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82455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一、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佳选项,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材料表明A 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 B 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C 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D 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2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 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C 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 D 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3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A 坊市界限被打破 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 对外贸易的繁荣 D 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4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 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5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开支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A 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B 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 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6.刚结束的xx6月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写道: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与上述思想直接相关的思想家有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顾炎武A B C D 7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策问中加入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的辞藻。这一做法A 表明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 B 立足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 有利于官员综合素质提升 D充分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 8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A 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 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C 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D 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9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A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10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A 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 B 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C 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 D 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11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这表明雅典A 理性主义深入人心 B 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C 城邦利益居于首位 D 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 12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材料表明罗马A 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 B 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C 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 D 法律解释具有不确定性13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A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C 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14“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15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 B 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C 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 D 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16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A 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B 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C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 D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17有人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最有可能是A 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B 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C 伏尔泰与法国贵族 D 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18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A 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 B 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C 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 D 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19有学者指出:斯图亚特之前的英国本就有立宪君主之事实,历代英国君主为传统政治文化、宪政精神自觉制约。因此,所谓“光荣革命”实际上不过一场复古改制,君主立宪应该称为“君主复宪”。这一观点旨在A 弱化“光荣革命”在政治变革中的应有作用B 指出英国近代议会权力至上的本来面目C 肯定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的历史意义D 肯定斯图亚特王朝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20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B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定1787年宪法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基C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A A B B C C D D21有学者统计过,“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的人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A 近代交通促进人口迁移 B 环境污染导致了人口的死亡C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2219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6xx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了政府A 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C 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 D 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23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A 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 B 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C 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24“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B 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 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D 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25清末革命派传播些描述清初满族军队暴行的图书,比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这些书内容的真实性备受质疑,但是耸人听闻的故事激发了大量群众的反满情绪。这说明A 革命目标高于历史真相 B 政治宣传歪曲历史研究C 辛亥革命缺乏历史依据 D 历史书写反映群众心声26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7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28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 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 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 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 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29“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上述言论出自A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B 新民主主义论C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 论人民民主专政30透过“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做出的历史判断。其中,“站起来”“富起来”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A 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胜利B 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D 抗日战争胜利、改革开放31毛泽东、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毛泽东提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邓小平将该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了升华,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邓小平的“升华”是提出了A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C 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 D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32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名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A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 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33学者胡鞍钢将当代中国的核心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称为“集体总统制”,而山东大学学者甄鹏撰文指出这一机构可称为“集体宰相”制。据此判断,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中国在政治建设的新时期A 实行了“集体元首”制度 B 重视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C 重视借用传统政治制度 D 强调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341972年毛泽东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毛泽东的谈话表明当时中央A 尝试纠正“文革”与“左”倾错误 B 希望联合美国来制衡苏联C 有意模糊意识形态的差异 D 准备开拓对外的经济工作35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有流通领域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A 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 B 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C 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D 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36下图为一张残缺的海报,下列对其历史推断最合理的是A 出现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 B 发行者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C 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发行者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37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A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B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 两极格局的形成 D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38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B 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 保存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D 美国开始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39下图为漫画“隔岸观火”,反映了1995年,墨西哥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情况。该漫画意在主要说明A 墨西哥金融危机波及到美国B 墨西哥是自由贸易区受害者C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引发危机D 此时美国与墨西哥一体化有限40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A 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C 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 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二、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计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他已经接受了西方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学说,“宣杨放弃个人权利,以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为本位,提倡民族国家主义”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材料二德意志民族主义特殊的国情造就其必须经过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步才能最终实现统一:1718世纪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而拿破仑战争的爆发,促使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转变为政治民族主义,它促成了德意志民族反对异族统治和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之后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最终实现了统一而这种民族主义使统一后的民族国家难以建立民主政治,结果带上了军国主义色彩,从而使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特点。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影响。(12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梁启超民族主义相比,德意志民族主义中出现的新特点,及对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影响。(10分)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材料二“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走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是如何修正这一模式的弊端的。(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10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牡一中xx级高三xx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40=60分)12345678910ACCCABCDAB11121314151617181920BCBCACAAAD21222324252627282930CDADDDADBC31323334353637383940BDBDADDDDB二、非选择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40分)41.(1)背景:外来侵略,民族危机的催生;接受西方政治学大家的政治学说;自身救国或救亡图存思想意识的产生。(2分*3=6分)影响:启发民智,推动思想解放;推动了国家政治变革运动或民主革命;促进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3=6分)(2)新特点:经过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个阶段;受到战争的推动;历时长且目标实现。(2分*2=4分)影响:德意志国家政治统一得以实现;确立起民主政体;带有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分*3=6分)42(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服务。(2分*3=6分)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2) (10分)观点2分,总结2分,逻辑2分(至少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史实4分(2*2)示例一:观点: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起西方社会的急剧变化论述: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为基本特点的两极社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多层社会结构,并使思、想政治领域、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之,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发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示例二:观点:工业革命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论述:经济方面,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西方国家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政治方面,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在欧美广泛展开,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世界角度),工业革命浪潮进一步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工业革命是一个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引起了世界的深刻变化。示例三: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论述与示例二基本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