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导学案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72534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导学案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导学案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导学案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导学案人民版考点:(1)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结构、住宅的、社会习俗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2)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报刊、影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总论: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迁呈现三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在19世纪中期至 中叶,由于西方的 文明冲击中国传统的文明, 、土洋并存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第二阶段:20世纪年代至70年代末,由于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 和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末以来,在 浪潮冲击下, 正在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服饰的变化(三大阶段)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服饰开始由拘谨、呆板、 逐渐向美观、适体、 、 转变。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 、传统和 服饰并存,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男装主要有长袍马褂、 、 ;女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发展, 是这方面的典范。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受 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其中,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 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到青睐。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和“干部服”盛行, 、 、 、 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受 、 等文化影响,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 、穿的时尚、穿得个性过渡,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 。巩固性练习1、中国传统服饰有何特点?其原因是有哪些?2、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男女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原因有哪些? 3、中山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里一直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在中国近代以来男女服饰的变化中,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些变化?4、在新中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经历了“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变化,这两种观念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大政方针,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服装最能反映出广大人民的衣着强烈地受到“战争与革命”观念影响的是 A.列宁装 B.中山装 C.草绿色军装式样的服装 D.夹克衫5、“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准备晚饭,碗里盛着洋葱炒鸡蛋。笼屉里蒸着馒头。然后,她换上新添的无袖旗袍,走到穿衣镜前端详起来。”这段描述中最能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A无袖旗袍 B洋葱炒鸡蛋 C穿衣镜 D四合院6、阅读材料:材料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材料二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品序文官武官带饰一仙鹤狮子玉二锦鸡狮子花犀三孔雀虎豹金笄花四云雁虎豹素金五白鹤熊银笄花六鹭鹜彪素银七鹧鸪彪素银八黄鹂犀牛乌角九鹌鹑海马乌角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答案: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 、粤菜、 、淮扬菜四大菜系在近代形成,菜系的形成受该地区的自然坏境、 、 、风俗习惯的影响。2、西餐的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3、西餐的特点: 、食品种类、就餐环境、 都与中餐有明显差异。4、西餐传入影响:(1)西餐常用 进入餐桌;(2)出现专门经营西式食品的 出现;(3) 、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性练习1、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2、你认为导致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三居室建筑的变化中国传统建筑因各地区的 和 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但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北方以 为典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呈现 特征,在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 、 地区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巩固性练习1.对右图中的住宅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B.是乡村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C.是城市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D.中西合璧是其典型特征2.根据右图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北方四合院的民居建筑有何特点?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古代农村民居,北方多采用平顶,而南方多采用斜坡建筑,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以及 ,对社会习俗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的变迁,具体表现有:1、见面礼:从三跪九叩,跪拜作揖到 , 2、婚礼:清末民初,从父母之命、 之言到反对包办婚姻;婚姻习俗油 ,到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张恋爱自由、 成为一种时尚。3、丧礼:从厚葬到简单、文明葬礼;新中国成立后:由 向 改革。拓展延伸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1)变化:服饰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装;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营养均衡和健康;居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了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2)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把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2.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总体上看,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3.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1)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认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2)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并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4、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的关联(1)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3)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 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4)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 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第二、三课 交通通信工具进步与大众传媒的更新一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更迭速度加快,但在 较显著,在 则迟缓很多;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2表现项目表现人力牵引 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时间)自行车传入中国; 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厂,并逐渐成为人常生活中主要的 工具。机械牵引电车1906年, 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 年上海在年开始有了公共汽车运行轮船在 推动下,年中国建成第一艘轮船,并在1872年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蓬勃开展,铁路建设较快发展;1969年 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磁悬浮列车在 商运。飞机 民航事业起步, 覆盖大半个中国。问题:1、从动力、技术、地区差别、对象、进程、种类等方面指出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2、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拓展延伸:中国近代交通运事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特点:逐渐开始近代化,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与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列强为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3.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有利于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二)邮电通讯设施的逐渐完善:表现邮政1866年 开始办邮政,1896年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名为“ ”。有线电报1877年, 在 架设电报线,开始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无线电报 年创设无线电报,1932年底开设 无线电报业务。电话 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 与 、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 和 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后,通信技术和 发展迅速。拓展延伸:1.影响中国近代通讯发展的原因 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大力提倡;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2.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人们的家庭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中国电信技术不断进步,制造电信设备的能力增强;(3)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极大地推动了电信的普及。二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一)大众报刊事业的发展1、基础知识:由于社会需要适合 阅读需求的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兴起了办报热潮,开始了近代中国的大众报业。70年代起中国开始自办,1873年汉口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形成过人办报热潮,影响较大的有 等,相对而言, 报刊更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2、中国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原因:内因:(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3、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制造舆论,唤醒民众;娱乐大众、传播新知。总之,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影视:(1)历程:电影艺术的出现时第 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的时间是 年,由 (国家)的卢米埃尔兄弟放映,当时的电影没有声音,因此称为“ 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27年 (国名)的 ,1935年浮华世界的诞生标志着电影技术进入到“ 时代”。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视机诞生于 年。(2)中国电影:电影事业在中国的发展特点是经历了 到有声,从黑白到 ,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96年 徐园“又一村”放映了“ ”成为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905年,出现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一度由于过分强调 宣传作用,出现题材单一的倾向,改革开放真正激活了我国的电影市场。(3)中国电视:1958年 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 。目前中国电视的特点是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4)广播:中国最早的广播台是在1923年由 商人在 创办;中国人自办的广播台是在1926年由政府支持下创办;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是在 年的 创办;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是在 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 。拓展延伸:报纸、电影在传播信息时各自的特点1.报纸:(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2)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电影:(1)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2)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极强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与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四)互联网:1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互联网的优势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3、正确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1)积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消极: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忽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淡漠。(3)应对态度: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是互联网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学校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应用互联网。4、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代报刊和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巩固性练习1(xx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2(xx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3(xx江苏单科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 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 B C D4.1881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的通讯手段应是( ) 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 C.广播电台D.无线电话5.新式通讯工具引入和发展的影响深远,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6.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的影响程度不同 B.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C.地理环境不同 D.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7登华随笔中记载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辞,谓:“董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这表明( )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国婚俗发生质变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民间请求缔结婚姻有严格的礼节和礼仪A B C D8xx年7月中旬,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空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祖国60周年大庆,有网友就打出了“台湾,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 由此可见,网络传媒( )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A. B. C. D.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家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请回答:(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答案 (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10材料一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年 份类 别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211.3266.3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 799647 7462 332 1642 931 6823 381 44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38 05691 572383 513526 483585 007互联网用户(户)7 2133 014 5189 021 717材料二 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材料三 下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关于网民上网首要目的(%)的数据图表(1)材料一四种传媒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哪一种 A.B.C.D.(2)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肖恩马洛尼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的缘由。(3)结合材料三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答案 (1)D(2)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缘由: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价格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3)互联网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它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