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提考能强化通关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5019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提考能强化通关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提考能强化通关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提考能强化通关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1(2018甘肃河西五市高三联考)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解析:选C。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2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D可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解析:选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0,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K/2,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3(2018渭南名校联考)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B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解析:选B。图1中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图2中a、c时期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B正确;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错误;图1表示种群的“S”型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不符合“J”型曲线,D错误。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培养液的浓度相同)进行培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号试管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小于号试管B4支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C4支试管内种群数量不会同时到达K值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解析:选A。号试管内培养液体积大,起始酵母菌数量少,利于酵母菌生存,因此K值大;而号试管内培养液体积小,起始酵母菌数量多,不利于酵母菌生存,K值小,A错误;4支试管内种群在初始阶段,由于空间和营养条件充裕,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而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下降等原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减小,B正确;4支试管内培养液体积或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因此每个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C正确;相对于试管,试管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较多,先达到K值,也先开始下降,D正确。5(2018安徽六校联考)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表现形式之一的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填“K1”或“K2”)。(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A食物和天敌B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会变小。解析:(1)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优点是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3)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因此该种群的K值为K1。(4)据图中曲线分析,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因为食物和天敌等捕食关系对该种群的影响结果应该是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会变小。答案:(1)曲线图(2)“J”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K1(4)B (5)K值(或环境容纳量)【课下作业】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解析:选D。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正确;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种群“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值时,增长速率为0,C正确;“J”型增长没有K值,D错误。2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C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解析:选A。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3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选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A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C错误;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D正确。4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在某时间点天敌入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野兔的出生率最大Bd点种群数量下降,则天敌入侵的时间点最可能是该点C若性别比例调查结果为雌/雄1,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D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K1K3之间解析:选C。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大,但无法判断出生率是否最大;d点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且之后环境容纳量降低,说明阻力在d点之前已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d点之前天敌已入侵;雌兔的数量多于雄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天敌入侵一段时间后,野兔的种群数量在K2K3之间波动,因此有捕食压力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5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月种群数量/(t1)月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解析:选B。在第13年间,由于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但出生率不一定相同,A错误;在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先增加的快,后增加的慢,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正确;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因为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大于1,C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D错误。6(2018安徽合肥八中月考)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解析:选D。种群密度是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中的个体数,A错误;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错误;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不是灯的密度,相反从诱捕距离的效果推测,与灯的密度很可能有关系,C错误;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正确。7.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a点和c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约为2b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解析:选C。c点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多,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激烈;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所以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如果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根据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重捕标记个体数/重捕数量,因为重捕的标记个体数目偏小,则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偏大。能力提升8(2018湖北武汉模拟)如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的年平均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数量为5千只,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始终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量最大约为10 000只C因为天敌、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第6年种群数量开始减少D若该物种为害虫,将其数量控制在5千只左右可有效防虫解析:选B。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5 000只,则K值为10 000只,B正确;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防治害虫时,要在5 000之前处理,5 000 只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会出现虫患,D错误。9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解析:选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10(原创)如图为某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200)。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在S1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C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解析:选C。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该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A错误;该种群曲线所示的任何时候都存在环境阻力,B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最好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S3点,此时(K值种群数量)/K值为0.50,并非最小值,D错误。11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型增长,原因是_。年份植物20132014201520162017甲10.09.28.06.85.5乙3.02.11.10.30.1丙0.30.61.11.52.3丁3.02.00.400(2)下面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是从第_年开始的,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填“”“”或“”)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型。解析:(1)样方法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2)初始几年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20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年后值等于1,此后种群数量不变。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丙“J”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2)20衰退12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_发生改变,从而可导致生物进化。(2)若该种群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若扬子鳄种群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则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种群的能量将会_,原因是处于同一营养级生物的种间关系是_。(3)若该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解析:(1)如果种群呈现“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图中的阴影表示的是通过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这种变化可以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可导致生物进化。(2)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若扬子鳄种群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则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种群的能量将会减少,因为能量传递效率是一定的,处于同一营养级生物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东亚飞蝗属于害虫,但也不能让其数量为0,应控制其种群数量较低即K2,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丝状菌生长,如果a点干旱,a点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会增加,有可能变为曲线。答案:(1)不变基因频率(2)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减少竞争(3)K2磨尖培优13(2018福州模拟)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只。(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被再次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1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2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1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_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图2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解析:(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N32364,N288。(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体数减少,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3)图1中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增长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B点;图2中A点和B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长期超过C点,草场将会退化。答案:(1)288(2)大(3)B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B草场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