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196530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2 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2. 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认识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重点抓住关键句,探究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意图。学习难点联系生活,辩析、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一、课前预习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姊妹(ji) 孵出(f) 苦熬(o) 装饰(sh)B冉冉(rn) 雏形(ch) 柚子(yu) 烟囱(chng) C污浊(zhu) 丰硕(shu) 点缀(zhu) 剔透(t)D贪婪(ln) 牙龈(yn) 堕落(zhu) 稀疏(s)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低回:_。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具体而微:_。当母鸟第一次生下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玲珑剔透:_。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C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就像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小明指着远处身穿灰色制服的老人对小伙伴说:“那就是我的_。”最新消息,中美两国的领导就进一步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的问题进行了一次_。国际互联网传递最新信息,它_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A祖父 交谈 勾通 B祖父 交谈 沟通C爷爷 会谈 勾通 D爷爷 会谈 沟通5填空(1)行道树作者是台湾女作家 。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 。(2)第一次真好作者是 。文章以第一次看见 而引发对第一次 看见 的回忆并总结出“ ”的结论。6根据下面句子提供的语境,仿照划线的句式,续写句子。经风一吹,发出“嗡嗡”的声音,仿佛是风筝的歌唱,在蓝天下播扬,给开阔的天空增添了无声的韵味,给畅快的童心带来几分疯狂,给 二、课内探究一)甲文行道树1探究质疑: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3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4探究释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乙文第一次真好1“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俗画”或“风景画”? 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3、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4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尝试?试举例说明。5.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6、作者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用意是什么?7、请同学们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三、课外作业一)课内精读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敖着,牙龈咬提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1文中有一句能体现这篇短文要表达的哲理,这句话是 。(3分)2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3分)3短文用对比的方式表现出行道树的牺牲精神,请作简要说明。(3分)4“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句中“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3分)5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分)二)拓展阅读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大约在50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两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她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黄粱,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泪。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时提起,听同院的人说,在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华华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到了今天,华华已经超过40岁。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应该“绿叶成荫”了,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这“爷”? (节选自季羡林三个小女孩)1下边对文中有关称呼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A华华“爷”“爷”的叫喊声贯穿全文,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B文中“小东西”“小动物”是一种亲昵的称呼,表达了作者喜爱华华的感情。C作者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华华儿”到“小东西”“小动物”,鲁迅故乡中闰土对“我”的称呼由“迅哥儿”变为“老爷”,这种称呼的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D称呼的变化也就是感情的深化,作者把对小姑娘的爱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看似随手拈来,其实是匠心独运。2下边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是符合原意的?( )A大家为华华力量惊人地大而高兴,“我”则被她的惊人之举感动得想流泪。B大家为结果如人所料而高兴,“我”也被华华天真的举动深深感动。C大家为华华挣脱的力量之大而惊奇,“我”则为这样做伤了孩子的心而内疚。D大家为奇迹的出现而兴奋,“我”则为人们愚弄了可爱的华华而伤心。3下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A首尾呼应,表示“我”对华华的思念并未因彼此失去联系而淡化。B篇末点题,强调牵挂源于爱,彼此的牵挂使生命充满了无限乐趣。C“绿叶成荫”是“我”美好的猜想,也是“我”由衷的祝愿。D一个“爷”字情深意长,渗透了“我”对华华的思念与牵挂。4你认为文中哪个细节最感人?这个细节表现了小姑娘怎样的特点?答:_ _。四、学习心得 家长签字:第7课短文两篇参考答案:一1C 2略 3 C 4 D 5.(1)张晓风 无私奉献者 (2)周素珊 柚子树 雏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6略二、一)甲文行道树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2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3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4、略二)乙文第一次真好1“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俗画”则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场面。“风景画”则是以风景做题材的画面,二者都不够确切。2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3虽然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使人回味无穷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4不是。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陷入泥坑,毁了自己。 5. 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6、“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7、略三、一)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2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意思相近即可3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4“堕落”在这里的意思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5在市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二)1A 2B 3B 4答案不惟一,言之成理即可。如:细节“西屋蹲守”或“床头待醒”,小女孩的特点天真、稚嫩、纯朴、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