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15256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蚌埠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渡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结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这样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自曾楠人民日报2017年11月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文化商业化浪潮直接造成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B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C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恶搞、选秀、真人秀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D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受众心理上圈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都促使文化泛娱乐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分析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的倾向,为文化泛娱乐化一系列表现提供了内在依据。B文章第一、二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出现的时代背景及一系列表现形式、具体危害。C.文章详细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D文章在深入分析文化泛娱乐化危害之后,指出了我们面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它消解了文化的深度与厚度。B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来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不良趋势。C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受到轻视带来文化泛娱乐化问题的出现。D只有在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化泛娱乐化才会失去生长的空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12分)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选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座的原因、对象各不相同,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B.大多数民众都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孕妇等有需要帮助的人。C.即使真的有人需要座位,大部分人也认为不让座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另外认为“他买了票,让不让是他的权利”的也不少。D.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人从来没有让座的经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让不让座和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B.“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C.“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而且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6 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鞭笋过墙聂鑫森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新篁,又有心事了?”“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口碑很好。”“夫人话外有音?”“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节约了大把时间。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两个人沉默下来。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别动!”“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不阻拦。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知我者,内人也。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非也。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对。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是隔壁邻居的声音。他们齐声答道:“在!”“你们别张罗晚饭了。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 (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B.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C.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老伴扯去罗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D.“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8. 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9. 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题,25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文选陈情表10.选出文章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B.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C.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11、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逮:及,至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12、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A、 和相同 和不同 B、和不同 和相同C、和相同 和不同 D、各不相同13.下列对文章中文化常识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B.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C.洗马:官名,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在宫中服役,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D.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表文。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1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5分)(2)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5分)(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小题。(9分) 鹧鸪天 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红蕖:荷花。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16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词的首句中“断”“明”“隐”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B.“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一句写景有香有色,与上一句空中的景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三句似人物素描画,其内心世界通过外部形象得以彰显。D词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豪情。17 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 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2)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叙写自己在回乡后和亲戚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 。(3)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 _。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为大湾区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 的支撑。大桥未开通之前,由于珠江口的天然阻隔,香港对珠江西岸的产业辐射能力有限,珠江东西两岸经济发展存在 。而大桥开通后,香港的经济辐射范围,将从原先的向北、向东, 地向西延伸。有研究机构测算,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陆运距离每减少 1%,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外资投入金额能分别增加 0.2%和 0.7%。就广东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加快香港的金融资本、人才和先进经验向珠江西岸集聚,让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而从香港、澳门来看,与内地的联通,不仅为港澳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天南明珠一线连。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站在珠海滨海大道上,远远就能望见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 ),正如珠江口老渔民所熟知的一句谚语,“开船要趁涨潮”。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三地深化合作大势已成,珠江口岸将书写新的繁荣传奇。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港珠澳大桥开通,为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B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C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D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B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C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D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设计,“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2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不可或缺 千差万别 循序渐进 如火如荼B至高无上 天壤之别 水到渠成 日新月异C不可或缺 天壤之别 水到渠成 如火如荼D至高无上 千差万别 循序渐进 日新月异22.下面是某毕业生写给知名文化公司的自荐信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 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李明,学习成绩特别棒,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大作曾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认为我很有文艺天才,将来应该能为贵公司服务。看到贵公司的招聘条件时,我觉得自己基本符合条件。希望贵公司一定不要拒绝我,我会为贵公司竭诚奉献。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暑期来临,各大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创新手段,暑期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不过,高校社会实践同样存在着敷衍、浮躁的问题:部分高校组织的一些打着“社会调查”名号的实践团,变成了观光游览的旅行团;本应深刻反映当地社会现象、提出有益建议的调研报告,变成了敷衍了事、草草完成的学术垃圾。这样的社会实践与调研成果失去了本应有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一名准大学生,你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怎么看?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 2.B 3.C1.D 解析:A选项原文是“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而非文化商业化浪潮直接造成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B选项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并且缺乏当前的限制;C选项,原文是“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2.B 解析:一系列具体危害是在第三段阐述的。3.C 解析:逻辑关系颠倒,文化泛娱乐化使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答案】4. A 5. C 6. 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老幼病残孕专座。从自身做起,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旁观者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让与被让者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别人让座,被让者要真心实意去感谢;不让座,也无须计较。(答其中3点即可)4. A项,曲解文意。不让座除了自己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对方考虑。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5. A项,材料一中“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可以看出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B项,以偏概全。材料说中的是“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D项,不是根本原因。6.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如,材料一中: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材料三中: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材料四中: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然后摘取关键词句进行整合,分点回答即可。7A 解析:(爱竹,先是障碍,后是媒介)。8.淡泊名利,直而有节。他爱竹师竹,先教书后做研究,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活得直而有节。(2分)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邻居求联他不应、求竹他 拒绝,这些都反映了他作为知识分子与世无争和清高孤傲的性格。(2分)勇于自省,与邻为善。节新篁突发心脏病,因为有邻里帮助而及时入院,住院期间他勇于自省,为自己过往的不当行为而惭愧,并决心主动改善与邻里的关系。(2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 ,答对三点6分。可以从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 9.与开头节新篁下午出院回家呼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2分含蓄委婉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完成、品格的升华,人物性格前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2分满口答应了邻居的邀请,说明节新篁已经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并融入邻里,预示着曲曲巷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主题。2分(每点2分,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现、结构思路等方面思考。)10C11C12A13B14B15翻译:1.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2.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呢。16D试题分析:D“殷勤”是拟人。17描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清新淡雅的景色。2分远处,树林尽头,连绵的山峰清新明朗;1分近处,翠竹围护着墙院;1分池塘边满是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1分白鸟飞上飞下,荷花照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1分试题分析: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18(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19.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答案B(A 项“让建设成为”句式杂糅;C 项“己无限的可能”前后矛盾;D 项“给建设成为”搭配不当。)20.答案A(A 项“口岸外形”“其寓意”分别与前一句构成顶针式衔接,“其寓意”又与下一句开头“正如”构成主谓搭配,故语气贯通。B、C 项“口岸外形”后置不能与上句末“口岸”构成顶针式衔接,C、D 项“其寓意”后置不能与前句句意构成顶针式衔接)21答案C(“不可或缺”形容不可缺少、非常重要,“至高无上”形容权力极大、地位极高,所以第一处填“不可或缺”。“千差万别”形容差异类别多,“天壤之别”形容差异程度、水平极大,所以第二处填“天壤之别”。“循序渐进”形容按计划、次序进行,“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就自然成功,香港向西岸发展是被吸引的,不是预先安排的,所以第三处填“水到渠成”。“如火如荼”形容气势、场面正旺盛热烈,“日新月异”形容面貌变化迅速,前者偏重形容过程,后者偏重形容结果,语境有“建设”正在进行的暗示,所以填“如火如荼”。)22答案 (1)将“拜读”改为“阅读”;(2)将“特别棒”改为“优秀”;(3)将“大作”改为“作品”;(4)将“天才”改为“天赋”;(5)将“一定不要”改为“不要”。(5 分,改对给 1 分,指出没改对不得分)23写作: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