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2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98828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2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2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2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 3、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1、两篇新闻的表达技巧。 2、标题的新颖。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导入课题: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四位记者通力合作所写的一篇新闻板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解题:标题是一个“主谓倒装”的句子。作者这样安排,更能表达情感。在写法上,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指英国结束了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其意义(见学法大视野第四十三页)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告洗刷。课文是一篇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其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篇幅小。种类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标题又分为主题(主标)、引题(印标)、副题(副标)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一般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是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分析: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见学法大视野第四十三页“结构梳理”)导语(第1自然段):概述全文事件香港降下英国国旗,英国撤离香港。主体(第210自然段):具体描述香港回归,英国撤离的几个场景。结尾(第11自然段)英国的殖民统治一去不返。学生观看书中图片、快速阅读全文,按时间顺序找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并在书上作批注。学生讨论弄清:按时间顺序,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是: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第3自然段)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5自然段)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第7自然段)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第8、9自然段)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10自然段)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主体部分写了几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弄清:主体部分一共写了三次降旗。第一次(第3自然段):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第6自然段):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却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第8自然段):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指名学生郎读全文,其他同学找出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些材料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弄清: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则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材料看上去并不杂乱无章,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文章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多次运用了对比,请看书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学生讨论弄清:第一处(第3自然段):“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一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第二处(第5自然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是将“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三处(第11自然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一对比,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作业:1、给下列词语注音:旗帜qizhi 掩映yanying 瞩目zhumu 展拓zhantuo 冉冉ranran 凝重ningzhong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序)面色疑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凝)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即)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幕)3、 语文书第四十三页“研讨与练习”一4、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第二教时导入课题: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有人统计20世纪世界共发生十大天灾。天灾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二十世纪德国法西斯造成的人祸,了解了解他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板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解题: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这里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害。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分析:标题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一个否定句,意义是说: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而且这篇文章还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请同学们看书,从文章中找出答案。书第42页第6自然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作者怀着使命写这篇新闻想告诉人们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弄清:作者想告诉人们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恐怖以及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揭露德国法西斯的罪行,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的?文章一开始(第二自然段)就通过震撼人心的议论写出了布热金卡这个地方充满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接下来,作者引入一些背景材料(第四、五自然段)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主体部分(第七至十四自然段)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从毒气室(第八自然段)、焚尸炉(第九自然段)、女牢房(第十自然段)、试验室(第十一自然段)、纪念墙(第十三自然段)一直写到绞刑室(第十四自然段)。对这些地方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它多么阴森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来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作者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和精辟的议论。请同学们看书,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议论的语句,并体味其含义。细节描写的语句:书第42页(第10自然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一细节描写,从侧面写出了德国法西斯对集中营中的女囚摧残已经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书第42页(第13自然段):“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里那数以千计的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经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有力控诉吗?议论的语句:书第41页(第1自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一段议论,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这里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书第41页(第2自然段):“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嘻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的议论,四个“不该”连用,写出了布热金卡这个地方充满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有着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书第43页(第14自然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者却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标题虽然说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而作者却写出了奥斯维辛令人震撼的新闻。无情地控诉了德国法西斯惨杀犹太人,灭绝种族的滔天罪行。自此,我们一起学过两篇新闻,以前同学们也学过新闻。想一想,此篇新闻与前一篇新闻和以前学的新闻在写法上是否相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一种是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此篇新闻不同。作者是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它之所以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就在于本篇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于细节,以冷峻的视觉,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文中作者没有一句正面控诉德国法西斯暴行,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作业: 1、语文书第四十三页“研讨与练习”二、三、四2、(二选一).“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教学后记:附板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导语:香港末代港督离开香港 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主体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奥斯维辛 参观者 毒气室 可 怕 焚尸炉 议论 精辟 阴 森 女牢房 恐 怖 试验室 细节 惨绝人寰 纪念墙 描写 绞刑室 神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