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15244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南二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命题:高一历史命题中心组(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耕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 刀耕火种 B. 耒耜耕作 C. 石器助耕 D. 铁犁牛耕2.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明朝徐光启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 C. D. 3. 北史艺术列传记载北齐綦母怀文(人名)“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即用液态生铁对熟铁渗碳)。綦母怀文不可能 A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B使用煤炭做燃料C采用灌钢法 D使用粉彩瓷碗在炉旁喝茶4.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B.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 资本主文萌芽的出现 D. 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5. 徽商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他们讲究诚信,吃苦耐劳,将棉布、粮食、食盐进行大区域的贩运,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很多徽商致富后或“弃贾从儒”,或买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徽商将积累的财富都用于扩大再生产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传统四民(士农工商)观念对徽商影响很深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 6.小农经济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形式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主要是因为A. 受到儒家“仁政”学说的影响 B. 农民是封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C. 封建统治者是农民利益的代表 D. 小农经济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需求7“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政局动荡不安 B. 社会分配不公 C. 土地兼并严重 D. 重农抑商政策8有学者描述某位航海家:“这要感谢他,因为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觉,认为到达了马六甲附近,找到日本和中国是指日可待。错觉造成的重大效益是鼓舞人们继续勘探,寻找向往中的黄金、香料和财富。”这位航海家最可能是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9. 在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 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谷物价格上涨5倍,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这些变化 A. 预示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B. 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殖民掠夺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0.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先后打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 西班牙 葡萄牙 法国 荷兰A. B. C. D. 11. 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表明A. 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 蒸汽机和机器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C. 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工业革命 D. 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12法拉第曾经描述他所见到的泰晤士河水,“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印象深刻至极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这一现象说明 A. 伦敦人口急剧增长 B. 重工业是主要污染源C. 曼彻斯特工业水平高 D. 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13.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14. “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嘱目的成就。”材料表明A. 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 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 官僚资本主义赶超世界15. 1872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该厂的创办反映出 A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B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来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一种途径16.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下表是截至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这种做法 钢铁厂纺织厂机械厂食品厂电器厂化学厂文教用品厂其他1家92家168家22家28家54家31家14家A. 表明当时产业结构比例合理 B. 改变了西南地区经济落后局面C. 有利于官僚资本控制民族经济 D. 为抗日持久战提供物质保障17. 在“一五计划”的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这一分配方式说明我国A.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左”倾错误滋生 C. 重点推行公私合营 D. 优先发展重工业18.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 变革社会生产关系 B. 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C.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19.据记载,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城市职工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B. 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大量减少C. 工人下乡,大炼钢铁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2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A. 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C.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D. 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1.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 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2. 下表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A.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C.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23. 2018年习近平在某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中指出:该特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该特区位于下图中A. B. C. D. 24.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长江三角洲属于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沿江开放城镇25. 衣食住行可以折射出时代特有的风貌。20世纪30年代上海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汽车在马路上穿梭小明在家里用视频和同学聊天 人们用移动电话问候A . B. C. D. 26清朝末年发生的反对缠足的天足运动是由一批维新志士发动起来的。后来,孙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缠足。到了“五四”时期,缠足更成为各派革命运动和激进分子讨伐的对象。这主要反映了A. 废止缠足成为近代民众共识 B. 天足运动具有反清革命色彩C. 政治变革推动近代习俗变迁 D. 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27.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这表明A. 人们仍然有浓重的传统意识 B. 汽车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C. 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 人们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抗28.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材料主要反映了A. 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 B. 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C.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D. 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29.大众媒介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是A. 电影 B. 电视 C. 电话 D. 报刊30. “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 ,共40分)31.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材料一(1)从图中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如果全选则按前两个批改),概括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形成其基本特征的原因。(8分)材料二: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以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根据新约,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洋货的倾销,刺激国货的出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2)根据材料二,概括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5分)材料四 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4)材料四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任选两个峰值分别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主要原因(如果全选则按前两个批改)。(4分)3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材料一 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岳麓书社历史必修经济成长历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4分)材料二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证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加强了世界联系。(4分)材料三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3)据材料三,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8分)材料四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 DBDCBBCCC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DCDDDAD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DABACACDD31 (1)(1+3;1+3分)【示例一】A段。特征: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西方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利润刺激。 【示例二】B段。特征: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示例三】C段。特征: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推行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或: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特征1分,原因3分,三点即可) (2)(3分)国民政府争取实现关税自主权(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 (2+3)问题:工业增幅大,农业生产下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2分)。原因:“左”倾思想的影响;国家政策(总路线)的影响;“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点即可)(4)(2+2)1957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或: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已经初见成效。1993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使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1)(1+3)成就:蒸汽机的发明。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2+2)电和电灯的发明和应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或汽车、飞机),加强了世界联系。(两点即可) (3)(2+6)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带来的客观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物质基础)的影响。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先进中国人的努力推动。(三点即可)(4)(2+2)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