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80156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I)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 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C.民贵君轻“以法治国”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2.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成为发展趋势3.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 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 识。据此可知,孔子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4. 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 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礼法并施B.施行仁政C.君民共治D.君贵民轻5.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 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 所为而止耳”。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A.外儒内法B.殊途同归C.法古用今D.大相径庭6.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 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传统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动摇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 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文化观念的多元化C.道家思想占据主流D.儒释道三教已合一8.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 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罢黜百家的结果B.宋明理学的影响C.科举制度的繁荣D.民间书院的兴盛9.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 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10.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 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A.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11.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与乙徒的思想相似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B.先有理而后有气 C.万物皆只有一个理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2.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 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著名学者吕祖谦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 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这便是中国学 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据此推知他们讨论的焦点A.理在事先、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与本心体悟C.正君心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D.气一元论,气是世界的本源13.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据此判断李贽主 张A.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 B. 揭露儒学家和道学家的虚伪C.主张“绝假纯真”的童心 D.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14.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 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 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A.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15唐朝一书法家作诗云:“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意在说明某种书法形式笔画 简约、勾连不断、流畅纵情、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下列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最相符合的书法形式是ABCD16.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氏”26.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的共同诉求是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据此推知A.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17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 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A.地理研究B.天文观测C.迷信活动D.航海辨别方向18“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 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 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 制器之器A.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B.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 C.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 D.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 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 下之治革命必先反满反清,其清廷已蜕变 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护狗 而不打狗乎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19. 宋元时期城市里有了杂居及其他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城市里阅读小说和讲述、谈论小说 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A.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是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的反映C.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潮流D.是统治阶级压抑百姓的措施20.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 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21.晚清曾国藩除了推崇理学大师程朱外,还特别赞赏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等精明强干的政务 活动家,主要目的是:A.镇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B.贯彻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C.发挥儒学精神中经世致用的一面D.学习他们推动清朝实现政治制度变革22.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 1898 年出版后,10 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 30 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23. 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 化”、“丑化”等多种形象,其中“神化”和“维新化”分别出现在A.汉朝和明淸时期B.隋唐和宋明时期C.汉朝和晚清时期D.隋唐和民国时期24. 1898 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 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 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A.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B.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25.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困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 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27.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 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28.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 70 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 20 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 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 反思。这一“波潮”A.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制度层面 B.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29.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23 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 列国学目录的旋风。这反映了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知识阶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新文化运动后期改变了性质和方向 D.知识阶层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30.1920 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 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B.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31. (2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 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 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材料二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 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 起的重要作用。(9 分)32.(12 分)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第二次 鸦片战 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 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徐寿翻译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甲午战 争后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 办)、译书出版社(留日 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依据材料所示,提取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新儒学影响下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的特点。(4 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具体说明,分析比较其与近代维新派思想的关系。(15 分)高 xx 级高二上期 10 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15CDCBB610 ABBCB1115 ABDCB1620 ADAAC2125CDCAB2630DABAC31.(1)发明及作用: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火药,在西欧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9 分,举例 1 分,说明 2 分)(2)特点: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 意境。(4 分)态度:批判继承;(1 分)说明:他们批判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这 些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但他们的思想仍属于传统民本思想,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将希望寄 托于贤君明主,这是对儒学的继承。(8 分) 关系:二者本质不同,明末清初的思想本质上是儒家民本思想,维新思想属于近代民主思想;但是明末 清初思想又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6 分)32.示例一: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2 分)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 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4 分) 示例二: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2 分) 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 世纪 60 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间 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4 分) 示例三: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2 分)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或者:19 世纪 40 年代的译书引导人们关 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解放思想;19 世纪 60 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的译书有利于中国人的政治启蒙,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民主化的探索;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 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4 分)(以上任答 2 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