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77912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书画装裱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方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此,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裱糊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明代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朝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书画装裱能够很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在繁荣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观赏。1. 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书画装裱是一种特殊工艺,与书画创作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以及装裱用料的选择在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B. 两晋时代,书画装裱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不够完善;到了唐代,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装裱样式。C. 五代时期,虽然对大型绘画创作只能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但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D. 书画装裱很好地表现了书画的艺术魅力,不仅对书画的观赏和保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有独特的作用。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从南北朝的卷轴到唐代的挂轴和册页,再到宋代的“宣和装”手卷,明代的对联,这说明书画装裱的样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B. 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C. 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的发展促使“苏裱”兴起并广受推崇,可见,书画创作的繁荣对于书画装裱的发展和兴盛至关重要。D. 周嘉胄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也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和明代都设立了专门装裱书画的机构,书画装裱得到了飞跃发展,可见,统治者的重视对书画装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B. 书画装裱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是因为地区不同,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各地区的装裱格调、工艺也有一定的差异。C. 清代出现的“京裱”和“苏裱”,一个以古朴庄重见长,一个以工艺精湛著称,并对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D. 米芾以纸来托裱书画可以减少磨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对应的原文“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项换为“书画装裱工艺”,偷换概念。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选项B对应的原文是“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选项“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试题分析:选项D对应的原文“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原文有“装裱和修复”选项“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只说是“装裱”,混淆范围。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明月寺叶弥“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明月寺不会说话。(有删改)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 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C. 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D. 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5. 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渲染了宁静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突出了罗师傅的浪漫情怀,烘托了罗、薄两位师傅的浪漫爱情。“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分析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逐项排查即可。A项,“离奇身世”不够准确。B项,“大彻大悟”不对。D项,“暗示”不对。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环境描写,“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渲染了宁静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突出了罗师傅的浪漫情怀,烘托了罗、薄两位师傅的浪漫爱情。点睛:注意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2)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象征和暗示,交代任务身份,表现人物性格;(4)衬托人物心情;(5)交代任务活动环境;(6)深化文章主题。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的同时,也给人精神鼓舞。此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作一分析归纳概括即可。“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悄悄话和悄悄话赵新我是这样认识他的。那天傍晚,我在我们小区大门口的菜市上买了二斤黄瓜,提起来往家走时,觉得手里轻飘飘的,脚步就有了犹豫。我想请人把黄瓜复一下秤,即使分量不够,我也不去找人家的后账,只想做到心里有数。我前后找了两个人。第一个是30岁左右的小伙子。小伙子是卖西葫芦的。小伙子冲我笑了:大叔,您好,您买西葫芦吗?我说我不买西葫芦,我想把手里的黄瓜复复秤小伙子挥了挥手:对不起,您不买俺的西葫芦,俺怎么给您过秤?我笑了:同志,这是哪儿挨着哪儿呢?小伙子严肃了:这不是紧紧地挨着嘛,您不帮助我,我怎么帮助您?第二个是中年女人,身体粗壮,脸面黝黑。我还没把话说完,她的脸就阴了,很不耐烦地说:走开,我可不做这伤天害理的事!我给你称了,就会得罪你以为我是个孩子?就在这个时候有人伸出手来,接过我的黄瓜,放在了他的秤盘上。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这黄瓜是一斤六两;他说他的秤很标准,他称错了他负责。他显然是一个乡下人,光头,布鞋,一条裤腿挽起来,露出了圆鼓鼓的膝盖;一条裤腿耷拉着,盖住了脚面。个头不高,眼睛不大,一张瘦削的赤红色的脸,一抹浓黑的很好看的胡子;站在如火的落霞里,我闻见他浓郁的汗味。他不卖菜,他卖的是苹果、香蕉、橘子。我很受感动。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好兄弟,谢谢您!他说不谢不谢,做这点儿事情不费吹灰之力;他说他今年才45岁,论年纪我是他的长辈。他说:叔叔,您回家吧,该做饭了,婶子在家里等您。我担心他遭到那个黑脸女人的辱骂,或者遭到那个卖黄瓜的报复,就蹲在他跟前慢慢地抽烟,借以观察动静。他轻轻地把我拉起来,亮起嗓门说:叔叔您走吧,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我就慢慢地往家走,走了几步他又追上来,踮起脚尖和我说了几句悄悄话。这样我就认识了他,记住了他。我很快知道他姓吴,几个月前他还在村里种地,他的一双儿女一个叫吴优,一个叫吴律,都是正在读书的大学生。我很有兴趣地问他孩子们为什么叫吴优吴律,他说他希望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希望每个人无忧无虑地生活。这一天我又看见他帮人复秤。请他称东西的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放在他秤盘里的是一小袋鲜嫩的豆角,旁边还放着一把水灵灵的小葱。他告诉老太太:大娘,您放心,您的豆角分量不差老太太说:你说不差就是不差!你再把那把小葱给我称称;我让你称这称那,不会给你惹下祸害吧?他亮起嗓门回答:不会,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结果那小葱差了一两。老太太要走时,他凑上前去,又和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不久便有消息传出来,说难怪这位吴师傅天不怕,地不怕,行得端,走得正,原来人家有后台,根子很硬!那天我买菜回来时,那个黑脸女人突然叫住了我:大叔,您等等。我便停下脚步看着她,她的脸笑得很灿烂。她很神秘地说:大叔,您知道吗?那个老吴的侄子是局长,专管咱们菜市场!我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她说:大叔,您别替他保密啦,大家伙儿都知道啦。以后我可以给您重新过秤,看谁还敢缺斤短两!我悄悄地问:大嫂,这事您听谁说的?她悄悄地回答:我听那个称了豆角又称小葱的大娘说,老吴不是和她说悄悄话啦?对了,老吴肯定也告诉您了,他也和您说了悄悄话!我不置可否地说:啊,啊,您忙吧,我走啦我愿意老吴的侄子是局长,但是那次老吴和我说的悄悄话是,叔叔,您保重,为几两黄瓜,不值得生气。(选自小小说选刊xx第6期,有改动)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文中的“悄悄话”内涵丰富,既可指说话内容,又可指说话形式。文中的“悄悄话”都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和谐。B. 小说对“乡下人”老吴这段肖像描写很有真实感,既反映了老吴经济条件较差,又暗含了对老吴身上那种勤劳、朴实、机智的品质的赞美。C. 文中卖西葫芦的小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明哲保身、不愿意招惹是非,这一形象和“乡下人”老吴形成鲜明的对比。D. 小说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简洁、准确、生动,比如,在对“中年女人”这一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E. 小说以小见大,构思巧妙,通过“复秤”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儿,自然地将一群普通人联到一起,通过描写他们在“复秤”上的言行等来反映主题。7. 请简析文中的“我”这一形象的特点。8. 小说两次写老吴“亮起嗓门”强调“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案】6. DE 7. 隐忍。想复秤,即使分量不够也不会找别人旧账。善良。怕人报复帮“我”复秤的中年人,“我”蹲在地上,“观察动静”。渴望正义。希望帮他复秤的人真有“后台”,所以他“不置可否”。 8. 为情节发展做铺垫,这样才有后面传“老吴侄子是局长”的那些“悄悄话”。更好地塑造老吴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他光明正大,行得端,走得正,体现出一种正能量。表现作品主题,社会呼唤公平正义,现在是法治社会,正气一定会压倒邪气。有利于深化主题,暗示弘扬公平正义还要借强有力的“后台”,说明法治思想正逐渐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过程。【解析】6.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分析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逐项排查即可。A项,理解片面。“都为了体现”不当,还有深化主旨的作用。B项,曲解文意。“机智”理解不当。C项,曲解文意。“明哲保身、不愿意招惹是非”理解不当。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B项、C项就是对文本内容的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7.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析文中的我这一形象的特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阅读文本,找到与“我”有关的情节,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特征。第2节说“我”想请人把黄瓜复一下秤,即使分量不够,我也不去找人家的后账,只想做到心里有数。“我”担心他遭到那个黑脸女人的辱骂,或者遭到那个卖黄瓜的报复,就蹲在他跟前慢慢地抽烟,借以观察动静。”“我”希望帮他复秤的人真有“后台”,所以他“不置可否”。这些语句表明“我”是一个隐忍、善良、渴望正义的人。回答该题时,要分三点,结合小说的情节回答。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隐忍”、“善良”、“渴望正义”的角度概括“我”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8.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两次写老吴亮起嗓门强调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重要内容的作用。分析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而内容方面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或命运,情节的发展、高潮和结局、主题的揭示来分析。小说两次写老吴“亮起嗓门”,这属于情节方面的,其作用塑造老吴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他光明正大,行得端,走得正的正能量形象。结合小说后面传“老吴侄子是局长”的那些“悄悄话”,老吴“亮起嗓门”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同时,还有利于深化主题,暗示弘扬公平正义还要借强有力的“后台”,说明法治思想正逐渐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作品主题,社会呼唤公平正义。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注】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B.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C.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D.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B. 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C. “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D. 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B. 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C. 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D. 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答案】9. D 10. C 11. D 12. 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解析】9.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解答本句的断句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及句子结构。由文意知,文章涉及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不对,据此排除A项、C项。文中“主兵柄”语意完整,是动宾短语,故排除B项。故本题选D项。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袁盎拉慎夫人人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座 位向后拉了一些。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12.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句的关键点:“已而”:“不久”;“望”:“怨恨”;“而”:“你的”;“善”:“与交好,与有交情”;“廷”:“在朝廷上”;“谢”:“谢罪,道歉”;。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 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 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 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 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 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 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 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 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 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 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 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 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 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但是袁盎 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注释】端溪石池:指端溪砚。行:将要。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两句写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 第六句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C. 第八句紧承“复把酒”,形象写出诗人酒醉后恍惚迷离的神态。D. 结尾两句以“何时”发问,表达了早日收复祖国山河的愿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如见万里烟尘清”主要是写酒后的清醒,而不是恍惚迷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晚次湖口有怀(节选)刘长卿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B. 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C. 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D. 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错误。应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准确理解全诗的内容、运用的艺术手法、作者的感情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秋尽杜甫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注释】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B. 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C. 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D.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E.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16. 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 BD 16. (1)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2)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解析】15.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淡泊洒脱的品格”错误,“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E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错误,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16.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两句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特别是“未回”、“寄”形象别致突出这种内心的郁闷与愁苦。“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两句运用袁绍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和人生苦闷的态度。“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两句则是突出一种读亲友的无限怀念。“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句,直抒胸臆,彰显出自己长期漂流在外的苦闷与无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未成曲调先有情。(2)大弦嘈嘈如急雨,_。(3)东船西舫悄无言,_。(4)_,此时无声胜有声。(5)艰难苦恨繁霜鬓,_。(6)_,蓝田日暖玉生烟。(7)西当太白有鸟道,_。(8)_,砯崖转石万壑雷。(9)扪参历井仰胁息,_。【答案】 (1). 转轴拨弦三两声 (2). 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唯见江心秋月白 (4). 别有幽愁暗恨生 (5). 潦倒新停浊酒杯 (6). 沧海月明珠有泪 (7). 可以横绝峨眉巅 (8). 飞湍瀑流争喧豗 (9). 以手抚膺坐长叹【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转轴”、“拨”、“私语”、“幽愁”、“生”、“潦”、“停”、“沧”、“峨眉巅”“湍”、“瀑”、“喧豗”、“抚膺”、“坐”、“长”理解字义去记忆。四、语言文字运用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世上还有什么比椿萱并茂更让人幸福呢!所以,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突然一天,马德兴拎着一瓶“贵州醇”找到王俊生,两人扺掌而谈,杯酒释前嫌。文化程度不高的唐刚立志发扬跛鳖千里的精神,不断自学,终在民间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里最冤的恐怕非陈汤莫属阵斩匈奴单于,平定两域土地,陈汤的功业自不必说,可他却偏偏落了个功高不赏的凄凉结局。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此处用来修饰斗笠,明显对象弄错了。排除A项。“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不能用“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和“四川航空公司”二者之间。排除B项。“椿萱并茂”:比喻父母都健在。合乎语境,正确。“扺掌而谈”:形容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合乎语境,正确。“跛鳖千里”: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合乎语境,正确。“功高不赏”:形容功劳极大,无法加以赏赐。不合语境,使用错误。排除D项。综上,本题选C项。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1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低碳、环保、节能,这些词语如今在汽车业风行,中国汽车企业也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B.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单位或个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屡将社会大众的生命置之度外,唯利是图。C. 中国京沪高速铁路6月30日正式通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海外许多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日本产经新闻却不赞一词,反而说是“盗版新干线”,真是大言不惭。D. 参加了xx年高考作文阅卷的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A项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B项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褒义,语句主要讲造成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单位或个人对大众生命的影响,感情色彩不符。C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语境不符。D项文不加点: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形容学生作文水平低下,褒词贬用。【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对象错配,如本题B项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褒义,语句主要讲造成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单位或个人对大众生命的影响,感情色彩不符。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20. 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比喻在议论文中,小而言之,可以作为论证方法使用,以句为单位出现;大而言之,可作为修辞手法运用,以段或篇为单位出现。B. 任务大厅接收到的数据显示,“悟空”的四大科学载荷探测到的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计数与地面预测计数率一致,这意味着卫星的有效载荷已开始正常工作。C. 电视剧芈月传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每天除了关注剧情的发展,茶余饭后,也在热烈地讨论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D.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将在郑州市举行,中方希望充分发挥成员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可以作为论证方法使用,以句为单位出现;大而言之,可作为修辞手法运用,以段或篇为单位出现”不合逻辑。应将“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互换,以便和后面的“句”和“段或篇”呼应。C项,中途易辙。应改为“自电视剧芈月传开播以来”。D项,成分残缺。“发挥”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机制”后加“的作用”。【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发挥”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C项,第一句话的主语是“芈月”,话还没有说完,后面另起话头。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冯小刚在电影行业颇有影响,从几年前的非诚勿扰到而今的一九四二,票房令业内人士羡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B.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旨在寻找、发现、推选身边的好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崇德向善,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C. 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孟加拉的成衣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知名品牌生产商的高度关注,孟加拉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D. 航天员陈冬的两个双胞胎儿子“给这个小朋友5颗星星,那个小朋友3颗星星,给老师月亮”的许诺让陈冬发愁了。陈冬说,“幸好后来想到我这次在太空拍了很多星星的照片,可以把这些照片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答案】B22.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一项是对于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 ,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 不是首都, 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 ,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A当然即使因为还可见B自然虽然但是不过/C当然虽然但是还总之D自然即使因为不过/A. A B. B C. C D. D【答案】C23. 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的一项是在哲学界, 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毕竟, 凡事皆有因果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决定任何事的自由了。如果说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 每一个想法都是其他事情的结果, 这个结果又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以此循环往复, 就不存在人的自由意志这一说了。所有的生命轨迹都只是受因果关系的控制了。 ,对于因果关系在世间所扮演的角色,哲学家们争论不休,有时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立。A对于因为和并且/因此B关于如果和而那么从而C关于如果或者而那么因此D对于因为或者并且/从而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题中处为假设关系,处为选择关系,处为承接关系,处为承接关系,处为因果关系。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