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第4课时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能力提升.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80713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第4课时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能力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第4课时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能力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第4课时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能力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时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1(2018湖北百所重点联考)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解析:选C。据题干由李鸿章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逐步放弃了宗藩观念,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外交思想,即其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故选C项。2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解析:选D。题干材料“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边疆危机,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3(2018淄博摸底)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1903年,伴随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民主革命思想兴起,康有为“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学说,是坚持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故选B项。4(2018大庆模拟)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A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B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C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D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在西藏修建铁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藏区人民生活水平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故选C项。材料认为在西藏修建铁路推动其经济发展,未涉及人民政治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孙中山对宣传三民主义的态度,故B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提出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2018黄冈质检)有人认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这一主张()A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本一致B符合解决问题的循序渐进原则C指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D表明知识分子关注民众的呼声解析:选A。据题干,该学者将“变革人心”置于“汲取欧洲文明”的首要地位,说明他认为必须汲取欧洲文明以改变现状,而思想解放是改变现状的第一要务,这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是一致的,故选A项。6郁达夫说:“无论是政界大员王揖唐、封建军阀陈炯明,还是高等小学的小学生,无不大一谈主义,甚至久别重逢的母子闲来话的家常里也含有主义的内容。”这种现象表明()A中国社会已深入理解西方文化B社会各阶层民众认同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传播已有语境基础D儒家的主流思想地位仍然存在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反映的是“主义”一词从社会上层到下层,在社会生活中谈论广泛,因此马克思主义传播在当时中国已经有了语境基础,故选C项。7(2018郑州模拟)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表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洋务运动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病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魔败,吾不能思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于挣脱传统”,并结合史实说明它是如何促进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康有为发表此言论的原因。“政治之魔败”“法律之蹂躏”刺激着先进知识分子又进行了什么探索?解析 (1)第一小问“异于传统”又“难于挣脱传统”,据材料一及洋务运动的内容及本质说明;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从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说明。(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视政治之魔败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得出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丧失,据材料二“伤教化之陵夷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得出指责政治黑暗腐败,民族危机加深;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得出厌恶共和,结合所学,得出康有为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君主立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三小问探索,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结合所学得出新文化运动。答案 (1)“异于传统”: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一批近代新式学堂。“难于挣脱传统”: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只学西方先进技术,不学西方先进制度、文化)。说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观点: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丧失,指责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民族危机的加深。原因:康有为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君主立宪、厌恶共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索:新文化运动。(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汕头期末)1898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这反映了()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解析:选D。据材料的时间“1898年”,可知正值戊戌变法期间,再据材料“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可以得出清政府的皇帝及官员受到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才会对伊藤博文如此尊重,故选D项。2(2018咸阳模拟)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解析:选C。据材料中时间“19世纪末”,可知是民族危机时期,由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和严复的主张可以看出其想要借助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说这些言行符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选C项。3(2018全国新课标仿真信息卷)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解析:选D。据题干中“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可知梁启超认为当时的国民缺乏公民、民族意识,故选D项。4(2018汕头期末)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所以驾乎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这表明孙中山()A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B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D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解析:选B。从材料“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可以看出孙中山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故选B项。5(2018新乡、许昌、平顶山模拟)“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A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B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C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D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可见他们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作用已不太相信,便发动新文化运动,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故选B项。6(2018广东百校联考)1917年3月,陈独秀在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一文中指出:“中外学说众矣,何者无益于吾群?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据此,陈独秀认为()A认为儒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B已经摒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C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可知陈独秀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选C项。7(2018绵阳模拟)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选C。据题干,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一个真意义来”“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故选C项。8(2018乐山模拟)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主要意图是()A启发国民的现代政治意识B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C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D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解析:选A。材料中陈独秀认为,近代中国君主立宪的尝试中不认同国民的参政意识是不妥当的,这符合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主张,故选A项。9(2018黄冈调研)在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目的具有复杂性B过程具有曲折性C内容具有广泛性 D启迪了民族意识解析:选C。据材料“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可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故选C项。10(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A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B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C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D反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解析:选B。民主和科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仍然是以儒家为体,维护旧的封建统治,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传统束缚,故D项错误。11(2018株洲模拟)新文化运动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异常活跃,他们将各种“社会改造”提高到“个性解放”之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C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D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解析:选C。新文化运动时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知识分子更重视“社会改造”,说明此时期知识分子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热度减少,要求改造社会,故选C项。12(2018济南模拟)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了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2018江南十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且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印记他们能够以先知先觉的姿态站到时代的最前沿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眼前的“乱世”,更重要的是“知识”也使他们学会了用理性反观自己。通过反思他们产生了“拨乱反正”的使命感、责任感,希望用他们掌握的知识“经世致用”,挽狂澜于既倒。摘编自列瓦雷士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材料二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士”,集正统与道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理想一些,多数人都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改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摘编自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待社会政治活动的态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民初知识分子在处理社会政治活动方面的特点,并分析成因。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眼前的乱世,更重要的是知识也使他们学会了用理性反观自己”得出追求精神的自由,根据材料一中“通过反思他们产生了拨乱反正的使命感、责任感,希望用他们掌握的知识经世致用,挽狂澜于既倒”得出直接参与政治生活,为诸侯出谋划策。(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他们相对理想一些,多数人都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改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得出民初知识分子强调议政的重要性,将直接参政摆在第二位,根据材料二中“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得出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问政治。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民国初年的社会局势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等方面分析。答案 (1)态度:直接参与政治生活,为诸侯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2)特点:民初知识分子主要强调通过舆论影响政治生活(或强调议政的重要性,将直接参政摆在第二位),甚至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问政治。成因: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参政途径;民初混乱的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使多数知识分子无法直接参政;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14(2018广安、遂宁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六君子”后发布上谕:“康有为首倡邪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1901年1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著军机大臣等,参酌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斟酌尽善,切实施行。”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惟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行,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 此题属于归纳论点并阐述的探究题,首先需要从提供的材料归纳论点,可以从接受西学的过程归纳: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也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实质出发归纳: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其次是对归纳的论点进行阐述,均可以从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阐述,要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侵华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归纳背景,从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归纳过程和实质,如果选择的第二个论点,还需要说明其结果。答案 示例一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在1906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示例二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