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12876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2.解释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诗句。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1.理解字、词和诗句,从而体会意境,产生和诗人相同的感觉。2.能够形象地理解诗句,背诵古诗。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古 诗 两 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洞庭湖湖水清澈透明,与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水面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赏析:前两句是本诗前半部分,总写月夜洞庭宁静优美的特征。第一句用白描,第二句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夜洞庭那种缥缈、空灵、恬静、和谐的境界。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赏析:三、四句是诗的后半部分。这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着“我”顺流而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赏析:第一、二句是诗歌的前半部分。一个“秋”字点明了诗人远游的时间在秋天。 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赏析:第三、四句是诗歌的后半部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恋。“思君不见”明写明月隐入山后,暗写思念友人而不得见。1.学会望洞庭中的生字、新词。2.能解释望洞庭一诗中的诗句,并能叙述所描绘的景色。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乐朗诵磁带。一导入新课,解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古时候就有许多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是望洞庭。你们知道洞庭湖吗?板书课文题目。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着重介绍洞庭湖的美景。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昔日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名胜很多。3.幻灯片出示洞庭湖的画面。4.解题。望:向远处看。5.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他的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二初读课文1.老师范读。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及用法。3.检查自读效果。(1)指读生字卡片。正音:洞dng螺lu磨m(2)多音字组词。磨(3)指名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三精读诗文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主要针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词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潭面:指洞庭湖。未:没有。镜:铜镜,本课比喻洞庭湖面。句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湖光与月光交相辉映。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平静得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水。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银色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是银盘中一个小小的青螺。(1)引导学生划分诗歌的节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2)听配乐朗诵磁带,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感受洞庭湖的美景。2.深入理解诗歌含义,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3)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出示洞庭湖的挂图,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描述。示例: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刘禹锡行经洞庭湖,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湖面上,湖光与月光交相辉映,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平静得仿佛一面未经磨过的铜镜,诗人不禁感叹:好一幅“秋月照镜图”哇!更妙的是,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远远望去,像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这真是人间美景啊!(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齐声有感情地背诵全诗1.拿到一首诗,首先注意三点:一是题目;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对于题目,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找题眼,从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2.在望洞庭这首诗中,诗人将“湖面”写成“潭面”,这是因为在诗人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还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出示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让学生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诗,从而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理解了诗人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1.解释诗句。(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2.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再画下来。1.学习峨眉山月歌中的生字、新词。2.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重点词语和诗句,体会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挂图。一导入新课1.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从幼儿园到四年级,一定会背许多古诗了吧?谁愿意把记住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你知道诗的作者吗?(指名背古诗,说出作者。)过渡:刚才同学们背的诗中有不少李白的诗,看来大家对唐代诗仙李白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幼时随父亲迁居四川。25岁后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3.峨眉山简介。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主峰万佛顶,海拔3079.3米。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老师范读。2.学生自读,老师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诗的语调。(2)查字典并结合诗句理解下列字词。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3)读通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3.检查自读效果。(1)指名读生字卡片,正音:峨羌qing溪x君jn渝y(2)指名说说字词和诗句的意思。(3)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三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主要解决疑难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影。流:流动,诗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无法相见,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2.再读课文。(1)找出诗中描写地名的词语,并且画出方位图。(2)找出诗中描写感情的诗句。3.深入理解诗歌内容。(1)出示图画,看懂图意。(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想什么,他的心情怎样。(3)看图学诗,指出图上的有关画面。(4)老师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小船。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轮明月,低头一看,水中的月影正跟随着他前进呢!唉,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他,而他的友人却想见也见不着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5)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为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诗,教师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来说明诗中描写的“船儿走,月亮也走”的情境。孤独地离乡,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一些思友之情。“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教师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接着,教师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州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让学生发挥了想象,又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2.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教师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通过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望洞庭,引发学生对两个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对两首诗整体朗读,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秋、月、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大家的感受是宁静、和谐。1.填空。(1)望洞庭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诗的后两句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中“镜”指洞庭湖面,“白银盘”指湖水,“青螺”指君山。(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这两句诗中,“发”的意思是出发,“下”的意思是驶向。这两句诗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的诗句。此诗前两句描写了月映清江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秋夜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2.读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或查有关资料,解释下列词语。离离:繁茂的样子。枯荣:指草的枯萎和繁荣。侵:侵占,这里是掩盖的意思。晴翠:指野草在阳光下呈现的碧绿色。王孙:贵族子弟。这里指出门远游的人。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密。(2)解释古诗前四句。茫茫原野上的野草多么繁茂,一年一度枯萎了又茂盛。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灭绝,春风吹过,它又顽强地生长起来。(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转入送别。“古道”“荒城”扣题目“古原”,此句既照应了“离离原上草”,进一步显示野草欣欣向荣的无限生机,又暗写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是正面写离情的,诗人不直言自己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别情”,而巧妙地说生长得茂密的青草也满含着“别情”。草木都动情了,更何况人呢!1.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2.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它烟波浩渺,渚清沙白,美景名胜散布湖畔。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东望,岳阳楼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金碧辉煌,光艳夺目;湖中,万顷银波中,艳丽的君山若沉若浮,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3.三峡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它西起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193千米。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