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八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学案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1324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八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学案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八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学案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八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学案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八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学案人民版1 .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 . 甲午中日战争3 .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启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它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学习,没有也不可能推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这是由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的。因此,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就证明了这一点。例题: 洋务运动之所以没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B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解析:洋务运动的目的没有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因为仅局限于学习、引用科技方面,而缺乏政治上、制度上的保证。我们应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关系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例题: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C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解析:作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洋务运动也带来了教育的近代化,为了适应洋务运动对科技人才的需要,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开创了中国人出国留学的风气。问题2 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征【精讲】 (1)从企业的产生看,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和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4)从企业的生产能力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也很落后,缺乏必要的原始积累。这些通常被视为民族企业的“先天不足”。(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身受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对其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重要特点的社会根源。例题: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创时期。这些企业相对集中于( D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中上游一带C.京津地区 D.通商口岸解析:中国近代企业既包括这一时期的洋务企业,又包括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企业。这些近代工业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地,这些地方都是通商口岸。【迁移4】中国的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后,多集中在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C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B.沿海地区资本充足C.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往来解析:民族工业的产生,既需要资本,又要有客观的劳动力和市场的准备。沿海地区最早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瓦解的速度较快,较早地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劳动力和市场。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影响下,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开始创办近代工业。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兴起,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中国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里,无产阶级逐渐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例题: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A )自然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洋务派企业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A. B. C. D. 解析:在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洋务派企业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存在。影响。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要重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问题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但是日本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于是日本统治集团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加入到对外侵略扩张的行列中,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9世纪末,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殖民扩张、掠夺世界市场的欲望更加强烈,其矛头指向了封建落后的朝鲜和中国,战争不可避免。例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C )A.朝鲜政府为镇压东学党起义,请求中日双方出兵B.中日两军发生冲突C.日本要实行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D.帝国主义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解析: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日本企图通过对外扩张,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问题4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影响。(1)从中国方面看,割地赔款,便利了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又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抗争。资产阶级在民族危亡关头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3)对远东局势来说,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势力迅速发展,吞并朝鲜的进程加快,成为东方的侵略国家,加紧了与西方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例题: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C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解析: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为列强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问题5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不同点(1)从内容上看,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远远超过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已深入到中国内地。南京条约的关税商定是为了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马关条约在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开设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2)从特点上看,南京条约体现了列强要打开中国大门、开辟中国市场的要求;马关条约体现了列强分割世界、资本输出的新要求。(3)从影响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例题:马关条约同南京条约相比较,其突出的特点是( C )A.开放了沿海和沿江的通商口岸 B.集中体现了商品输出的特征C.集中体现了资本输出的特征 D.加强了对内陆地区的侵略解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对外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到19世纪末期,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以分割世界领土、进行资本输出为对外侵略的主要特征。南京条约同马关条约分别反映了这两个时期外国侵略的典型特征。问题6 对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认识。(1)联系: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改革中国的教育,使一大批有志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早期的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宣传西学,为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注重商战,还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派力争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2)行动及结果:洋务派自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了它的破产。早期维新派没有将其主张付诸实践。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所镇压。(3)原因: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主张改革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其活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之所以未能实施,是因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刚刚产生,力量弱小,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维新派所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例题:维新思潮同洋务思潮相比,主要区别是( D )A.社会地位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C.政治目标不同 D.思想观点不同解析: 洋务思潮与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维新思潮与维新派属于资产阶级。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看待社会问题,决定了其政治目标不同,而政治目标则是思想观点的一部分。可以说,两种思想能够区别开来,就是因为思想观点不同,其他三个不同是产生不同思想观点的原因。问题7 关于戊戌变法的目的、性质及评价。(1)目的: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它的首要目的是要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运动,这就决定了它还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2)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还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评价: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例题: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D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解析: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其改良思想深深地打上这一阶级的烙印,反映出这一阶级的弱点:软弱、妥协。同时,其对封建势力妥协也反映出时代特点:封建势力强大。问题8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例题: 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D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本题属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和正确全面把握历史概念的能力。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组,而“扶清灭洋”只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问题9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影响。和以往的侵略战争相比,八国联军侵华有新的特点:参与侵华的八个国家组成联军;侵略战争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为目的;侵略者占据了北京城,将之洗劫一空。与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相比较,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其特点,即:除去巨额赔款之外,其他各条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其中“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例题: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B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B.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总理衙门被改为外务部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就是通过控制中国政府间接控制中国。通过所给选项,可以看出B项典型地反映出清政府已经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二、课堂目标检测1.洋务派和顽固派思想主张的差异在 ( )A.对清朝统治的态度 B.对人民革命的态度C.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D.对欧美生产技术的态度2.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主要是因为 ( )A.她的主张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B.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到列强赏识 C.奕曾在辛酉政变中出过力 D.她本人也是洋务派 3.下列企业,与开平矿务局性质相同的是 ( )A.福州船政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同文书局 D.江南制造总局 4.下列各项中,与洋务派无关的是 (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建立近代化国家政治制度 D.对外国经济作了些抵抗 5.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 )A.民资企业 B.外资企业 C.洋务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6.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性质不同于其他各项的企业( )A.发昌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 C.贻来牟机器磨坊 D.天津机器织布局7.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是天然的同盟军,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地位相同 B.经济地位相同 C.无产阶级主要由农民转化而来 D.无产阶级人数少 8.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这是因为 ( )A.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诞生 B.来源于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 C.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先进的经济相联系 D.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本国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 四、配餐练习A组题1.洋务派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矛盾无关( )A.民族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矛盾 B.人民群众与封建地主阶级矛盾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矛盾2.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A.清朝统治者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争B.清朝统治集团中央和地方势力之间的斗争C.清政府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强运动D.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3.“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下列哪项内容体现了这一主张( )A.购买外国武器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创办军事工业 D.重用外国人才4.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上面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结合史实,下列说法基本正确的是( )轮船招商局注重制度和经营管理的创新 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国航运业被外国侵略者垄断的局面 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中国近代航运业受西方影响较大 A. B. C. D.5.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6.下列对曾国藩的评价( )是镇压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清军将领 是中国早期军事工业的创办者是中国近代最早民用工业的创办者 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人物A.不正确,正确 B.不正确,正确C.不正确,正确 D.不正确,正确7.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出现了新的趋势和特点,它们是( )逐渐由脱离实际向实用发展 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 培养人才的方式由以单一的国内为主逐步转为内外结合 开始涉及军事和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A.B. C. D.8.四库全书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注: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农民阶级9.1861年以后,武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证据有(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天堑变通途” 辛亥“红楼” 江南制造总局A.B.C. D.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的近代工业企业包括(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A.B.C.D.B组题11.轮船招商局为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企业,创办此企业的口号是( )A.师夷 B.自强 C.求富 D.制夷12.“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口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C.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13.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实质上反映了中国( )A.工业化不断发 B.逐渐沦为半殖民地C.赋税比较沉重 D.民族工业兴起14.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的“启下”的具体表现是指( )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创办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A. B. C. D. 15.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力量B.使中国步入工业化社会C.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6.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17.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中,最能体现洋务派初衷的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C.筹划海防 D.培养人才18.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外商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C组题19.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部崛起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包括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在内的众多与会学者指出,晚清武汉的现代化水平一度位居全国内陆城市之首,张之洞功不可没,他督鄂18年间,创办汉阳铁厂,督办粤汉铁路,创设自强方言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从工商业、军事、文教乃至市镇建设等诸多方面,全面奠定了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基础。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关系研讨会材料二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张之洞为此心力交困,只得于1896年“招商承办”,委“亦官亦商”的盛宣怀督办铁厂,走上“官督商办”道路,由译员出身的李维格任总稽查。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西洋报刊1901年评论道:“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1908年,盛宣怀奏准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改为商办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至辛亥革命前,约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吨。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张之洞与汉阳铁厂请回答:(1)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张之洞督鄂创办近代企业的目的、结局以及造成该结局的根本原因。并依据材料一谈谈张之洞督鄂对湖北近代化造成的客观影响。(2)依据材料二,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以及给中国近代化的启示。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66年左宗棠上奏朝廷要求在福州创办船政局,他说,“窃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无事之时,以之筹转漕则千里犹在门户;则七省之储可通一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以非设局制造轮船不为功”。“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大轮船不可”。清政府批准左宗棠的请求。材料二 船政局设立船政学堂:前学堂教习船体和船用机械制造,聘请法籍教员以法文授课;后学堂教习轮船驾驶和船舶管理,聘英籍教员以英文授课。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和数理化、外语等基础学科。船政学堂办学严格,选优淘劣。它还陆续选拔优秀学生出洋留学。材料三 据统计,船政局所造军舰占当时中国自制兵船的74%,船政局工人占全国总数四分之一,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很多成为国内各主要造船厂、枪炮局和机械局的主管,培育的海军军官约占全国五分之三。请回答:(1)材料一中“防海之害”的具体教训指什么?(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左宗堂建立福州船政局的经济、军事目的。(3)据材料二、三回答为什么要设立船政学堂?与传统教育相比,它有哪些创新之处?(4)据上述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方面归纳福州船政局(含附属船政学堂)对中国近代化作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