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82801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A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发展了资本主义 D发展了小农经济解析:选A。本题考查取消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新经济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对原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新的政策。C、D两项说法错误,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 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解析:选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冷战期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苏联予以抵制,故B项错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恰逢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苏联利用西方国家资源过剩的机会,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发生在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故D项错误。3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说:“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国家面临着两种可能:要么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这就意味着农民群众破产,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灭亡,富农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在农村失败;要么是另一条道路。”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选B。结合材料“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可以看出该措施是斯大林体制建立过程中,推行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故A项错误;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属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故D项错误。 4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解析:选B。本题考查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5到1938年,苏联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但占全国总耕地面积95%97%的集体农庄,只生产了70%75%的农产品,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3%5%的私人土地,却生产了25%35%的农产品。这从本质上说明() A集体农庄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农业集体化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C农业集体化政策是错误的 D私人土地比集体农庄土地肥沃解析:选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阻碍生产的发展,这是最根本的原因。6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A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D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运动解析:选C。 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故选C项。7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形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的是()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 B工程师没有主见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A、B、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8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A B C D解析:选C。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体系,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该体系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绝对领导,但由于该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故排除,选择C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到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这才开始逐渐轮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总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2)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内容和影响,注意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和关联。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苏联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的现实分析其途径和原因;第(3)问材料二表明苏联政府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来为工业化筹集资金;第(4)问应结合上面的问题总结概括分析。答案:(1)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2)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3)农业集体化虽然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资金及急需的粮食、原料,但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4)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习思考1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教材P136)提示: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2斯大林模式具有哪些特点?(教材P138)提示:(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采取指令性计划管理,采用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2)政治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3)思想文化方面:个人崇拜盛行;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二、自我测评(教材P140)1在评价农业集体化时,有的同学认为它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提出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认为,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你赞成哪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提示:赞成观点一理由:(1)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个体小生产水平,这种农业生产状况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2)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配合了国家的工业化,因此它是成功的。赞成观点二理由:(1)农业集体化采取大规模、群众性的方式进行,甚至采取了一些过激的做法,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2)农业集体化虽为工业化提供了便利,但这个过程中对农民剥夺太多,对农村破坏太大,没有促进农业的发展。(3)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开展对富农的斗争,对富农财富和生产资料强制剥夺,并把富农迁到西伯利亚的做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生产发展。赞成观点三理由:富农是剥削阶级的一部分,在农业集体化运动高涨的形势下,苏联开始了消灭富农的斗争。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结合当时的形势谈谈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对后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提示:(1)表现: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单一公有制。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个人。党政不分,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2)评价:这一模式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此把苏联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给三十年代的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3)影响:斯大林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40)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煤钢产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落后不少,机器制造业水平更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煤、钢、石油、生铁等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汽车和拖拉机等机器制造业增长明显。2从上表中,你发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发展存在着什么不足?提示:从上表中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较快,铁路和棉织品等发展较慢,几乎停滞不前。3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际完成数来看,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哪个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最终有没有完成?这种结果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提示:初步方案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没有完成。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情况和凭主观意志的冒进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