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82530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学案课标要求本专题主要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具体有:(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概述中国古代史,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后经历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共经历了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我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开始,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共经历了2300多年的历史。 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如果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就其产生与演变而言,有三次大的创新:(1)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2)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3)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各种标准化和官僚制度的建设,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本专题的四目课文,第1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即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叙述了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内容与影响。第2目“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着重叙述君主专制政体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形成。第3目“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阐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发展与帝王权力的逐步强化。第4目“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主要阐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强化。联系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从而说明清朝的统治者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最后对晚清政治改革进行简要介绍,为古代政治向近代政治的演进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为讲述下一个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埋下伏笔。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 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3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4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运用图示、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特点,初步掌握制表及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二、教材要点政令出一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君权与相权1“君”“相”矛盾。为什么会产生“君”“相”矛盾?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君相矛盾权欲说,认为丞相“位高权重”,构成了对君权的威胁,于是产生君相矛盾,国君则致力于削相权以隆君权。第二种是君相矛盾行政差异说,认为“君”、“相”产生矛盾是在决策、行政倾向和方式上的不同引起的。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都是帝王的政治助手,也是政府的行政总理。在执政过程中,因为决策与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产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2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3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宋代:设中书门下;“参加政事”(副丞相)。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我国古代的监察,主要是君主对官吏的监察。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机构及职能也愈来愈强化。君主对官吏的监察,始于战国。最初,君主用自己的秘书御史监察中央和地方的官吏。秦朝设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佐贰,兼掌秘书与监察之职。汉武帝时创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完备的监察制度,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1世官制。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的现象。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2察举制。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这一历史进步的意义十分重大。有的学者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就是因为这一诏令,表明察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已经得以确立。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与两汉察举相比,明显地前进了一步。具体表现是:(1)规定设立专典选政的中正官;(2)中正官主要负责品定士人的资格,作为任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3、科举制。科学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凭现任官僚的主观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十分详备,然而也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行省的设置从秦汉至元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下图所示:郡国并行制元朝宋朝唐朝隋朝秦朝西汉初年县县州县州行省路道州郡县制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这样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难点: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导入:运用秦兵马俑导入。教学(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2)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3)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史料链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二)君权与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3唐朝分散相权4宋朝分割相权史料链接: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读史感悟: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古代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和地方(郡),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创刺史制度,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2古代监察体制的局限(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2察举制的演变和实质(1)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6年之后,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2)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员,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3)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3、科举制及其实质(1)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2)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但是,科举制度又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明清时代八股取士,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读史感悟: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五)行省制度的设置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域依次为路、府、州、县;明代有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三级;清代有省、道、府、县四级。小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一制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强了对人民的封建奴役和剥削。汉朝:完成下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宋朝:元朝:元朝:宋朝:隋唐朝:汉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四、能力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2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其身份等同于A.太尉 B.御史大夫 C.宰相 D.刺史3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郡守 B.太尉 C.刺史 D.县令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5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始于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6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行省 D.宣政院7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 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 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 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8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A.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路、府、州、县9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A. 扩大了官吏来源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 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10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尚书台(二) 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载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另两个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加洪宴“为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出优秀人才来!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请回答: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两种选官制度的用人标准分别是什么?隋唐以后,中国开始采取什么选官制度?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的角度说明你的认识。(三)问答题13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A 2C 3C 4D 5C 6C7D 8B 9C 10B(二)材料选择题11汉朝的察举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以孝廉为主要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12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 皇帝决断和宰相等集体讨论应结合起来。 中央政治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 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二者都坚持专制制度。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统一起来,而明太祖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绝对对立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结论。(二) 问答题13秦汉至元朝我国君主专政政体不断强化。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地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要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方缺少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