“左”倾错误影响而停滞不前 B.说明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C.日本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并赶超了美国 D.欧盟的建立促进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6.【选做题】下表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相关数据编制而成。表中数据的对比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项目全国社会劳动者人数城镇职工劳动者人数占全国社会劳动者比例农村职工劳动者人数占全国社会劳动者比例1966年2.985亿0.535亿17.9%2.45亿82.1%1976年3.88亿0.87亿22.5%3.01亿77.5%A.城乡差距大大缩小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我国城市化有一定的发展D.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城市【知识体系构建】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曲折发展(参考答案)【预习自测】1.【解析】选B。从图中看出,五星代表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圆形代表的是私有制经济的消失,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菱形代表的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故选B。2.【解析】选D。1952-1959年我国的税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题目中从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民主政治及经济体制等方面分析了相关原因,都符合历史事实。【变式备选】(xx南京模拟)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A.B.C.D.【解析】选D。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出从1952年到1957年,中国农业、工业产值和对外出口都有较大增长,工业产值增长最快,故正确;“一五”期间,中国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只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远未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错误。3.【解析】选B。1950年,上海市私营工商业大量歇业,工人失业,资本家就说出了这句话,意思是说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信心,感到惶恐。针对这一点,中央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排除C和D;土地改革中的地主受到镇压,排除A。故选B。4.【解析】选D。通过1953-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相对而言,A、B、C不是最主要的,均可排除。5.【解析】选C。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是导致1959至1961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即针对这一错误。6.【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结合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国”和“高产水稻田”可知,当时农业生产上“浮夸风”严重,B最符合题意;A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是“文化大革命”时期;D是改革开放时期。【变式备选】阅读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统计表,产量出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中共八大的正确指引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解析】选D。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结合时间可判断,这与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紧密相关;A、B、C均与时间不符。【课中探究】1、(1)新现象:当时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2分)因素: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地主富商把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4分)(2)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处于弱势;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沿江地区发展较快;近代工人占总人口比例小。(3分)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民族资本处于弱势地位;沿海沿江地区交通便利,开放较早,受西方影响较大,发展较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近代工人比重小。(3分)(3)条件:新中国的建立;“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苏联的援助。(4分)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证。(4分)【选做题】2、(1)君主专制加强,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民主政治环境;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市场狭窄;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了海外贸易;儒家传统思想不利于培养务实的科技人才。(6分)(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方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化工业取代了轻纺工业(或答: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大企业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和福利国家。(6分)(3)学习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学习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中国农业经历了从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过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通过“三大改造”,在所有制上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4分)影响:积极: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消极:从长远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影响了生产积极性,也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4分)【课后拓展】1.【解析】选C。农村的“民怨沸腾”“生产凋零”“濒于破产”等信息揭示了人民公社化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瓦解和破坏影响。2.【解析】选D。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A错误;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结果,B错误;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与“八字”方针有关,故选D。3.【解析】选B。从图表中看出,1950-1955年,我国对西方的贸易额呈逐渐递减趋势,而与苏联的贸易额却逐渐增加,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变式备选】(xx亳州模拟)下表反映了1953-xx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B.最低点的出现与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C.新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明显变化 D.最高点的出现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最低点出现于1958年至1963年之间。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左”倾错误泛滥,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A、C、D材料无法体现。4. 【解析】选B。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A、C、D对材料解读都不完整。故选B。5.【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分析问题能力。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受“左”倾错误影响发展相对缓慢,从而说明了当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A错误,B正确;C、D不符合史实。【变式备选】(xx临沂期中)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粮票的废除说明()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解析】选B。粮票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标志性物证,它的陆续回收和消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6.【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A中“大大”不符合材料;B与材料主旨无关;D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由人数变化可判断,我国城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