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12.2老北京的春节教案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94725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12.2老北京的春节教案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12.2老北京的春节教案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12.2老北京的春节教案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12.2老北京的春节教案北师大版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点出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是腊月初。腊月指农历十二月。第二自然段写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第三自然段写腊月十九,学生们买爆竹和玩具,赶集买年画。第四自然段写除夕真热闹。准备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这些都是除夕的风俗。第五自然段写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拜年、逛庙会。第六自然段写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元宵灯会上灯的多种多样。从大街到家中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第七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是春节结束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教学目标1、 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4、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教学建议关于课文1、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而后细读课文,了解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可重点指导第6自然段,“处处张灯结彩家中也有灯”引导学生体会元宵节的灯又多又美。2、老北京过年的每一个习俗都有来历,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资料,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交流。课后练习要求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练习的目的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不宜过高、过全。可先搜集有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家一起说一说。3、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都与过年有关,可以把这些内容和学习这篇课文结合起来。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有关过年的资料特别多,可以让学生归在一起。关于生字本课生字较多,注意“逛”读gung ,不读kung ,“截、拜”二字,笔画容易错,要注意辨别。课时安排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拓展习题1、读记词语,再按要求写几个吧!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灯火通明 快乐吉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气氛热闹的词语?请再写出几个。 3、 请搜集几幅春联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还可以办一期春联展览。相关资料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也最长,春节在我过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北京地区流传着许多川江前后的风俗大部分时根据节令的顺序而延续下来的。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洋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是对北京腊月里忙年情况的星星描述,流传已久。北京地区过年,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可以说,“腊八”是春节的序曲。腊八:指腊月初八。腊八蒜:色味双美,蒜色如翡翠般绿,蒜味微辣。贴近年根:指临近年底。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及其由来的资料。2、查找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从元日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很多习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独立识字。2、检查识字情况,重点指导“逛”。3、检查读课文,正音。4、默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2、同桌读一读,再在全班交流。3、默读课文,找出老北京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并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1)春节开始是什么日子,人们在干什么?A、指名回答。B、出示小黑板,“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用“要还要”造句。2)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风俗?从哪些地方看出除夕的热闹。A、说一说。B、怎样读出除夕热闹喜庆。3)春节的“高潮”是什么日子,人们都在干什么。A、指名回答讨论。B、从哪些地方看出元宵灯会的灯多?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C、指导朗读。D、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4)春节“结束”是什么日子?5、联系实际,交流感受从老北京春节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过渡: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喜庆,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四、交流资料、练习表达。1、把课前查找的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由来的资料拿出来,全班交流。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整理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重点指导:“截”“拜”2、积累词语。抄写语文天地“抄一抄”中的部分词语:规距、通宵、高潮、结束、截然不同。六、课外实践、培养能力。通过各种文法搜集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学生搜集家乡过年的风俗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1.过年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历代诗人墨客总以最美的诗句来赞颂新年的到来。你能背诵首这类诗吗?2.你想了解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特色吗?背王安石的元日复习本单元首篇古诗。即将年底,此导入贴近生活,激趣自然。二、初读课文自读感知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再读课文,分段默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重点词,标出疑问。3.集体汇报,你了解了 什么?生1:有趣、热闹生2:刺激、好玩生3:喜庆、团圆生1:了解了春节“开始”“高潮”“结束 ”的 日子。生2:了解了庆祝春节有很长的时间。生3:我结合图画,了解了 春节期间庆祝活动很多,热闹非凡。学生各自的印象不同,学习中互相影响、补充。尊重学生自主读书的愿望,并能从多角度来了解。三、细读课文质疑讨论1、实物投影 出示春节“开始”的有关段落。2、“除夕”和“初一”有什么截然不同?(教师相机介绍“过年”的 传说)3、用同学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共同研讨“元宵节”一段。 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个别汇报。回顾“除夕”、“初一”和“元宵节”对比。4、春节一转眼就过去了,那份快乐和吉祥永留在心间,让我们再读课文,感受老北京的 欢喜和美好的同时,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送去一份祝福。A生边读边想,画出预示春节“开始”的重点词语:腊月初 腊八粥 腊八蒜买爆竹、玩具 赶集买年画B用“要还要”口头造句。小组讨论、汇报A除夕:准备年饭、穿新衣、贴对联、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B初一:拜年 逛庙会C读有关的段落,体会除夕、初一兴奋、欢喜的心情。A轻声读全段。B一句一句的读,边读边想,从每句话中知道了什么?元宵节明月当空元宵节吃元宵“处处、整条、都要”说明灯多,声势浩大。“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明各式各样的“走马灯、宫灯、纸灯、冰灯、纱灯”说明灯多而美。读全段,读出美妙、热闹、吉祥。学生伴随春节序曲齐读课文。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听取学生的见解,赞扬学生,抓重点,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层层深入对比学法解决疑问回归整体四、课外拓展我们家乡过年有哪些习俗,仿照课文说一说。(要求不宜过高、过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沟通课内外联系,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五、实践作业1、查一查: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并归类整理。2、写一写: 春节快到了,自己家怎么过年?自己打算做什么?写下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