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14849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兰一中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60分)1 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2.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3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4. 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5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6.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7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8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9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A纸币贬值加速 B农民税负加重C土地兼并严重 D自然经济解体10“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11. 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反映了 ()A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 B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C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D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12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13 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这表明他()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D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14. 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15.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国内标志有“福新”“茂新”等品牌产品也充斥着市场,这些无疑造成了“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A.列强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 B.国内民族企业获得长足发展C.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 D.自然经济模式受到内外夹击16.李鸿章创设的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轮船公司形成激烈竞争,使“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少入洋商之手,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A.属于李鸿章的私人企业 B.其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C.同业竞争主要来自国内 D.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资扩张17.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订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A.国家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18.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表明() 时间进口货物总值鸦片(%)棉布(%)棉纱(%)1850年54%34%6%390.8万元1870年34%50%6%6 457.4万元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19.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 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到“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C.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0. 1929年日本片仓日华蚕丝会社派人到无锡抬价收茧,“较诸本县(无锡)茧业协会议决之限盘每担五十元,竞超过三十元”。此次茧价上涨()A.保证生产原料来源充足 B.影响民族资本发展壮大C.反映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D.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21. 1931年9月,国民政府实业部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规定,“凡中华民国人民研究工业技术,对于工业上之物品或方法首先发明者”,可依本条例“给予专利权10年或5年,前项专利权以全国为区域”。这一举措()A.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22.下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态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B.经济形态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C.经济形态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经济形态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23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后来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表明()A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C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 D华夷观念被打破24“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25在青年杂志创刊时,陈独秀向读者声明:“批评时政,非其旨也。”那么,其旨在()A推动思想启蒙 B鼓吹政治革命 C倡导文学革命 D宣传马克思主义26.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问题与主义”之争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A.全面近代化 B.救亡图存C.工业化 D.自由化27.读下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农业集体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8.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主张停用货币”。下列对材料的合理解读是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29. 斯大林曾经断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至100年,我们应该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好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为此进行的努力不包括( )A. 实行新经济政策 B.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C. 实施五年计划 D. 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30.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 苏联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C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D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材料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材料一:明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后来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材料二: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制造了一幕幕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等;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1)材料一中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8分)32.材料 下面为19世纪40年代至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时间中国外国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创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经厂等民族工业产生。据统计,甲午战前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深入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欧美国家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末至一战前官办企业中张之洞的湖北纺纱官局发展势头较好;以张赛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间商办企业出现高潮。据统计,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美德垄断组织程度高。欧美国家进入“电气时代”。一战期间民族纺织业和面粉业出现空前发展。以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荣氏兄弟创办中新纺织无限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企业出口明显增加。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沟相对减少,关、日对华经济侵略加深。欧美国家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迅速。做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经济破坏严重。美、日经济发展迅速。摘编自齐兴荣主编世界史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33.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播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6分)高三历史参考答案12345678910CADDCBACCC11121314151617181920DBBCDDBCCB21222324252627282930CABCABCAAD31、【参考答案】14分【答案】(1)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原因:皇权专制。(6分)(2)素质高的帝王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能够有效组织大型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外交流;抵抗外来侵略。(任意四点共8分)32、【参考答案】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经济联系加强。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要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先后创办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顺应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示例二论题:19世纪末至一战前中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后,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兴起办厂热潮,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示例三论题:一战期间中外经济联系仍然密切。阐述:一战期间,虽然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但是,美国和日本加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才出现了发展的最高峰。而民族工业出口的增加,又为欧洲人民提供了生活所需。33. 【答案】14分答案(1)特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 (任意四点共8分)(2)变化: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任意三点共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