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87980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2)(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2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斧斤以时入山林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其皆出于此乎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解析:选DD项都是转折连词。A项,介词,按照/连词,来,表目的; B项,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代词,那里的/语气词,表揣测,大概。2下列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B秦人开关延敌 延:推延,推迟C兵刃既接 既:已经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风尚解析:选BB项,延:迎,请。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作师说以贻之D并曾赋敛解析:选CA项,“知”通“智”;B项,“弊”通“敝”;D项,“曾”通“增”。4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吞二周而亡诸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天下云合而响应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D外连衡而斗诸侯解析:选DD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用作状语;C项,名词用作动词。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非我也,兵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选BB项,均为判断句。A项,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D项,定语后置句/判断句。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回答了梁惠王关于“ , ”的疑问。(2)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帝王承担着国家兴亡的重任,但历代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应该“,”。答案:(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4分)译文: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分)译文:参考答案:(1)如果能做到这样,所以本国以外的人不臣服,就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远方的人前来(归顺)。(2)可是一个人发难,秦王朝就毁掉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二、阅读能力训练(4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孟子与邹鲁之风王志民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相同。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邹,也做邾,邾娄,是一个东夷土著的小国。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其为炎帝神农氏的苗裔,与黄帝后裔的鲁是两支不同文化。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僖公之母称,“邾灭须句”为“蛮夷猾(乱)夏”,是“周祸”。次年,鲁国“伐邾,取须句,反其君”,则是“礼也”。可见在鲁人看来邹实为文化上的“异类”。细检孟子及以前的文献,都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表现为两支不同质的文化。“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与孟子同时而稍晚,这说明:在孟子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这应与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密不可分;“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展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邹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力。鲁国本为周公封地,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孔子去世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故乡鲁国,成为儒家发源地和孔门弟子及后学聚居讲学之所。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同时,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又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其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极崇拜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的巨大影响。然而,孟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邹国度过,从孟母三迁教子到成年后“始而设教,继而周游,终而归老”,邹文化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他思想的形成应该也与邹文化有密切关系。从现有历史文献考察,我认为其主体思想“仁政”的形成,与邹国文化传统具有直接关系。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厚。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夷俗仁”。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由于资料缺乏,邹国是否一直沿袭这样一种“仁”俗,难于详考,但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邹穆公在与鲁国冲突失败后,不忍处置老百姓的仁义之举。贾谊新书春秋也记载了邹穆公仁政的具体举措:“无淫僻之事,无骄燕之行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致使“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后,“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刘向新序刺奢则记载,邹穆公说粮食本来就是老百姓辛苦种出的,作为国君,“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经地义的。从邹穆公的作为看,邹国应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在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却从未出现,论国君如何行仁政的话语也不多见。孟子久居邹国,“聚徒讲学”,出仕为官,四十余岁方才出邹,游齐、适梁、访滕、过薛,大谈仁政理想与治国之术,邹文化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应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是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现和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又使战国时期的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之风”。(选自国学网,有改动)8下面关于“邹鲁之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孟子及以前的文献中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说明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是两支不同质的文化。B庄子天下篇记载,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C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又使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从而形成“邹鲁之风”。D“邹鲁之风”或“邹鲁文化”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显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解析:选BB项,“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是本文作者的推断,不是庄子里所记载的内容。9有关邹文化传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邹国应该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从而影响了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形成。B邹国因为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所以能够以弱小之国,存身于大国争雄中,孟子对此应该感受深刻。C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从未提及“仁政”二字,可见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D久居邹国、四十余岁才出邹游历的孟子,一出邹就能大讲仁政理想,说明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解析:选A B项,文中说“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该项把“有直接关系”当成了充分条件;C项,“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错误;D项,“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错误。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是东夷土著,曾被视为文化上的“异类”,但它文化渊源有自,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B鲁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它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C孟子深受鲁文化影响,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D“邹鲁”并称而邹在鲁前,说明在邹鲁文化中,邹文化比鲁文化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解析:选D在“邹鲁”并称中邹在鲁前,可以说明其“重要”,不能说明其“更为重要”,而且这样说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商鞅变法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解析:选B 根据“不可”“而可”的句式判断,应在“而可”前断开,可排除C、D项。“强国”“利民”是两个词组,不能从中间断开,故排除A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解析:选AA项,庶孽,指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解析:选BB项,“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错。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6分)译文: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4分)译文:参考答案:(1)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2)反对旧法的人不能责怪,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惠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又劝我杀了公孙鞅,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统一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责怪,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鲁云谷传明张岱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人终疑其游戏岐黄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性极好洁,负米颠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向与李玉成竹肉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次日呼之不起,排闼而入,则遗蜕在床矣。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谓生死大事,迅速若此,真如梦幻,痛悼不已。归坐山斋,忆其生平,遂为作传。张子曰: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谓余弟道之曰:“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节选自中国古典传记)注岐黄:医学。米颠:宋代书画家米芾。苍头:仆人。室人:妻子。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终疑其游戏岐黄/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B人终疑其游戏岐黄/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C人终疑其游戏岐黄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D人终疑其游戏岐黄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解析:选A本题可以使用“2步法”作答。第一步:把四个选项两两分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第二步:两组排除定答案。“故”后一般跟结果,在“故”前应该停顿,由此排除C、D两项。“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是一个否定判断句,标志词为“非”,第一个“极”是修饰“险”的,故“非”前应有停顿,由此排除B项。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悬壶: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一个关于费长房的传说,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这也是悬壶济世的来源。B竹肉:竹,管乐;肉,歌喉。后以“竹肉”泛指器乐与歌唱。C晦: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D遗蜕:遗弃形骸。僧、道认为死是遗其形骸而化去,故称其尸体为“遗蜕”。解析:选C“晦”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鲁云谷是开药铺的人,对茶有一定的研究,经常邀好友和他一起品茗。B鲁云谷医术高明,所以凡得痘疹的人家,一定会找其就医。C文章拿鲁云谷与米芾相比,意在表现鲁云谷的性格和艺术修养都有米芾的风范。D鲁云谷多才多艺,而且技艺高超,最后只有李玉成和王公端能和他一奏一唱配合得和谐。解析:选AB项,民众始终怀疑他没有把医学当作正经事做,所以凡是得了痘疹的人家,不是到了极其危险反常、别的医生拒绝治疗的时候,绝对不会找云谷看病。C项,“艺术修养都有米芾的风范”于文无据。D项,鲁云谷特别喜欢吹洞箫为唱曲的人伴奏。后来只有王公端的演唱能和他合调,其余的都不是他的对手。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5分)译文: (2)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5分)译文:参考答案:(1)云谷看病灵活机敏,可以救治的就救治,不能救治的看一眼就退避离开,不曾犹豫不决,前顾后盼,接受别人一文钱。(2)除非(不是)遇到大风雨,除非碰到无可奈何的事,(否则)一定每天到他家,饮茶燃香,畅谈说笑,十三年都是这样。参考译文:会稽宝祐桥的南面,有家小小的药铺,是我的朋友鲁云谷行医卖药的地方。云谷对茶的道理和学问有深刻的领悟,知心的朋友每天聚集在一起品茶,接连不断地来,以至接待应付不过来。别人对这种烦琐的事会感到疲倦,但云谷却乐此不疲。他的医术擅长治疗痈疽,更专长于治疗痘疹。但都凭聪慧明审行事,治疗不一味效法前辈医师,处方不一味沿袭古书,每次都是考虑病情后再配药剂,并不沿袭旧方,医术高明。民众始终怀疑他没有把医学当作一件正经事做,不尊重信奉古代医学的条条框框,所以凡是得了痘疹的人家,不是到了极其危险反常、别的医生拒绝治疗的时候,绝对不会找我的朋友云谷看病。云谷看病灵活机敏,可以救治的就救治,不能救治的看一眼就退避离开,不曾犹豫不决,前顾后盼,接受别人一文钱。他生性极其喜欢洁净,有米芾一样的癖好,痛恨吸烟喝酒,痛恨别人采摘花朵;特别痛恨别人吐痰擤鼻涕弄脏地面。所以不是趣味高尚的人,都不能和他长久交往。他从小就有多方面的技艺,羌笛、胡琴、凤笙、斑管这些乐器,没有不能精妙演奏的。而且特别喜欢吹洞箫为唱曲的人伴奏。以前他和李玉成两人一奏一唱配合得很和谐,后只有王公端的演唱能和他合调,其余的都不是他的对手。他亲密的朋友只有陆癯庵、金尔和与我三人,除非遇到大风雨,除非碰到无可奈何的事,(否则)一定每天到他家,饮茶燃香,畅谈说笑,十三年都是这样。今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云谷二更天才睡。第二天叫他,没有起,推门进去,他已在床上去世了。我和尔和听到这消息后十分惊诧,匆匆忙忙地赶到他家探望,痴呆地站着,失神了好久。所谓生死大事,这般迅速,真像梦幻一般,令人悲痛悼惜不能停止。回坐在书房里,回忆云谷的生平,于是为他写了这篇传记。张岱说:云谷心胸豁达开朗,所有人情反复无常、势利的事,全不能进入他的心里。所以他一生不懂得写作,却有诗意;不懂得绘画,却有画意;未走出街市,却有山林意。至于他结交好友,只是缘自性情,不是由于虚假勉强。几个月前有朋友到家座谈,他让仆人拿出贮藏的雪水煮茶,却被妻子大加指责,云谷很生气,整整十天不和她说话。他告诉我弟弟说:“我把朋友看作性命一样,她竟然想断绝我的朋友。”只这一句话,就完全可以看出他的侠义心肠,这难道是不读书、不懂得文墨的人能够说出的话语吗!三、表达能力训练(14分)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对于我们居住的城市来说,树必不可少,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街道的颜值。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越发狭窄的生存空间、贫瘠的土地,以及各种腐蚀性的化学制剂。但你要记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树木十分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树木的阻挡也有效减少了致癌紫外线的辐射量。稠密的城市正在不断放大每一棵树的价值:一棵麻栗树或一棵成熟的枫树,享受一片阴凉。答: 参考答案:树也要克服诸多困难才能立足(或:树也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树是城市居民必备的健康之友(或:树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就能让周围的人呼吸上清洁的空气20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写出该标识主体部分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50个字。(5分)构成要素:寓意:参考答案:标识主体为昂首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寓意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意思对即可)21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不超过30字) (4分)。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警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这一特色。答:参考答案:先秦诸子散文的突出特色是寓理于形,借助形象议论说理。四、写作能力训练 (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永远无法真正旅游的人,一种是跟团的人,一种是查好攻略,然后一丝不苟照做的人。这两种人,都只是活在别人的生命经验里,就算去到天边也枉然。对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样的联想或领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写作提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句:“这两种人,都只是活在别人的生命经验里,就算去到天边也枉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创新,才能收获别样的人生;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做人做事亦步亦趋,就会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勇于、敢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